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池州九华山国家地质公园规划(2011-2025年).docx
《安徽池州九华山国家地质公园规划(2011-2025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池州九华山国家地质公园规划(2011-2025年).docx(10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安徽池州九华山国家地质公园规划(20112025年)安徽省池州市人民政府二零-年十月第一章总则第一条公园位置自然地理位置:九华山国家地质公园位于长江中下游南部的安徽省池州市境内,距池州市直线距离35千米,距长江直线距离28千米。第二条范围、边界、面积公园规划总面积148.15km2,包括九华山、鱼龙洞两个园区。一、九华山园区九华山园区位于池州市东南125度方向35千米的九华山风景区,由十个景区组成。范围东起九子岩山麓,西至九子岭西边大岗山麓,北起莲花峰麓,南至陵阳镇清泉村,规划面积139.70krn2o边界拐点坐标信息见附表1。二、鱼龙洞园区I鱼龙洞园区位于池州市东南135度50千米石台县七都
2、镇(鱼龙洞景区)及青阳县陵阳镇(神仙洞景区)境内,由二个景区组成,规划面积845km20边界拐点坐标信息见附表2o第三条规划期限规划期限为20112025年,分为三个阶段。其中:近期,20112015年;中期,20162020年;远期,20212025年。第四条规划依据一、法律、法规类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3、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1997年)4、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7年)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年)6、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98年)7、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2004年)8、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
3、保护条例(1997年)9、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2006年)10、中华人民共和国风景名胜区条例(2006年)11、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国发200038号2000年)12、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地质矿产部1995年)13、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国务院2010年)二、技术规范、标准、指南类I1、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编制技术要求(国土资发201089号)2、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国家地质公园建设验收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厅201040号)3、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工作指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8年),4、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技术要求与工作指南(国土资源部2002年)5、风景名胜区管理规范(GB5029
4、8-1999)6、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GB/T14529-93)7、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03)8、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编制规范(国家环保局1996年)9、关于加强国家地质公园申报审批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950号)10、文明风景名胜区标准三、地质公园所在地已批准的相关规划1、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2010年)2、池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4年)3、九华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编)(2007-2020年)(2006年)4、九华山风景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2006年)5、九华山风景区旅游经济产业发展规划(20062020)(2005年)6、池州
