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docx
《小学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docx(153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小学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1课魔幻的颜色教学设计(造型表现)一、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对新鲜事物极感兴趣,但是自控能力差,部分学生在练习时可能会出现因为兴奋而乱涂乱画的现象,教师要把握大胆表现与信手涂鸦的尺度,培养学生在游戏性的涂画中掌握必要的绘画技巧。二、教材分析本课的主要知识点是三原色,教师可以利用三原色中两种颜色的相互流动,引导学生观察色彩的变化。也可用游戏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利用两种原色调配出第三种颜色的知识。拓展部分可让学生课后运用三原色或三原色调配出来的颜色画彩虹桥,也可画或拼贴七色花等。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三原色,观察两个原色调和之后产生的色彩变化,说出由两个原色调和出的第三
2、个颜色(间色)。能够调出预想的色彩,并用它们涂抹成一幅绘画作品。【过程与方法】以提问的方式导入新课,引起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有趣的调色练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用拍手传花的游戏,将学习气氛推向高潮,突破教学重难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和观察的能力以及对颜色的热爱。四、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措施教学重点:认识三原色,了解三原色在相互调配后出现的色彩变化。教学难点:掌握运用三原色调配出三间色的规律,并用调配出的颜色涂抹成一幅绘画作品。解决措施:教师通过配色演示及学生的调色练习,使学生直观地感受色彩的变化,突出本课重点。通过动画欣赏、互动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大胆的进行
3、创作,突破本课难点。五、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色卡、水粉颜料、调色盘、水粉笔、小水桶。学生准备:水粉颜料、调色盘、水粉笔、小水桶等。(注:考虑到西部地区的实际情况,如果没有水粉色等工具材料,可以使用油画棒或蜡笔等进行练习)六、课时:1课时(40分钟)七、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使用引导阶段(3分钟)一、导入新课出示4张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提问:这些图片美不美?正因为有各种各样的颜色世界才变得绚丽多彩,在这么多颜色中,你们最喜根据自己的认识回答教师提问。依次出示图片“导入1”到“导入4”欢哪些颜色呢?小结:今天我们就进入魔幻的色彩世界,去认识魔幻的颜色!(板书)一魔幻的颜色二、探索新知1
4、.认识三原色。提问:在这么多的颜色思考、回答问中有三种颜色非常神奇,它题。发展阶段:基础知识的讲授,过程、方法步骤演示(9分钟)们相加可以调和出很多颜色,但是其他颜色却无法调和出它们来,你们知道它们是什么颜色吗?小结:它们就是红、黄、蓝三种颜色。因为它们不能由其他颜色调和,所以被称为原色。因为是三种颜色,所以我们称它们为三原色。学生观察、思教师在黑板上贴出红、考,通过教师提黄、蓝三种颜色的卡片,并示,初步认识原写出定义。色。2.认识三间色。教师:接下来老师就带大家去见识一下三原色的神奇魅力。观看动画,回播放动画三原色(1)播放动画,出示答教师提问,初步调和出三间色的公式。播放动画:三原色调和出
5、三间色的规律公式,引导学生认识三原色两两相加变化出的颜色。提问:红色和黄色重叠的部分是什么色?黄色和蓝色重叠的部分是什么色?蓝色和红色重叠的部分是什么色?(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后回答。)教师小结,出示以下公式:认识间色。规律公式红+黄=橙观察并说出黄+蓝=绿自己所观察到的蓝+红=紫(2)做实验,进一步现象。证实三个公式。播放实验视频教师:通过色水实验,我们进一步证实了这三个公式是正确的。说明了三原色两两相加会产生橙、绿、紫三种颜色。(3)得出定义。小结:通过刚才的讲解和实验,我们发现不管橙、绿、紫这三种颜色中的哪种颜色,都是由两种原色相加产生的。根据这一点,我们给间色下定义:用两种原色调和成的颜色
