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双创理念的高职技术人才培养体系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双创理念的高职技术人才培养体系研究.docx(18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基于“双创”理念的高职技术人才培养体系研究摘要:“双创”的人才培养核心是“以生为本”。本文首先分析了建设高职“双创”技术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意义,指出培养“双创”人才是对接国际技术人才培养趋势的关键,可以激发高职院校的教育活力,帮助解决学生未来就业问题,然后分析高职技术人才培养体系与“双创”理念相悖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策略,为推进新时代技能型人才培养提供参考。关键词:“双创”高职技术人才培养体系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20)08(b)-0201-03Abstract:Thecoreoftalenttrainingofmassentrepreneurship
2、andinnovationis,studentoriented?.Thispaperfirstanalyzesthesignificanceofbuildingthemassentrepreneurshipandinnovation/technicalpersonneltrainingsystemin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andpointsoutthatthecultivationofmassentrepreneurshipandinnovation/talentsisthekeytotheinternationaltechnicalpersonneltraini
3、ngtrend,whichcanstimulatetheeducationalvitalityofHigherVocationalCollegesandhelpsolvethefutureemploymentproblemofstudents,andthenanalyzestheproblemofthecontradictionbetweenthehighervocationaltechnicalpersonneltrainingsystemandthemassentrepreneurshipandinnovationconceptandthecorrespondingsolutionstop
4、rovidereferenceforpromotingthetrainingofskilledtalentsinthenewera.KeyWords:Massentrepreneurshipandinnovation;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Technicaltalents;Trainingsystem“双创”型人才是我国当前最为先进的人才培养理念,一直以来,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在知识和技能体系方面存在一定的短板,很多学生都存在专业技术水平较差的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高职院校的技能教育与理论教育一样,多为基础性的技术教育,学生只能掌握某种技术中最为基础的内容,在就业市场
5、中缺乏竞争力。基于“双创”理念来构建技术人才培养体系突出了学生“主体”地位,是高职人才培养的新模式。1建设高职“双创”技术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意义1.1对接国际技术人才培养趋势当前,国际技术人才培养有着诸多先进的模式,随着科技的进步,各国都不约而同地重视技术人才的创新、创造能力,在“中国制造2025”的规划中,最先突出的行动方针就是“创新驱动”,以创新作为制造业发展的驱动力,这对于创新性技能人才的需求是十分高的。在各行各业新一轮转型的过程中,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必须对接国际技术人才培养的趋势,落实“双创”型人才的培养要求。1. 2激发高职院校教育活力在“双创”技术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可以有效激发高职院
6、校的教育活动,让高职院校内的学生“活跃”起来。传统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重“管理”,教师给学生施加比较大的学习压力,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对自己未来发展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对自己缺乏自信,但是在“双创”理念引导下,教师鼓励学生思考创新、支持学生创业,高职院校学生也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他们的个人能动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带动整个高职院校的氛围实现了很好的转变。1.3解决学生未来就业问题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问题一直都是学校最关注的问题,很多高职院校为了提高学生就业率,为学生提供了很多合作单位的就业岗位供其挑选,虽然这解决了一部分学生的就业问题,但是很多高职院校学生存在“眼高手低”的冏题,自己找不到工作
7、,也不满意学校提供的就业机会;也有部分学生有一定的能力,但是缺乏经验,不知道如何实现创新就业。“双创”理念下构建高职技术人才培养体系是从根本上转变学生学习和就业思路,为高职学生提供新的就业通道,帮助学生对接创业政策及机遇,让更多有想法、有能力的高职学生获得更好的就业发展。2基于“双创”理念的高职技术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策略2.1 加强“双创”理念宣传高职院校在构建“双创”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时,与原有的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有共同的内容,比如这两种技术人才培养体系都重视学生“技能”的教育,要求学生打好知识和技能基础,掌握自己专业最为基本的技术能力,但是像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下所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的能力水
