从《朝花夕拾》看鲁迅的悲悯情怀.docx
《从《朝花夕拾》看鲁迅的悲悯情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朝花夕拾》看鲁迅的悲悯情怀.docx(12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从朝花夕拾看鲁迅的悲悯情怀内容摘要朝花夕拾是中国现代回忆散文的经典之作,是鲁迅对生命本真意义的思考和对自由追寻的思想结晶。在这部散文集里鲁迅用充满温情与哀思的笔调追忆了他的故乡生活及求学经历,通过对故乡风土人情、亲朋友故的深情怀恋,表达出鲁迅对社会、对人生、对个体生命存在的浓浓的悲悯情怀。本文从朝花夕拾的主题、风格两方面出发,去探究鲁迅悲悯情怀在散文集中的表现,从暮年心态与改革体验两个角度去深入剖析鲁迅创作朝花夕拾时的情感状态。关键词朝花夕拾;悲悯情怀;情感鲁迅是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一位思想家、文学家。他的人及其他的文学作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研究者。朝花夕拾是鲁迅唯一一部散文集,十篇散文
2、勾勒了从清末年间到辛亥革命时期的社会各个方面的内容,是鲁迅对其幼年生活及其求学生涯的深情回顾,整部作品表现出鲁迅的浓浓的悲悯情怀。钱理群评价朝花夕拾是鲁迅“无以言说的情与爱,无可奈何的怨与忧的积淀之语。”鲁迅先生在特定的历史环境背景下,利用其独特的写作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正因为历史的复杂性和人生经历的曲折性,鲁迅在写十篇文章时都不仅仅是记叙生活故事这么简单,每篇文章的设置都有作者独特的处理。在人物塑造过程中,都是以个例为特殊代表,展现那个时代里具有相同特征的一类人群,再进一步展示这些人物背后的精神和思想品质。如阿长与山海经中,鲁迅既表达了对于阿长的感激和怀念之前,也通过塑造一个愚昧的
3、农村妇女形象,来展现当时群众的落后和迷信现象;在五猖会中,看似是写童年因父亲强制背书而错过看赛会的小事,实则是在暗讽封建教育对于儿童的束缚和限制;在二十四孝图中又通过生活小事,来表达对于传统封建孝道的批判;在范爱农中除了表达对于好友的怀念之情,也借助“范爱农”的形象影射当时一批软弱的、革命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者们。朝花夕拾思想的深刻性,体现在十篇散文的方方面面。我国专家学者对于朝花夕拾的文本研究和总结已经比较全面和完善,充分肯定了其在文学史上、历史上的地位和价值。目前学界对朝花夕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内容与主题、艺术特征、与其他散文作品的比较研究方面,如:钱理群的文本阅读:从朝花夕拾至K野草、赖建
4、玲的朝花夕拾的诗学阐释主要从文本内容出发分析朝花夕拾的主题及其情感意蕴;薛淼的“带露修花”与朝花夕拾的艺术特征、王博的浅析朝花夕拾的艺术特色主要从语言、表现手法等角度分析朝花夕拾的艺术特征;郭巧瑜的自我认知与文学路径一朝花夕拾与从文自传的比较阅读、毛卫卫的朝花夕拾与缘缘堂随笔对比研究将朝花夕拾与沈从文、丰子恺的散文集进行对比分析。综上所述,目前学界对散文集朝花夕拾中流露的作家的悲悯情怀的相关研究尚少,范金豹:朝花拾“刺”一有关朝花夕拾问题的正误,学语文,2021年第2期,第71-75页。任凭:从文本解读走向文本深读一以朝花夕拾名著导读为例,课外语文,2021年第6期,第11-12页。颔王芳:基