6、叫间色。播放视频文件“调色实验”3.名家作品欣赏。导语:知道了三原色和三间色,现在我们来欣赏用这些颜色构成的美丽画面吧。引导学生欣赏名家作品荷兰画家蒙德里安的油欣赏名家作品,拓宽创作思路。出示名家作品画百老汇的爵士乐。提问:在这幅画中你看到了什么?小结:这幅画是由线条和色块组成的,虽然只用了些许线条和几个彩色格子,但能让我们联想到各种不同的事物。作业指导(8分钟)三、教师演示讲解:1 .构图。用几何图形或简单图形重叠组成画面。(如演示图1)2 .准备。将三原色挤在调色碟中,涮笔罐倒水,将水粉笔浸泡在水中。调色要求:用水粉笔沾上适当的水,选择三原色进行间色的调和。注意不要多种颜色混调,换颜色时将
7、水粉笔清洗干净。认真观察教师演示,记住练习要点。3.上色。(如演示图2)画面中不重叠的部分涂原色,重叠的部分按调色规律涂上相应的间色。课堂实践,学生进行制作(15分钟)四、能力反馈(学生动手实践)作业要求:使用三原色和调和出的三间色进行涂色练习。调色时注意水分的掌握。教师巡视、指导。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出现的问题,鼓励有创意的学生。创作并完成作业。展示作品、评价交流(5分钟)五、作业讲评1.展示学生作业,引导学生自评、互评。提问:你觉得谁的作品最漂亮、最有新意?他(她)的作品中用了哪些颜色?你是如何运用三原色进行创作的?展示作业,进行评价,回答问题。2.教师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红、黄、
8、蓝三种颜色被我们称为三原色,因为它们不能用其它颜色来调配。用两种原色调配成的颜色称为间色,我们把橙、绿、紫三种颜色称为三间色。希望同学们以后能够充分利用三原色规律,创作出更多缤纷绚丽的作品O拓展延伸(1分钟)五、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尝试用三原色调和出更多的颜色。课后尝试。第2课万花筒教学设计(设计应用造型表现)一、学情分析在本节课的学习中,由于低年级学生肌肉力量较小,手指协调性较弱,所以不必过多要求学生作品的精致性,学生能基本掌握表现万花筒中对称图案的方法即可。个别学生将单个花样设计得过于复杂,不利于对称图案的再复制,教师要给予指导纠正。二、教材分析本课属于设计应用造型表现领域,主要引导学生了
9、解万花筒的图案是对称的,并能制作出各种对称图案。教师可引导学生用画、剪纸或拼贴等形式表现各种对称图案。在学生创作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先画或剪出一个图案然后再制作出其它部分的图案。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万花筒图案的对称性,并描述它的对称方式。用剪贴方法表现出万花筒中的对称图案,并能按照自己的设计来表现色彩。【过程与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万花筒,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讨论、分析万花筒图案的特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再通过制作方法的讨论和演示,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创造力和色彩表现力以及对色彩和对称图案的热爱。四、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措施教学重点
10、:用绘画、剪纸、拼贴等方法表现类似于万花筒中的对称图案。教学难点:对称图案的表现方法及色彩的搭配。解决措施:在学习中相互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学生交流、讨论,分析万花筒图案的特点。教师示范制作方法,紧抓教学重点。通过动画欣赏,使学生初步掌握色彩搭配知识,激发学生大胆创作的欲望。在学生进行创作时,教师巡视指导,突破本课教学难点。五、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万花筒、万花筒中的对称图案图片、剪刀、彩纸、水彩笔、胶水。学生准备:万花筒、剪刀、彩纸、水彩笔、胶水。六、课时:1课时(40分钟)七、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使用引导阶段(2分钟)一、导入新课教师向学生展示万花筒。提问:今天老师
11、带来了一个玩具,这是什么玩具?教师:万花筒中有丰富多彩的世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二课万花筒,用齐声回答:万花筒。我们手中的材料制作万花筒中美丽的图案。(板书)一万花筒明确课题。发展阶段:二、探索新知1.寻找万花筒的特点。在万花筒里有一面可以反光的三角镜,在最底部有一些小颗粒,随着转动,万花筒里的图案就会发生不一样的变化。(出示万花筒的图案)思考、回答问基础知识教师:这些图案漂亮题。播放动画“对称”的讲授,过程、方法步骤演示吗?谁能告诉我万花筒里的图案有什么特点?(图案是对称的)思考、回答教(15分钟)提示:万花筒里的图案师提问,了解万花都是对称的。播放动画“对筒图案的特点。称”。教师:万花筒里