5、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82018年)(2008年)7、闵园景区详细规划(2009年)8、柯村基地中心区控制区详细规划(2005年)9、九华街区整治规划(2007年)10、九华山生态经济示范区总体规划(1997年)11、九华山风景名胜区环境保护规划大纲(1998年)第五条公园发展概况及规划背景一、公园发展概况I1、1982年,九华山被国务院确定为首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1992年7月,林业部批准成立九华山国家森林公园。3、2000年,九华山被国务院审定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4、2006年1月,获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称号。5、2007年1月,荣获国家5A级旅游景区。16、2007年月4日,经
6、安徽省国土资源厅验收批准九华山为省级地质公园。7、2009年8月19日,经国土资源部审批九华山获得国家地质公园资格。二、规划背景I近年来,九华山旅游业发展迅速,但以往规划仅限于旅游、人文和佛教方面,鉴于公园内地质遗迹众多,但公众认知度不高以及发展后劲不足的现实,为适应公园保护、开发、管理、发展需要,优化公园用地布局,全面发挥地质公园功能和作用,有效地保护地质遗迹资源,开展地球科学知识普及工作,促进地质公园与地方经济协调发展。按照国土资源部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编制技术要求(国土资发201089号),编制九华山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第二章地质公园的性质与发展目标第六条公园性质与特色一、公园性质九华山地质公
7、园是集花岗岩地质地貌景观、第四纪冰川遗迹、石灰岩岩溶地貌景观,融佛教文化于一体,以保护地质遗迹、保护文化遗产,开展地学知识、历史文化知识普及教育、休闲观光,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综合性大型地质公园。二、公园特色I公园内岩浆岩为燕山期多次侵位的花岗岩复式岩体,发育多个超单元和单元的岩石系列,超动、涌动、脉动接触关系清晰,结构演化系列明显,其主体岩性包括早期青阳花岗闪长岩体和晚期九华山钾长花岗岩体。岩溶地貌发育于早奥陶世石灰岩中。公园内花岗岩峰险石奇,石灰岩溶洞次生沉积发育且有地下暗河。公园内古老寺庙建筑与地貌景观巧妙结合,气势非凡,九华山地质公园成为地上(峰、石)与地下(溶洞、地下暗河),自然与人文
8、融为一体的山水人文画卷。第七条发展目标一、总体发展目标I通过国家地质公园建设,使花岗岩地貌、石灰岩岩溶地貌、第四纪冰川地貌、流水地貌、构造形迹、水体景观等地质遗迹和丰富的人文景观资源、生态环境资源能得到科学系统的保护。科学、合理开发公园内地质遗迹,突出地学科考和科普教育功能,将公园建设成功能布局合理、配套设施完善、各园区权责明晰、地质遗迹旅游与人文景观旅游于一体,全面提升公众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资源保护意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显著的国家级地质公园,进带动池州市的旅游产业发展,促进地方经济建设,最终目标建成世界地质公园。二、分期目标1、近期发展目标(20112015年)I以加强公
9、园基础设施建设、达到国家地质公园标准为近期具体完成如下工作:完成国家地质公园开园揭碑。I完成地质公园各景区地质遗迹保护工程。I完成地质公园边界勘定建设工程,建立地质遗迹名录与档案,全面保护地质遗迹、自然与人文景观、生态环境。II完成公园地质博物馆建设(一期),编制出版地质公园丛书与科学导游图。完成地质公园解说与标识系统。编制完成近三年科研与科普规划,展对中小学生科普教育,开展公园地学科研。完善花台景区地学游览步道等基础设施,修建桥庵一下闵园地学游览栈道。I扩建鱼龙洞园区停车场。I清查公园地质灾害隐患,恢复治理九华河,做好两岸土地整理工作。完善地质公园管理体系建设,健全公园管理规章及条例,充实人
10、员及技术力量,完善公园网站与监测系统建设。2、中期发展目标(20162020年)I进一步建设和完善公园的基础设施,落实公园的各项保护措施,加强地质遗迹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加大地质公园的科学内涵挖掘力度和宣传力度,实现公园的全面发展,具体完成如下工作:I开辟九子岩至狮子峰景区、黑虎松、莲花峰景区地学游览步道,开展园区内岩浆岩科学考察。I加大对公园地质遗迹保护和生态环境维护的投入,继续开展地质遗迹与科学研究,扩大地质公园知名度,将其建成国内知名的地质公园。开发九子岩花岗岩地貌攀崖基地。补充、完善地质博物馆内标本展品。补充、完善地质公园解说与标识系统。新建刘冲索道。I完成公园地质博物馆建设(二期)