5、于整本书阅读的高阶思维培养策略探究一以朝花夕拾为例,语文教学通讯,2021年第5期,第18-21页。朱崇科:朝花夕拾与鲁迅的“情感结构,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1期,第184-193页。具有一定的研究空间。本文从悲悯情怀出发研究鲁迅的散文朝花夕拾,从主题诉求、文化内涵、悲悯风格等方面对文本展开全方位的研究分析,以期更全面地理解鲁迅及其文学作品的价值。一、朝花夕拾中的悲悯主题及文化内涵悲悯,在古汉语中的意思为:“悲谓顾念也”(颜师古注),“悯,忧也”(朱熹集注)。在现代成语词典中,悲悯解释为:“哀伤而同情。悲:悲伤;悯:怜悯。”悲悯是源自于作家内心对描写对象的悲情体验,也是作
6、家在创作时的写作姿态。鲁迅因强烈的社会意识和对人的关怀而具有的悲悯情怀,更能体现出作家的社会良知。拥有悲悯情怀的作家能审视人类生存的困境,尤其是对社会底层人民地关照,作家以一种独特的悲悯风格来构建自己的文学世界。一部文学作品倚靠悲悯情怀打动读者,这与作家自身的生存环境以及投射在文字里的真情实感是不可分割的。(一)追味人生:成长的孤独朝花夕拾中的前七篇散文,写的是鲁迅对他幼年及少年时期在故乡绍兴生活和学习的回忆。在这些追味人生的散文中,时时都流露出鲁迅孤独的情思。“孤独,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是一种被他人排斥是感受到被排斥隔绝的情绪体验。”在五猖会一文中,鲁迅将五猖会的细节描述的是十分详细,文章开头的
7、一个“盼”字,写出了孩子们对迎神赛会的期盼。当鲁迅满腔的热情被父亲的命令所压抑,内心的孤独得不到理解成为父子间的隔膜。在父亲的病这一篇中,鲁迅回忆记叙了父亲生病医治的整个过程,是鲁迅童年时难忘而又痛苦的回忆。祖父入狱、父亲病重,突如其来的变故,让原为官宦家族的鲁迅之家陷入困顿,使他真切的感受到了世态炎凉,也让他早早地学会了承担责任。少年鲁迅每日出入于当铺与药店之间,当铺人的蔑视、中医的愚弄、家庭经济的困窘,都使鲁迅异常的痛苦。在朝花夕拾中鲁迅用大量的笔墨,回忆了少年时期苦涩的成长经历。父亲病故后,鲁迅毅然而然地离开故乡,他要去寻找一条可以复兴家族的出路。藤野先生一文在朝花夕拾当中,可以说是脱离
8、“故乡”叙事的另类文字,虽然它也是属于追忆“亲情”或“友情”之作,但将其置放于“故乡”序列里,还是值得认真推敲的。我个吴凤云:朝花携趣夕拾香一朝花夕拾之趣谈,快乐作文,2021年第4期,第88-91页。陈思和:作为“整本书”的朝花夕拾隐含的两个问题一关于教育成长主题和典型化,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43期,第49-60页。人的阅读感觉,有这样一种强烈的印象:如果说“长妈妈”是母爱意象的一种投影,那么“藤野先生”则是父爱意象的一种折射,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去考察,才能还原“精神家园”的完整构图。尽管鲁迅在文中说“我很爱我的父亲”,而朝花夕拾里也的确有不少描写父亲的文字,不过仔细
9、阅读之后我们多少都会感到有些诧异;因为父亲的形象被表现得是那样地苍白,除了被病痛折磨的艰难喘息之外,读者根本就感受不到有丝毫的父爱情怀。“藤野先生”的形象却大不相同,作者从外到内都有着十分详细的具体描写,比如他穿着随意不修边幅,八字须戴一副近视眼镜,“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有一回上火车,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正是这样一位外表递遢的大学教授,却有着极其美好而善良的人格品性,他对“我”不仅没有任何歧视性的种族偏见,相反还对“我”表现出了巨大的善意和关爱一他帮“我”补齐不完整的“讲义”,对“我”单独进行专业辅导,“藤野先生”