8、平差距不大,其只能在相关企业内从事最为基础的技术工作,甚至进入企业之后还需要从头学起。所以导致高职技术人才的社会认可度一直不是很高。而在融入“双创”理念之后,学生在有了创新思想及理念支持下,对本专业的技术学习认知也更为深刻,能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探究行为。而此时学生具备更高的技术创造力。2.2 引进行业技术前端教学内容高职院校“双创”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需要教师在现有教材及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引进行业技术最前端的内容来作为补充教学,以让学生在打好专业技术基础能力的同时,对本行业的最先进技术方案有更加明确的了解。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已经进入到“00”后时代,而“00”后一代普遍有比较强的网络素养及
9、计算机能力,他们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速度快,高职院校继续采用死板、生硬的教学模式无益于学生的成长及发展。当前,像AR技术、无人机技术、机器人技术、编程技术等的应用都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作卷新时代的技能型人才,也有必要了解、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前沿技术。以汽修专业学生为例,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使得汽车市场结构发生变化,对于新能源汽车制造技术以及维修技术方面的教学内容也有必要纳入到新的教学体系中。2.3 完善校内设施,创新创业指导扶持高职院校在构建“双创”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时还要考虑到学生未来发展的需求,为其提供必要的创新、创业指导及扶持。就当前高职院校来看,在这方面为学生提供的支持还是比较短缺的。所
10、以高职院校需要树立新的人才培养理念,并完善学校的软硬件配置,为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提供必要的支持。软硬件设施建设包括软件和硬件两个方面,从软件方面来看,主要是指教育软件的更新、教育资源的拓展、教育模式的创新等,从硬件方面来看,主要是指校内实验室、实训室以及实践基地的建设,其内部相应设备设施的更新及完善。另外,教师也需要与时俱进,形成更为全面的教育能力,学习“双创”政策方面的内容,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指导。但是在高职院校中很多教师并没有创新创业经验,很难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际指导,学校有必要从社会中引进更多“双创导师”,为学生提供直接有效的创新创业指导;学校也有必要为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学生提供多方
11、面的扶持,比如资金扶持、技术扶持等。2.4 鼓励学生参加“双创”竞赛活动在高职院校中培养“双创”型技术人才还必须丰富校内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双创”类的竞赛活动。当前,全省乃至全国范围的“双创”竞赛活动已经比较普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已经举办了五届,全国高职院校“发明杯”大学生双创大赛已经举办了十四届。部分高职院校每年都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全国性的“双创”大赛,以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力。在“双创”竞赛活动中,主要考察的是青年大学生的技术能力、创造能力、创新能力,其往往通过产品的发明制造来参加比赛,甚至可以通过创新创造来申请自己的专利。高职院校为此还可以建设专门的“双创”团队,吸引学生加入
12、团队,形成各种不同的“双创”小组,学校内部也可以每年设置“双创”竞赛活力,评选出优秀的创新创业项目。2.5 建立“双创”教育科学评价体系高职院校在开展“双创”教育、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方面缺乏足够的经验,教师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指导的同时,还要为学生的创新创业过程和成果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一些高职教师为学生提供的创新创业指导大多是理念上的指导,具体的实践还需要学生自己来完成。因为高职教师大多没有真正参与过创新或者创业实践,教师在“创新”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基于教育模式及方法的创新来展开的,脱离了当前的市场。而且学生在进行创新创业活动时,其缺乏经验,对于自己的活动进程缺乏充足的把握,这些情况下都需要由“双
13、创”导师来为学生提供过程指导和评价,为学生把握好方向,以促进创新创业活动收获成果。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构建科学的“双创”教育评价体系,让教师依据评价内容和原则为学生提供科学的评价,比如对学生项目的创新理念、成本控制、经济效益、市场导向等方面做出合理评价,从而最大程度上帮助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活动走向成功,锻炼学生的“双创”思维和能力。3结语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方面有必要以“双创”理论为基础,构建全新的教育模式,从学校到教师,都必须转变思路,通过“双创”教育的开展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思维活力,推动学生技术能力的发展。参考文献1周璐.高职院校英语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分析与发展策略
14、研究基于对常州高职院校的调查J.海外英语,2019(18):230-231.L2卢颖立.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现状及提升对策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8.3李向荣.国外典型科研组织创新机制对我国高校科研机构改革的启示J.科学管理研究,2019,37(4):164-168.4龙冬.“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研究一以出版专业为例J.现代交际,2018(5):129,128.5张娜芳.高等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20.6黄娉婷,范春.基于深化产教融合背景下的高职双创课程体系设计J.高教学刊,2020(16):36-39.