11、。I进一步提高地质公园管理和服务质量,提高园区综合接待能力,带动地方经济发展。3、远期发展目标(20212025年)I全面保护地质遗迹,全面开展地学旅游,使公园成为具有显著特色的对公众进行地学科普教育与地学考察的重要基地。优化各园区、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设施空间布局,完善配套功能设施,完善旅游接待体系,提高综合服务水平。I进一步提高地质公园的生态环境效益,提升地质旅游的科学内涵,实现地质公园的可持续发展;建设高标准、网络化的交通、服务配套设施,形成多层次、多样化的旅游产品体系。I实现地质遗迹保护、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使公园成为池州市旅游综合产业体系的“核心和龙头”。第三章地质遗迹景观
12、及评价第八条地质地貌概述地质构造:九华山大地构造位置属扬子准地台北部,在地史演化过程中,该区经历了多旋回构造演化阶段,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地质地貌景观。I地层岩性:沉积地层分布于九华山园区外围花岗岩岩体的北西、南、南西部,属扬子地层区下扬子地层分区,出露早古生界寒武系炭硅质页岩、白云质灰岩,奥陶系灰岩、灰质白云岩,志留系粉砂岩和页岩地层。鱼龙洞园区均出露早古生界地层。I岩浆岩:九华山园区除第四纪覆盖外均出露花岗岩,其中青阳花岗闪长岩岩体属燕山早期侵入体,九华山钾长花岗岩岩体属燕山晚期侵入体,二者均为规模较大的岩基。青阳岩体分布于复式岩体外圈,九华山岩体纵贯其中,二者间为超动侵入接触关系。两期侵入岩
13、又由多次岩浆活动形成的岩体组成,晚序次岩浆在先次岩浆固结后或固结期间上侵,相邻序次岩体间分别构成脉动型及涌动型侵入接触关系。青阳岩体划分了三次侵入体,九华山岩体划分了四次侵入体(其中第二次侵入体在园区内未出露)。另后期有斑岩脉侵入。II地形地貌:九华山地形起伏较大,切割较深,总体南北向,中间高,四周低,海拔高度在50米至1344米之间。花岗岩地貌山脊山峰众多,石灰岩溶洞发育。沟谷流向多呈南北向和近东西向。花岗岩型地貌呈近南北向长条形,主要地貌类型为中高山、中低山、丘陵及其中的山间盆地、峰丛、沟谷、洞室、瀑布等。石灰岩溶洞地貌有地下暗河、溶洞厅堂及溶洞堆积物形成的石钟乳、石幔、石瀑布等。第九条地
14、质遗迹类型I根据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编制技术要求(国土资发201089号)的地质遗迹类型划分标准,将公园地质遗迹划分为地质构造、地貌景观、地质剖面与水体景观4大类,构造形迹、岩石地貌、冰川地貌等8类,以及花岗岩地貌景观、石灰岩岩溶地貌景观等10亚类。详见附表3。第十条地质遗迹对比评价一、对比评价1、科学价值九华山地质公园地处长江中下游沿岸南部,经历了加里东、印支、燕山、喜马拉雅等多期构造运动及海陆变迁,在中国东部地区具有典型代表性,对该区的地质构造、沉积环境演化过程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I与国内众多单一地质遗迹的地质公园相比,九华山地质公园内的地质遗迹自然状态完好,类型较全面、形态多样、科学系统
15、完整。发育有花岗岩地貌景观、石灰岩岩溶地貌景观,并兼有第四纪冰川遗迹(有争议)、地质构造形迹、瀑布等水体景观。与相邻的黄山世界地质公园对比I九华山地质公园是花岗岩地貌与石灰岩溶洞兼具的地质公园;而黄山则为单-的花岗岩地貌地质公园。I九华山花岗岩地貌以锥状峰、柱状峰、象形石为主,且峰丛总体南北向长条状靠近九华山大断裂分布;而黄山花岗岩地貌呈近圆形。I九华山园区燕山早期花岗闪长岩(1.72Ma)形成年龄较黄山早(136.2-137.9Ma),燕山晚期较后者稍晚,九华山为114T22Ma,而黄山为123.4-131.4MaI九华山园区燕山早期花岗闪长岩分为三次,而黄山则不明显。I形成九华山花岗岩地貌
16、的主体是燕山晚期第三次钾长花岗岩;而形成黄山花岗岩地貌的主体是燕山晚期第二、三围岩层位:九华山花岗岩围岩为寒武系一志留系;黄山为前震旦系一志留系。九华山最高峰为1344.4米,且由钾长花岗岩组成;而黄山最高峰为1864米,由粗粒似斑状花岗岩组成。J黄山有温泉出露,目前九华山仅有地热显示。2、与国内典型花岗岩类对比I与国内典型花岗岩地质遗迹景观相比,形成九华山园区花岗岩地貌的复式岩体面积大(包括公园外),达860KM2,其花岗岩地貌形态、侵入序列、岩体组合均具有独特性和典型主要表现在:I东部典型花岗岩地貌的代表I九华山园区的花岗岩地貌属于典型的东部湿热,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具有梅雨这一特殊气候条件下
17、形成的花岗岩峰丛地貌,其作用主要以化学风化作用为主,在地壳的上升、雨水的冲刷,剥蚀后形成以锥状峰、柱状峰、风化剥蚀型象形石为典型的花岗岩地貌。不同于克什克腾花岗岩地貌,以风蚀、冰川等物理风化作用而形成风蚀柱、岩臼、石蛋等花岗岩地貌为特征。形成了-套完整的花岗岩地貌系统。J侵入期次多,呈同心状产出I九华山花岗岩地貌燕山早期(三次)侵入的以中酸性岩为主易风化的花岗闪长岩形成中低地貌,而晚期(四次)侵入的以酸性岩为主抗风化能力较强的钾长花岗岩形成中高地貌,从遥感影像图及区域地质图即可看出,为两期七次侵入,呈同心南北向分布产出,国内少见。而黄山花岗岩为两期五次侵入,且呈同心环状,且复式岩基面积小于九华