10、那如父亲般的爱心与耐心,令“我”这个独处异邦的留学生,在周围一片排华的叫嚣声中,感受到了一丝“家”的温馨。“考试事件”既侮辱了“我”的人格,又严重伤害了“我”的民族自尊心,“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于是“到第二学年的终结,我便去寻藤野先生,告诉他我将不学医学,并且离开这仙台。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最后他留给“我”一张照片,郑重地写上两个字“惜别”。鲁迅追述他与“藤野先生”之间的关系交往,情感是如此的细腻而且充满着感恩的心理,这种叙事手法实际上早已经超越了一般的师生情谊,而升华为只有歌颂父爱时才会具有的那种虔诚与凝重。
11、这是一种寻找父爱的隐喻表达,是一种“精神返乡”的情感诉求,只有从这一角度去加以理解,才能读懂藤野先生与朝花夕拾之间的和谐关系一如果“父爱”缺席,那么“故乡”也就不再是一个完整的“故乡”了。在琐记藤野先生等散文中,鲁迅详细记述了他在南京、日本的求学经历,异乡的漂泊、远离亲人的苦楚、对新学的失望、对同胞的愤慨、对祖国的担忧都使鲁迅与他所处的环境格格不入。通读朝花夕拾,我们不难发现鲁迅成长道路上的孤独遭遇,可以说这样一种生命体验孕育了鲁迅的人生观和文学观。(二)表达乡恋:国民性的再反思故乡是每一个中国人一生的精神港湾,鲁迅也不例外。研究朝花夕拾,“百草园”无疑是第一个重要意象。然而,当人们把“百草园
12、”仅仅视为是鲁迅童年快乐的情绪记忆时,张培娟:朝花夕拾阅读,中学生阅读(初中版),2021年第2期,第11-12页。其精神返乡的深刻内涵则往往被人为地忽略了。王德威曾将中国现代作家的乡土叙事,用“想象的乡愁”一词来加以概括和表述,并受到了许多人不加思辨的盲目赞同,实际上这是一个缺乏理论支撑的严重误判。因为对于中国现代作家而言,所谓的“乡思”或者是“乡愁”,都不是一种抽象空洞的虚拟想象,而是他们切切实实的生活经验,除了记忆与时间存有差异之外,“故乡”一直都存在于他们的精神生活当中。从这一角度去阅读“百草园”的艺术复述,我们发现鲁迅思想的一些微妙变化。在呐喊与彷徨中,虽然都是以“故乡”为题材,但明
13、眼人一看便知道,“故乡”那种灰色与破败的情景写意,全都是“听将令”式的否定性叙事,根本就没有任何亲近故乡的眷恋之意。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鲁迅的乡恋情节是非常矛盾的,一方面他有对故乡的深情眷恋,一方面他又有对故乡文化的深刻批判。读者完全可以体会到鲁迅以现代都市去对比偏远乡村所产生的心理落差,同时也正是由于这种心理落差直接导致了他对故乡的否定与诀别。在启蒙“呐喊”的激情时代,鲁迅无疑是把对故乡的否定,作为他追求思想现代性的主观诉求;可是到了朝花夕拾当中,这种否定性的激情却逐渐地被消解,而思乡之情则变得越来越浓厚。在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尽管充满了温情的怀恋,但也不时流露出对国民性批判的笔
14、调,使得整部散文集中的“悲悯”主题更加深刻。在文章小引中,鲁迅称赞故乡的瓜果蔬菜是极其鲜美可口的,使他时时反顾,明明只是平常的东西,但在鲁迅眼里却是美丽无比。即使他感觉到这种感情可能是“哄骗”,但却依然“时时反顾”,这是一种极其复杂的感情支在家乡的风物中,最让鲁迅感到快乐的、充满兴趣的就是“百草园”、东关的五猖会和迎神庙会。“百草园”的夏冬景致,给鲁迅带来了童年的欢乐。“五猖会”既展现了在农村生活的少年鲁迅对这场盛大的迎神大会的期盼,又体现出在旧农村,老百姓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和千百年来封建迷信的影响。鲁迅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了“梅姑庙”、“五猖庙”的来由,同时也表达了鲁迅对那些封建礼教的嘲讽。在无