12、的图案是如何对称的?小结:因为镜面反射的原因,万花筒中的图案都是中心对称图案。2.演示制作对称图案的方法。教师:对称图案是一种很符合人类审美观的图案,因为对称更符合我们人类的审美。生活中我们能发现很多对称的事物,用什么方法可以使图案对称?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如何制作出对称图案。播放动画“制作万花筒的对称图案”引导学生观察学习。思考并回答教师提问。观看动画演示,学习对称图案制作方法。播放动画“制作万花筒的对称图案”3.学习制作方法:教师:大家想不想把你看到的万花筒图案呈现在纸上?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剪贴的方法来表现万花筒图案。播放演示视频。观看视频演示,学习万花筒图案剪贴方法。教师:通过这段视频大家
13、一定学会了制作的方法,请大家还要注意其中颜色搭配也是对称的。同学们想不想也来试一试?播放视频文件“演示视频”课堂实践,学生进行制作(18分钟)三、能力反馈作业要求:用剪贴的方法,根据自己的想象制作一幅万花筒的对称图案作品。教师巡视、指导,提示学生要注意色彩的搭配规律。创作并完成作业。展示学生作品、评价交流(5分钟)四、作业讲评展示学生作业,引导学生自评、互评。提问:你觉得哪幅万花筒图案做得漂亮?为什么?教师总结、评价,以鼓励为主。本课总结:通过今天的自评、互评,回答问题。学习,我们了解了万花筒中的图案之所以那么漂亮,就是因为它利用三棱镜反射出了对称的图案,看上去就像一朵朵盛开的花。同时我们通过
14、动画欣赏及老师的讲解学习了用剪贴的方法表现了对称图案。让我们在以后的生活中也能利用到今天所学的知识把我们的环境打造的更加美好。J拓展延伸(1分钟)五、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尝试用自己绘制的图案制作一个多面镜的万花筒。课后尝试制作。第3课大人国与小人国教学设计(造型表现、欣赏评述)一、学情分析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由于此年龄阶段的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模式化,可能会出现学生的想象力不够丰富、大胆,创作表现力不够多样化的现象。诸如此类现象,教师应注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多鼓励学生,多给予肯定。二、教材分析本课属于造型表现、欣赏评述领域,主要要求学生知道大与小的概念是通过相互比较才可以体现出来的,使学生能够用
15、比较的方法,创作“大人国”或“小人国”的作品,并让学生谈谈大与小的感受。在拓展部分可以用泥塑、拼贴等形式,把生活中小的东西放大或把大的东西缩小。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够明确大与小是通过比较表现出来的,并能在作品中表现出“大”与“小”。【过程与方法】欣赏图片,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想象力;通过动手实践来提高学生的表现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四、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措施教学重点:表现大小的对比关系。教学难点:启发想象,能够创作一幅表现“大人国”或“小人国”的有情趣的作品。解
16、决措施:引导学生欣赏图片,使其初步感知大与小的关系。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开拓学生思维,启发学生大胆想象。通过对学生作品的欣赏与分析,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再通过动手实践,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和表现能力,突破教学重难点。五、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绘画工具和材料。学生准备:绘画工具和材料。六、课时:1课时(40分钟)乜三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使用引导阶段(3分钟)一、导入新课教师:传说有一个叫格列佛的人,到过一些奇怪的国家,我们一起去看看他都有哪些经历。教师出示“格列佛游记”相关图片。通过图片的欣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欣赏图片的同时,教师提问:这些图片展示的是什么故事?你们知道故事主人