15、面向新工科的工程人才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究摘要:面向新工科如何全面提升高校工程教育质量,培养出具有可持续竞争力的创新创业人才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改革的热点问题。本文结合笔者所在的通信工程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途径,基于新工科理念,从创新教学平台、教学方法、实践教学体系以及考核评价机制等四个方面进行了探究,形成了一个在新工科教育研究背景下基本完善的“通信工程”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和评价体系,为新形势下高校的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提出了基本思路。关键词:新工科工程人才实践创新创业培养模式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20)08(b)-0199-03Abstr
16、act:Facingthenewengineering,howtoimprovetheoverallqualityofengineeringeducationandhowtocultivatetheinnovativeandentrepreneurialtalentswithsustainablecompetitivenesshasbecomeahotissueofthetalenttrainingreform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Basedontheideaofnewengineering,combinedwiththewaytocultivateinnovat
17、iveandentrepreneurialtalentsincommunicationengineeringmajoroftheauthors,thispaperexploresfouraspectsincludinginnovativeteachingplatform,teachingmethod,practicalteachingsystemandevaluationmechanism.Abasicallyperfecttrainingmodeandevaluationsystemofinnovativeandentrepreneurialtalentsincommunicationeng
18、ineeringisformedunderthebackgroundofnewengineeringeducationresearch,whichputsforwardthebasicideasforthenewengineeringpersonneltrainingsystemofthenewsituation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KeyWords:Newengineering;Practiceofengineeringtalents;Innovationandentrepreneurship;Trainingmode1引言2017年2月,教育部在上海便旦大学召
19、开了高等工程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研究和探讨了新工科的内涵特征、建设与发展的路径选择,达成了复旦共识1。2017年4月,教育部在天津大学召开新工科建设研讨会,进一步形成了“新工科”行动路线2。2017年6月,新工科研究与实践专家组成立暨第一次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原则通过了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鼓励高等院校积极探索工程教育的新理念、学科专业的新结构、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教育教学的新质量和分类发展的新体系3。“新工科”教育理念的提出,是为配合国家创新发展战略,培养新型创新工程人才,支撑服务新技术,新产业的需求。在“新工科”背景下,高等院校工程技术教育将面临着一场深刻的变革,既要提前梳理可引领未来技
20、术和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途径,又要对传统工科各个专业、各类课程的培养方案和模式进行完善、改革与创新。2017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理工科教育处处长吴爱华在高等工程教育研究上发表了加快发展和建设新工科主动适应和引领新经济,从新时期如何全面创新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并以此适应和引领新经济发展的战略视角出发,提出了加快发展和建设“新工科”的观点4。同年,清华大学教育学院林健教授指出新工科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广、影响面宽、具有中国特色的复杂的系统工程5。2018年,南通大学副校长顾菊平以电气类创新型人才培养为例,指出综合性大学只有选择集成而创新的途径,注重理论知识、动手能力、科学品质的系统集成,才能培养适合社会和企
21、业需要的创新型通信类专业人才6o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探索与研究通信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使毕业生掌握全面的基础理论架构,具有较强工程分析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具备一定的应用创新能力,拥有终身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知识和技能的潜力,成为面向“新工科”人才培养的重要问题。本文以西安理工大学通信工程专业为例,对面向新工科创新人才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途径进行了探索与研究。2面向“新工科”推进课程体系改革,搭建创新性教学平台在“新工科”背景下,课程的教学内容要能够及时反映学科领域的最新成果,遵照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目标,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1)遵照制定好的新培养计划,修订和编写通信工程专业