18、山复式岩基。九华山花岗岩地貌是我国多期次、地表同心套叠状侵入岩基的典型代表,在地质学的岩浆岩侵入机制研究方面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对研究区域燕山期的岩浆岩活动具有重要意义。I佛教文化色彩浓厚I九华山为我国四大佛教胜地之一。独特的花岗岩地质遗迹异彩纷呈,花岗岩峰丛集雄、奇、险、秀于一体,峰险石奇,洞幽清凉,流泉飞瀑,云海松涛,百花争艳;各类象形石似凡似仙,维妙维肖;古老寺庙建筑与地貌景观巧妙结合,气势非凡,使得九华山地质公园成为自然与人文融为一体的山水人文画卷。公园内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人文景观。地质公园既是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卷,又是一部宏大的地质史书,是提供人们观光旅游、科学研究、休
19、闲度假的旅游胜地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场所。详见附表4。石灰岩溶洞地貌发育于奥陶系下统的鱼龙洞石灰岩溶洞地貌,地下暗河一年四季流水潺潺,雨季时节最多可行载20人的游船,洞内石笋、石钟乳、石柱、石幔、地下河堤岸等地质遗迹齐全,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石灰岩溶洞地貌系统,在我省独一无二。它是研究我省乃至华东地区同类型岩溶地貌的理想场所,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3、审美价值I九华山园区具有典型的花岗岩地貌,其中以锥状峰、柱状峰为主,各种象形石栩栩如生;鱼龙洞园区为典型的石灰岩溶洞地貌,地下暗河、石笋、石柱、石幔似人似物。这种自然美特点表现在花岗岩地貌雄、奇、险、秀;石灰岩岩溶地貌如雕如刻,其形灵秀,其势壮美;再加上悠
20、久的佛教文化,古朴典雅寺庙建筑给人以美的享受。4、科普价值I公园内地貌景观多样、典型;构造形迹、重力崩塌、流水侵蚀、风化剥蚀、化学沉积等各种内外应力作用形成的地质遗迹,第四纪冰川遗迹均有保存,具有极高的科普价值,为地质学、地貌学、地理学科研和教学提供了天然场所。5、旅游价值社会价值:通过对九华山地质遗迹的重视与保护,增强游客及当地居民环境保护意识,提高了公众的基本素质。经济价值:九华山地质遗迹保护区,分布在九华山风景名胜区和国家森林公园范围内,在现有风景名胜旅游路线的基础上稍加延伸,即可开展地质科普旅游(部分地段已具备开展地质科普旅游),使游客在饱览九华山佛教文化的同时,领略岩浆岩及石灰岩岩溶
21、的演化过程,既增加了知识也增添了情趣。二、综合评价对公园内92处地质遗迹景点综合评价结果如下:I国家级地质遗迹点5处,占总数的5.43%,分别为锥状峰丛(笔架峰丛)、锥状双峰(双峰)、锥状峰(天柱峰)、柱状峰(定海神针)、风化剥蚀型象形石(大鹏听经)。I省级地质遗迹点45处,占总数的48.92%,主要有九华山断层、柱状峰(蜡烛峰)、花岗岩岩壁(红石壁)、石幔(定等。省级以下级地质遗迹点42处,占总数的45.65%。地质遗迹名录详见附表5。第四章其他景观资源及评价第十一条生物及其他自然景观及评价公园内生物资源丰富,具有物种多样性、天然性、完整性,构成了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生
22、态研究价值。现有高等(胚胎)植物1463种,其中苔辟类126种,蕨类103种,裸子植物19种,被子植物1215种(包括亚种、变种及变型),分属176科633属。国家二级保护树种:金钱松、银杏、香果树、桐木、毛红椿、紫楠木、鹅掌楸、杜仲、红豆树。已知动物有253种,其中两栖类13种,爬行类24种,鸟类168种,兽类48种。国家一类保护动物有梅花鹿、黑廨、白颈长尾雉、云豹等4种;国家二类保护动物共7种,主要有短尾猴、东方蛛城、鹰嘴龟、软猴、穿山甲、小灵猫、苏门羚等。I通过对公园内两园区自然景观进行定量综合评价,九华山园区具V级旅游资源,鱼龙洞园区具IV级旅游资源。第十二条人文景观及评价I九华山为中
23、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唐朝时即辟为地藏菩萨道场,历代帝王多有封谕赐赠,有“莲花佛国”之称,享誉海内外。九华山文化底蕴深厚,是国家双遗产地。晋唐以来,陶渊明、李白、费冠卿、杜牧、苏东坡、王安石等文坛大儒游历于此,吟诵出一首首千古绝唱,黄宾虹、张大千、刘海粟、李可染等丹青巨匠挥毫泼墨,留下了一幅幅传世佳作。唐代大诗人李白三上九华,写下了数十首赞美九华山的不朽诗篇,尤其“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诗句,成为九华山“定名篇”。人文景观主要表现在古建筑、古桥、摩崖石刻、佛洞与佛像、名家字画及珍藏品。九华山庙会、九华山佛教音乐分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徽省非物质文化文化遗产。I对公园内38个主要有代表性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安徽 池州 华山 国家地质 公园 规划 2011 2025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918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