17、公是在大人国还是在小欣赏图片,思考,回答问题,初步认识大与小的关系。出示图片:格列佛游记人国?你们是怎么看出来的?明确新课题。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了解大小的对比关系。教师总结学生发言,以鼓励为主。教师:今天我们就去大人国和小人国转一转,看一看我们能发现什么奇迹!(板书)一大人国与小人国二、探索新知教师:我们相对爸爸妈观看图片,探发展阶段:基础知识的讲授,过程、方法步骤演示(15分钟)妈,是小的;对于婴儿呢,又是大的。大和小总是相对出现的,接下来我们欣赏一组图片,看一看这些图片是如何表现大与小的对比关系的。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认识大与小。究发现。回答问题,了解大小对比的特点。出示图片:大与小
18、的对比出示大与小对比的图片,教师引导学生感受大与小。引导学生想象,让学生明确通过改变画面中的人物或景物,可以产生大小的变化。J2.创设情境,拓展学生思维。教师:如果你去大人国或小人国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呢?引导学生讨论,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学生想象、思考、讨论,并将自己想象的故事讲给大家听。3.欣赏学生作品。教师:我们来看看同学们的作品中是如何表现大与小的。出示学生作品,教师引导学生欣赏。提问:这些作品表现的是大人国还是小人国?作者用了怎样的方法表现欣赏作品,拓展视野。出示学生作品“大”与“小”?小结:今天我们学会了运用对比的方法表现“大”和“小”,接下来就是发挥你们创作才智的时候了,用你们手
19、中的画笔创作一幅表现大人国或者小人国的有趣画面吧!课堂实践,学生进行制作(16分钟)三、能力反馈(学生动手实践)作业要求:结合自己的想象与感受,把你想象中的大人国或者“小人国”的故事画成一幅画。步骤提示:1 .在画纸上用铅笔构图,注意“大”与“小”在画面上的关系及对比。2 .起稿完成之后用勾线笔勾边。3 .选择适用的工具:按要求完成作业。如水彩笔及油画棒填色。教师巡视、指导,以鼓励学生创作为主。II展示作品、评价交流(5分钟)四、课堂小结引导学生自评、互评。展示各组有特色的作品,教师引导学生互相欣赏、互相提问,发表自己的看法。提问:1 .哪幅作品的想象力丰富?是怎样表现的?2 .哪幅作品“大”
20、与“小”的对比准确?为什么?教师总结、评价,以鼓励为主。本课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大与小的概念是通过相互比较才可以体现出来的,只有对比我们才能区分事物的大与小。自评、互评,回答教师提问。在我们的绘画中正确掌握大与小的关系可以使画面的构图更具有协调性,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能更好的掌握大与小的关系并运用到我们的绘画当中。拓展延伸(1分钟)五、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用泥塑、拼贴等多种表现形式,表现你心目中的“大人国”或“小人国”O课后尝试制作。第4课前前后后教学设计(造型表现、欣赏评述)一、学情分析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由于三年级学生逻辑思维不是很发达,形象思维仍占主导地位,因此很难理解
21、抽象的概念。有的学生运用遮挡方法表现前后关系时容易将遮挡部分重叠画出,教师要及时纠正。二、教材分析本课主要要求学生学会用绘画或拼贴等形式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回忆、观察与比较,概括出“同样大小的物体会显现近大远小的现象”这一规律。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回忆、观察与比较,能够理解并概括出“同样大小的物体会显现近大远小的现象”这一规律,能够运用“近大远小”的规律,拼贴、绘制或粘贴出表现物体前后关系的作品。【过程与方法】以欣赏生活中的透视图片为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了解“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再以有透视现象和无透视现象的绘画作品进行比较,引导学生理解“近大远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 三年级 上册 美术 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9223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