22、有关的课程大纲,及时调整有关教学内容,注重综合实验实践教学,同时注意交叉学科知识储备。(2)按照人才培养目标,结合本专业课程的特点研究学分制背景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探索培养“新工科”创新能力的途径。(3)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在教学中随时关注专业领域内最新技术和应用对所讲课程的影响,并及时做出更新。(4)建立基于网络和专业课程体系的创新性教学平台,加强课程资源的应用与管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3 “新工科”教学理念下的创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方法具体途径可以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传统教学方法的改变,构建知识教学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并重的,制定每个学科高标准的课程及实践内容,吸引学生主动
23、参与学习。二是将网络信息技术引入教学方法中,探索“慕课”、“网络虚拟教室”等多种网络教学模式,以此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不断实现自我提升。三是以工程教育与企业需求相融合,不断提高学生的工程视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对学生实现“新工科”要求的培养目标。四是在实践性教学中注意理论与实践结合、某项课程与该课程的实验结合(包括单项课程实验、单独设课实验以及课程综合实验)、课程综合实验与专业综合相结合。4 “新工科”创新创业培养模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性与综合性是本校通信工程专业的一大特色,教学体系中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训练的重要环节,也是本校通信工程专业近几年在实践教学环节改革方面取得了显著
24、成效的特色领域。(1)“两基三段式”实践教学改革。所谓“两基三段式”教育模式,两基为校内实习和校外实践两类实践基地,实习与实践环节分为三个阶段,包括课程综合实验、专业综合实习以及就业单位见习。课程综合实验以加深对通信专业课程的学习为主,夯实专业基础;专业综合实习以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提高科研能力为主,开拓学生眼界和专业兴趣;就业见习主要是派遣学生到相关通信企事业单位见习,进行就业适应性训练,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为主。(2)依托大擘生各级科技竞赛,构建校内实践教学模式。科技竞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团队协作能力,是培养面向“新工科”的创业创新人才提供有效的办法。各类赛事使学生有施展才华的舞台
25、,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充分调动学生创业创新能力培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理论和技术,成为适应新一代“新工科”通信领域的创新人才。(3)改革实验课程教学模式。通过探索性实验项目的开设与开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指导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群体,实施个性化教学的思想,有针对性地对学有余力的学生群体,组成探索性实验小组,在教师指导下根据研究兴趣自主制定相关实验内容,提交实验设计报告;而一般学生可以组成综合型实验小组,由指导教师制定实验内容及方案,让这部分学生加深理解所学专业知识。5“新工科”考核评价机制全面完整的评价体系必须基于本专业新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特点,
26、建立理论考试和动手实践,学习过程和实践成果并重的考核评价机制。对于通信专业而言,评价机制既要考察学生是否扎实掌握了基础理论,还要关注动手能力以及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创新能力。具体包含以下三个方面:(1)学生学习能力的综合体现,包括书本理论知识学习,实验过程中的知识和技能的学习;(2)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新技术等热点问题的观察、思考及领悟能力,包括利用互联网查阅资料和自主学习的能力;(3)反思与动手能力。学生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与辨识的能力,善于抓住问题中的主要矛盾,能够建立实验框架或平台,对实验数据、科学结论、证据以及逻辑关系能够进行分析和评价,找到问题的本质。6结语新经济需要新工科人才,新工科人才
27、的培养需要新理念引导。基于“新工科”的背景、内涵、特征和发展方向,积极思考和探索“新工科”特色教育方案,凝练出“新工科”的创新创业培养模式是目前高等院校工科专业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以“通信工程”专业为例,结合通信专业特点,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依托大学生科技竞赛项目开展创新实践等方面,对新工科背景下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创新实践、校企合作、考核评价等各个层面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进行了探索研究,期望研究成果可以为相关专业的改革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参考文献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新工科”建设复旦共识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1).2教育部高教司.“新工科”建设行动路线(“天大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4).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新工科建设指南(“北京指南”)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6).4吴爱华,侯永峰,杨秋波,等,加快发展和建设新工科,主动适应和引领新经济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1):7-15.5林健.面向未来的中国新工科建设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38(2):26-35.6顾菊平,堵俊,华亮.新工科视域下综合性大学电气类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J.中国大学教学,2018,329(1):58-62.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9207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