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造性自我效能感对创造力的影响社会认同的调节作用.docx
《大学生创造性自我效能感对创造力的影响社会认同的调节作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创造性自我效能感对创造力的影响社会认同的调节作用.docx(20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摘要:3Abstract:31引言52文献综述62.1 创造性自我效能感62.2 创造力72.3 社会认同82.4 创造性自我效能感与创造力92.5 创造性自我效能感、社会认同与创造力的关系102.6 小结113总体研究思路113.1 研究假设113.1.1 创造性自我效能感与创造力的关系113.1.2 社会认同的调节作用113.2 研究意义113.2.1 研究理论意义113.2.2 研究现实意义114研究方法124.1 研究对象124.2 研究工具124.2.1 创造性自我效能量表124.2.2 青少年创造力量表124.2.3 社会认同量表135研究结果135.1 共同方法偏差135.2 描
2、述统计1353调节效应分析136讨论146.1 创造性自我效能感与创造力156.2 社会认同在创造性自我效能感和创造力之间的调节作用157结论178展望17附录20创新自我效能感量表20青少年创造力量表20大学生交往群体与社会认同问卷21大学生创造性自我效能感对创造力的影响:社会认同的调节作用摘要:为了更深层次地探讨大学生的创造性自我效能感与创造力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认同之间的关系,本文使用创造性自我效能量表、青年创造力量表和社会认同量表对404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发现,大学生的创新自我效能感对创新能力具有正向预测作用;社会认同在创造力自我效能感和创造力之间起着调节作用。较高水平的社会认
3、同在创造力自我效能和创造力之间起着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而较低水平的社会身份在创造力自我性能和创造力之间发挥着显著的负向调节作用。关键词:创造性自我效能感;创造力;社会认同;调节作用Collegestudentcreativeself-efficacyimpactoncreativity:socialidentityadjustmentXUYangminhuapsychologydepartment,SouthwestChinaNormalUniversity,Chongqing400715,ChinaAbstract:Inordertofurtherexploretherelationship
4、betweencreativeSeIfLefficacyandcreativityaswellassocialidentityamongcollegestudents,thispaperusesthecreativeself-efficacyscale,adolescentcreativityscale,socialidentityscaletoconductaquestionnairesurveyof404collegestudents.Theresultsshowthatthecreativeself-efficacyofcollegestudentscanpositivelypredic
5、ttheircreativity.Socialidentityplaysamoderatingrolebetweencreativeself-efficacyandcreativity.HighsocialidentityhasasignificantpositivemoderatingrolebetweencreativeSeIfLefficacyandcreativity,whilelowsocialidentityhasasignificantnegativemoderatingrolebetweencreativeself-efficacyandcreativity.Keywords:
6、creativeself-efficacy;creativity;socialidentity;adjustment1引言科学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与创新密不可分。礼记中庸所提出“博学之,审问之“着重指出了学习的必然逻辑,也就是人在对困难提出疑问的过程中,常常可以培养出独立解决困难问题的能力,而这恰恰是目前大学生所缺少的创造力。是否有一大批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战略目标的关键。当前,无论是在质量上还是在数量上,我们都离国家和社会对我们的期待有很大的距离,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追赶空间。同时,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和不可或缺的力量。斯腾伯格说:“创造力是可以培养和
7、训练的”,所以,大学生创造力发展关键阶段的创造力研究,大学生创造力发展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探索创造力产生的机制,并采用一种科学合理的方法对这一机理进行干预,进而改善和提升大学生的创造力,这对我们更好地了解创造力的本质,丰富、发展和完善创造力理论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对于掌握创造力的发展规律、促进大学生成长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等都非常重要。所以,对大学生的创造性、创造性的影响因素和发生机理进行研究,不但对于培养高质量的创造性人才,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还对于更好地理解创造性的本质,丰富、发展和完善创造性理论,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学者们普遍认为,创造性是由参与创造性行为的人的人
8、格特征、认知能力和社会环境共同决定的。其中,创造性自我效能对大学生创造性的影响已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以往的研究发现,教师对中小学生创造力行为的正面反应与正面评价,对学生创造力的自我效能能够有效预测。教师的创造性教育行为对中小学生创新自我效能的正向预测作用,在我国已得到证实。目前.,我国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师创造性教育行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上。但国内现有文献和研究中对大学生创意自我效能感与创造力的影响机制较少关注(孙思佳,2020)o所以本文将大学生作为研究群体以弥补前人研究缺憾。以往的研究大多侧重于在不同情境下,通过调节自我效能来调节创新活动,然而,作为对现实情境的信心水平的自我效能并
9、不能直接影响创新活动。所以,根据Tiemey和Farmer(2002)提出的“创造性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即创造性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于自己能否取得创新成果的信念或者信心,对自己能否完成创新任务的主观判断,将创造性自我效能感引入本研究中,替代自我效能感来做自变量。在创造性自我效能感义中,创新主要是指员工在工作过程中是否有创造性的想法,并在工作中实现。创造性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自身创造力的认知,而一般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自身创造力的认知O创新自我效能是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前因,与创新能力密切相关,它可以较好地预测创新能力。因此,本论文将创造性自我效能感与创造力联系起来,对创造性自我效能感与创造力的关系进
10、行了探讨。其中,创意能力被视为本研究的自变量。大学生群体是社会中的特定群体,其中包含着广大青年学生,其群体特点具有高自尊、高创造力等特点。根据社会认同理论,当个体受某种动机影响,会对所处群体产生社会认同,也称群体认同,并将自己划分到该群体中,该认同感归属于个体的自我概念,有文献研究表明,高认同感个体相较低认同感个体具有较高的创造力(强瑞超等,2016)O青年群体的社会群体认同会影响青年的身心发展、智力创造发展,但国内关于大学生创造力的研究中较少聚焦于大学生个体的群体归属感和社会认同感的调节作用,故而本文将大学生的社会认同感作为创造性自我效能感与创造力影响机制的调节变量以进行研究。2文献综述2.