15、常一文中,鲁迅除了对家乡旧俗的回忆之外,批判了封建文化对老百姓思想的巨大侵蚀,以及在这种文化下完全失去抵御能力成为看客的人们。看客本身所具有的特点,正是几千年来的封建文化在中国国民脑海中所留下的痕迹,亦是国民劣根性的集中表现。廖久明:一篇存在细节错误的回忆录一朝花夕拾论,传记文学,2021年第1期,第146T53页。姚咏梅:跨媒介环境下的名著阅读一以朝花夕拾为例,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0年第24期,第26-35页。(三)怀念亲故:生存的苦难亲人和朋友是我们一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他们逝去以后,我们都会用自己的方式来怀念他们,鲁迅身为文化先驱,自然也不例外。鲁迅通过回忆过去,记述和亲故相处的
16、故事,揭露封建礼教下人们艰难的生存状况。父亲的病这篇文章,回忆记叙了医治父亲的全过程。在家道中落,父亲病重的双重压力下,懂事的鲁迅承担起了家庭的重担,每日去私塾前,都会在当铺与药店间来回奔波,只为拿钱给父亲看病。不管“名医”给出的药引是如何的奇特,鲁迅就是费劲了力气也要寻到。“名医”们因手段高明受人吹捧,可父亲的病情却始终不见好转反而愈加严重,直至逝世。文中的每一处描写以至每一张处方,无一不表达着鲁迅对庸医误人命的愤慨,以及对巫术与医术不分的封建迷信的谴责。这篇文章既表达了鲁迅对亡父的怀念之情,也是在揭露封建时期医学落后的事实与封建迷信思想的泛滥。阿长与山海经记叙少年鲁迅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展
17、现了长妈妈善良、朴实又迷信的性格。对长妈妈这样的长者,鲁迅是永记心怀的。因此,长妈妈也几次被写入相关作品中,而在朝花夕拾中,长妈妈也出现在狗猫鼠和阿长与山海经)中。而作者在对长妈妈的描述上并没有长篇大论,而是通过一些关联性不强的事情以完成对其的较为全面的描写。长妈妈在狗猫鼠中是一个踏死作者心爱隐鼠的凶手、坏蛋,作者十分生气、愤怒,还因此恨上了她。但在阿长与山海经)中的长妈妈,又是作者通过诸多细节描写的对象。例如,长妈妈“喜欢切切察察”、夏天睡觉不规矩等,并且在长妈妈讲“长毛”的故事上,还对长妈妈进行讽刺和批判,不过很快作者笔锋一转,在写买山海经的事件上,文中“我”十分渴望一本绘图版的山海经,却
18、是长妈妈在告假回来后给“我”买来了,描写出长妈妈对“我”关怀备至的爱,也使“我”改变了对长妈妈的看法,消除了因为她谋害心爱隐鼠的恨意。作者也通过这种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向读者展示了一个普通、善良、爱孩子的长妈妈形象,虽然长妈妈本身在封建大环境下有着固然的消极和落后,但她依旧秉持着善良,而这种善良在某些时候甚至能被放大到伟大上。这也表示作者在对长妈妈的描述上,既向读者揭露了一个思想愚昧的人物形象,也向人们歌颂了其身上的那些美好、善良的品质。因此,作者对于长妈妈的讽刺和批判更像是对当时社会的讽刺和批判。在文章陈思呈:被生活所运用的阅读,是珍贵的阅读,语言文字报,2020年第12期,第5页。i盛麒羽
19、:蓦然回首,彼时迢迢一朝花夕拾读后感,快乐作文,2020年第48期,第40页。俞金俊:信仰与责任一读朝花夕拾有感,作文新天地(初中版),2020年第12期,第16-18页。中,鲁迅通过回忆记叙长妈妈名称的来历,展现了封建社会下人们没有个性、失去自我、连姓名权都被剥夺的生存困境。鲁迅用有趣的情景呈现出长妈妈对他的约束,以及那些“麻烦的礼节”,揭露了当时封建社会中妇女难以摆脱长期积淀下的封建传统、封建习俗的影响的生存现状。范爱农是散文集朝花夕拾的最后一篇。范爱农可以说是一位具有觉醒意识的知识分子,无奈社会的黑暗和压迫,使得其选择妥协,但面对思想上的觉醒,这种行为上的妥协让其备受痛苦和煎熬,从而导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朝花夕拾 鲁迅 悲悯 情怀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9167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