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幼儿区域活动违规行为影响因素及教育对策研究.docx
《小班幼儿区域活动违规行为影响因素及教育对策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班幼儿区域活动违规行为影响因素及教育对策研究.docx(19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小班幼儿区域活动违规行为影响因素及教育对策研究摘要研究小班幼儿区域活动违规行为,既可以唤起教师关注小班幼儿区域活动的不规范行为,又能潜移默化地提高幼儿的规则意识,减少幼儿之间的冲突,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本文运用案例分析法对小班幼儿区域活动较典型的违规行为案例进行了实际的观察和搜集,如实地展现了小班幼儿区域活动的违规情况,通过分析归纳,认为小班幼儿违规行为的影响因素有: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区域活动环境创设,教师的威信与反馈,根据研究所得影响因素,系统性地分析并提出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合理创设区域活动环境和建立正确规则教育理念等教育对策。期望透过此研究使教师及家长深入了解小班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行为表
2、现,并能唤起教师对于区域活动幼儿违规问题的关注,同时期望能提升区域活动规则教育质量。关键词:小班幼儿区域活动违规行为AbstractThestudyontheillegalbehaviorofchildrensregionalactivitiesinsmallclassescannotonlyarouseteachersattentiontotheirregularbehaviorofchildrensregionalactivitiesinsmallclasses,butalsoimprovechildrensawarenessofrulesimperceptibly,reduceconfl
3、ictsbetweenchildrenandimproveteachers*workefficiency.Thispaperusescaseanalysismethodtomakepracticalobservationandcollectionoftypicalviolationcasesofchildren,sregionalactivitiesinsmallclasses,andfaithfullyshowstheviolationsituationofchildrensregionalactivitiesinsmallclasses.Throughanalysisandinductio
4、n,itisbelievedthattheinfluencingfactorsofchildrensviolationbehaviorinsmallclassesareasfollows:Basedontheinfluencefactorsobtainedfromtheresearch,thispapersystematicallyanalyzesandproposeseducationalcountermeasuressuchasgivingfullplaytotheroleofexample,reasonablycreatingtheregionalactivityenvironmenta
5、ndestablishingthecorrectrulesandeducationalideas.Itisexpectedthatthroughthisstudy,teachersandparentscanhaveanin-depthunderstandingofthebehaviorofchildreninsmallclassesinregionalactivities,arouseteachersattentiontochildrensviolationsinregionalactivities,andimprovetheeducationqualityofregionalactivity
6、rules.Keywords:SmallClassChildrenViolationRegionalActivity目录1引言11. 1国外研究动态11.2 国内研究动态21.3 研究趋势51.4 概念界定51.5 研究方法62小班幼儿区域活动违规行为表现72. 1超出区域人数限制72. 2Y舌72.2 互相抢夺、攻击他人72.3 追逐打闹、破坏作品83小班幼儿区域活动违规行为影响因素81.1 幼儿心理发展特点81.2 区域活动环境创设93. 3教师威彳口及反I1贝114教育对策113.1 充分发挥榜样示范作用H4. 2合理创设区域活动环境125. 3树立正确规则教育理念145结束语15致谢1
7、71引言蒙台梭利提出幼儿存在秩序敏感期,这一敏感期最早出现于儿童2岁左右,大约持续两年,3岁左右小班幼儿表现最为明显,目前关于小班幼儿违规行为的研究非常有限,但在既往研究中大多数研究者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中大班儿童、通过观察及记录多项活动中违规行为的表现进行研究,鲜有针对3-4岁小班幼儿违规问题的研究。在实际教学中,不同年龄幼儿表现出的违规行为各不相同。教师对于发生违规的小班幼儿,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科学矫正其违规行为,对于唤醒其规则意识有着重要意义,研究小班幼儿的违规行为影响因素及教育对策,对幼儿规则意识的提升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1.1 国外研究动态国外学者对于违规行为的研究包括违规行为类型、
8、违规行为影响因素、违规行为干预三个方面,并且从多个角度对违规行为表现进行了划分,根据国外研究学者的研究结论可以看出,幼儿违规行为影响因素是多个方面的,其中教师对幼儿心理发展的不了解,家长和教师对于儿童行为要求不一致也是导致幼儿违规行为出现的影响因素。1.1.1 对于研究行为类型的研究RobertThornberg(2008)依据幼儿园班级活动所涉及到的类别把幼儿园规则分为活动及环境规则,保护性规则,个人规则以及礼仪规则等5类。柯温与门德勒还按照违规行为的严重性,即会不会给别人造成伤害进行了分类,违规行为又分为“良性违规”与“恶性违规”,前者也许激怒了老师,但是学生本身并没有受到伤害。后者具有敌