11、1 创造性自我效能感Bandura(1977)提出了自我效能的概念,即个人对完成指定成就任务的能力的信念。自我效能本身不是一种能力,而是对自己能力的信念。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对于创造性表现是必不可少的。与此同时,FOrd(1996)也将自我效能确定为创造力动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他的创造力理论模型中引入了自我效能的概念。自我效能强调任务的特定组织背景,因为它通过影响参与特定任务的动机和能力来发挥作用(BandUra1986)。由此,Tierney和farmer(2002)将自我效能与创造性活动的语境特征联系起来,首次提出了创造性自我效能的概念,这是指个人相信他们有能力产生创造性的结果O创造性自
12、我效能感是人们能够在特定环境中自己进行创造性活动的信心(Choiz2004)0Beghetto(2006)将创造性自我效能定义为个人生成自己新颖合适产品的自我判断,即与创造性产品相关的自我效能。KarWOWSki(2012)提出创造性自我效能感是个人信念的集合,他们可以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这些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可以看出,创造力的自我效能是创造力的自我判断,这是创造力方面自我效能的具体表现(Tierney&farmer,2002)学者们普遍认同,创意自我效能不仅指能产生具体的创造性产品的信念,还包括能提出创造性想法的信念(李西营等,2012)o结合现有研究,本研究将大学生创造性自我效能定义为:大学
13、生相信他们有能力在创造性活动中产生具有创意的创造性产品的信念。2.2 创造力个体创造力的相关研究最初出现在心理学领域,随后引入到经济学领域,近年来,成为组织行为学领域的关注对象,学者们开始对其展开深入研究。在学术界,尽管国内外学者对创新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因其理论丰富,涉及的领域广泛,评价标准多种多样,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标准。但回顾过往文献可以发现,对于创新的定义,有三种不同的看法,它们都是最具代表性的,也是最为人所接受的:第一,人格特质观。此观点认为,创造力是个人的特质,不会因外界的变化而有所改变,具有稳定性,可以分为创造力高的个体和创造力低的个体。第二,创造力过程观。该观点认为,创造
14、力是个体通过新方法解决问题以完成不确定性任务,强调的是人们思维产出的这个过程。第三,创造力结果观,持有该观点的学者将创造活动作为一种结果来看待,他们认为创造力是人们提出的区别于常规、新颖并且具有一定价值的观点或成果。该定义强调创造力具备“新颖性”和“实用性U的双重特性。从以上三个角度可以看出,学者们基于不同的角度对创造力有不同的定义,但是,目前更多学者还是更加认同“创造力结果观”的定义。考虑到本文的调查对象是中国背景下的大学生,本文引用了创造力结果观来定义创造力,将创造力定义为“大学生解决问题,基于其自身的特点或要求而提出的创新且有实践价值的观点或是想法“。这与创新行为不同,创新行为是指个人在
15、工作中提出新想法并将其应用于工作实践。可以看出,创造力是由个人或团队提出的一种新颖而有用的想法,而创新更加关注该想法能否得到推展和落实,即创造力是创新的源泉,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造力的运作。2.3 社会认同社会认同起源于欧洲。20世纪60年代,欧洲在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仍处于动荡状态。社会学家意识到,仅仅研究个人冲突是不够的,他们开始探索群体冲突的各种问题。Tajfei(1972)是第一个全面阐述社会认同理论的人,使人们能够对社会认同进行独立研究。随后,来自不同学科的学者根据各自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对社会身份的定义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但至今仍没有统一的解释。心理学以Tajfel为代表,提出社
16、会认同是个体认识到自己是群体的成员之一,将自己归类到相应的群体,并且对随之而来的感情和价值作用产生认识(TajfeL1972)O这是一种个人对群体的认同。随后TUmer总结出自我分类理论,继续扩充了社会认同理论,提出“社会认同是集群概念,集中表现了社会全体共有的信仰、价值和行为倾向,他能够提高群体内部凝聚力(涂薇等,2008)。”这是群体对群体的一种认同。其他心理学学者大多在此基础上继承与发展。社会学研究最深入、最具代表性的是方文,指出社会认同是行为人对他们群体或范畴身份正面的认识评判、感情体会和价值允诺(方文,2008)o陆冬艳(2013)认为,社会认同是指众多社会成员基于对事物的共同态度和
17、观点,对相关内容进行审查和评价,形成对事物的认可和支持态度,并将这种态度反映在他们的决策和行动中。乔晓晓(2014)认为,当前大学生的社会身份是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特殊群体,并清楚地认识到他们的责任和情感价值。在对万方数据第一部分进行文献综述后,随着社会身份外延的不断扩大,研究人员开始结合社会传统文化和实践背景因素进行界定。如有研究者认为社会认同是类似家庭纽带、个体交往圈、群体身份资格、阶级忠实、社会名望的一些关系(张乃和,2004)o也有关于中国独特的关系认同的研究,提出关系认同是除角色认同、个人认同和社会认同之外的一种基本身份形式。它是人们在某种人际关系中对自己的认识
18、或内在定义,是一种可能对中国人具有独特意义的社会认同(陈午晴,2009;王琪瑛,2013)o郑杭生(2009)则从社会互构论视角出发,表示社会认同是在不同的社会关系网络中,以利益为出发点,以文化为桥梁,把组织作为依属的个体和团体相互认同彼此的社会身份和群体角色。张文宏、雷开春(2009)则认为社会认同可以理解为个人对其社会认同和自我特征的主观肯定。此外,学者们从自己的角度定义了社会认同的操作性定义。如王春光(2001)将社会认同视为对自身共同性的确认、对周围社会的信任和归属,以及对相关权威和权力的坚持。关于社会认同的内涵,心理学强调认同是个体情绪、态度和认知的内化,主要研究认同的心理过程和机制
19、。社会学视角主要研究“对什么的认同”,即对认同对象和内容的研究。2.4 创造性自我效能感与创造力Tierney和Farmer(2004)在研究“皮格马利翁效应”的过程中发现,创造性自我效能感对员工的创造力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具体而言,具有高创造性自我效能感的员工对完成创造性工作有更高的信念。他们往往敢于尝试,更加自信,更善于将自己的想法付诸行动,从而表现出更高水平的创造力。国内两位学者洪雁和王端旭(2011)认为,创造性自我效能感在支持性管理和任务复杂性对员工创造力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同时,国外AndreaS学者已经验证了团队环境中创造性自我效能感与员工创造力之间的关系,表明随着团队信息共享的增
20、加,创造性自我效能与员工创造力的联系将越来越紧密。创造性自我效能感对员工创造力有很强的驱动和预测作用。创造性自我效能本身是创造性和自我效能领域的结合,这决定了它与创造力之间一定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创造性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人对完成创造性任务的信念,这是员工创造力的必要条件,因此对承担企业大量创造性工作的知识型员工显得尤为重要。个体完成创造性工作是需要个体自身的动机及信念来支持,从而妥善应对创造性工作过程中各方面因素带来的挑战。倘若个体在完成创造性工作中,缺乏自身对开发创造性成果的信心,个体对过程中的各种挑战会表示迟疑,不敢将自身的思路想法进一步发展,从而限制自身创造力的提高。2.5 创造性自我效能感
21、、社会认同与创造力的关系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和社会认同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具有较高自我效能感的人更容易获得社会认同感,而具有较低自我效能感的人则更容易感到孤独和不被接受。例如,SChWarZer和JenJSaIem(1995)的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对青少年的社会认同具有预测作用,即具有较高自我效能感的青少年更容易获得社会认同感。另外,Jang和Lee(2010)的研究也发现,自我效能感与大学生的社会认同呈正相关关系。此外,研究还发现,社会认同也可以影响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在团体活动中,个体往往会受到团体的支持和认同,从而增强自己的自我效能感。例如,Luhtanen和Crocker(1992)的研
22、究表明,女性在参加女性群体的体育活动中,其自我效能感得到了显著提高。另外,Prati和Pemberton(2001)的研究发现,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的个体,其自我效能感得到了显著提高,这与他们在团体中的认同感密切相关。总的来说,自我效能感和社会认同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具有较高自我效能感的个体更容易获得社会认同感,而获得社会认同感又可以增强个体的自我效能感。除此之外,也有研究表明,创造力和社会认同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具有较高创造力的个体往往更容易获得社会认同感,而社会认同感也可以促进个体的创造力。例如,AmabiIe等人(1994)的研究表明,工作环境中获得的社会支持和认同,能够显著增
23、强个体的创造力。另外,HenneSSey和AmabiIe(2010)的研究也发现,创造力和社会认同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同时,研究还发现,个体的创造力和社会认同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文化背景和社会价值观念对个体创造力和社会认同的发展和表现产生了重要影响。例如,徐晓东等人(2018)的研究发现,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创造力与团队认同感之间呈现出正相关关系。因此,创造力和社会认同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社会认同感能够促进个体的创造力发展,而创造力的表现也可以获得社会认同的认可和支持。综上所述,创造力和创造性自我效能感都分别与社会认同呈现出正向相关关系,但.目前缺乏对这三者关系的探索,即社会认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大学生 创造性 自我 效能 创造力 影响 社会 认同 调节作用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9210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