9、对,故意,侵犯的倾向。1.1.2 对于违规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CarOlE.Antron与JanAlien(1999)从幼儿自身和教师两个方面总结出儿童违规行为影响因素,其中好奇心,身体原因,情感上对爱的渴望,外界的刺激过度等属于幼儿自身原因,教师对幼儿年龄发展特点不够了解、对幼儿的家庭状况不熟悉、教师与家长对儿童行为要求不一致属于教师原因。1.1.3 对于违规行为干预的研究美国学前教育专家MarjorieV.Fields等人(2015)就学前儿童纪律教育实践,提出了各种建构性规训方法与指导,并将其与目前学校中流行的行为主义纪律教育方法作了比较,指出了使用行为主义方法的后果和使用建构主义方法的优
10、点,提倡教师要认识学龄前儿童在生理,情感和智力等方面的特点、社会性及其他诸方面特点和需要,以了解幼儿所产生的种种行为问题,并根据不同问题采用相应的建构方法进行建构。1.2 国内研究动态1.2.1 幼儿违规行为相关研究(1)幼儿违规行为表现高志娟(2011)根据幼儿以何种形式出现了违规行为,把幼儿一日生活中表现出来的违规行为分为言语型违规、非言语型违规和言语型和非言语型并存的违规,非言语型违规多以动作,神情为主,没有语言加以辅助,除以上两种情况以外便是言语和非言语并存型违规,这种违规行为动作语言不分主次,以相互伴随形式出现。通过研究分析其对三个年龄班幼儿违规行为的频次统计情况,可以看出违规行为出
11、现形式以及频次与年龄有关,非言语型违规在三个年龄班出现频次都是明显高于言语型违规的,随着幼儿年龄增长,幼儿言语型违规出现频次越来越多,幼儿小班幼儿较少出现言语型违规行为,较多出现的是非言语型违规行为,且非言语型违规行为在三个年龄班中出现频次也是最高。田靖(2018)认为不会造成严重后果的属于良性违规行为,击打同伴后背属于恶性违规行为。(2)幼儿违规行为影响因素王妍君(2019)研究表明在幼儿园一对多的模式的影响下,幼儿为了得到教师的注意,会通过出现违规行为引起教师的批评。彭双梅(2019)的研究表明教师为幼儿制定的常规不一定是合理的,并且提出了教学活动常规的制定,应更多的以幼儿的角度,从幼儿的
12、实际发展需求出发,对于探讨区域活动中幼儿违规行为的成因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邓凤瑶(2019)提出遵守幼儿园的规则是幼儿道德意识的体现,并且通过亲子阅读和观看以礼为主要内容的动画片,学习了礼貌用语和情绪调节的方法,更多的是以礼貌用于替代肢体攻击,违规行为相对减少。陈静爽,宋梅(2018)通过事件取样法与访谈法对违规行为中师幼互动进行研究,提出了教师要尊重儿童个别差异,减少不必要的规则,切记给幼儿贴标签的教育建议。1.2.2 区域活动中幼儿违规行为相关研究(1)区域活动中幼儿违规行为表现吕聪颖(2016)采取了事件取样法,作出关于中班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表现出的违规行为的观察报告,通过对报告的分析研究得
13、出,中班幼儿在游戏活动中会表现出与同伴推挤,争夺游戏资源等不利于同伴友好交往的行为,且违规行为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中班幼儿对于日常行为规则的违反行为多于对游戏本身规则违反行为,且比例多出12%;角色游戏中的违规行为在日常行为规则的违反行为当中所占比例最大,且远远高于四类游戏的平均比例,其中最少出现违规行为的是智力游戏,因为在这类游戏中,例如把小狗按照规定的路线送回家,需要幼儿集中注意力,不然就会超出规定路线。如中班幼儿会因为材料较少而抢夺衣服等角色扮演材料。任瑛(2016)对幼儿从小班一直学习到大班的常规意识,还是比较薄弱的问题产生了思考,所以从幼儿教育工作者的角度优势在区域游戏这个特定情景下,
14、对幼儿违规行为进行记录,从而探究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策略,得出了幼儿的违规行为在角色游戏这个特定情景下表现出以下重要特点:幼儿区域游戏的违规行为出现次数与年龄有关,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有增多的趋势,是因为幼儿社会性不断发展;安全卫生规则的违规行为小班幼儿最多,比如小班幼儿会出现把玩具放到嘴巴里,中大班则很少出现;区域游戏的违规行为在小中大年龄段的幼儿中多是以动作等行为出现的,中大班幼儿在区域游戏时,语言形式的违规行为随年龄的增长有明显增多的趋势。(2)区域活动中幼儿违规行为影响因素许婷,田燕(2019)主要针对小班幼儿在角色游戏活动中的违规行为展开研究,总结得出幼儿之所以角色游戏中出现违规行为与
15、其年龄特点和教师的指导有关,并且提出平行游戏是小班幼儿游戏的主要方式,因此区域中需要多放置一些相同种类的材料。赵晴(2019)关于幼儿园教师惩戒与幼儿行为关系的反应的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是短促告诫有效性相对缺乏,是幼儿产生各种违规行为反应的直接原因,可以为教师从自身角度审视幼儿违规行为产生原因提供参考。廖粼琳,蔡红梅(2022)研究表明大班幼儿表现出来的违规行为不是一种故意行为,可能由于身体原因;游戏活动中违规行为主要出现在体育游戏中;游戏本身规则会影响大班幼儿执行规则的能力,幼儿出现违规行为与特定游戏所设定的特定游戏材料,空间有关。目前国内涉及游戏活动中幼儿违规行为的相关文献较少,研究者对于
16、游戏活动中幼儿违规行为展开研究时,主要是从户外游戏活动,角色游戏活动等角度对幼儿园大班中常见的违规行为及原因进行了分析与总结,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更适合中班幼儿使用。1.2.3 幼儿违规行为干预余燕,莫秀峰(2008)也对区域活动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从内化常规,环境引导,及时评价,榜样示范四个角度,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规则意识,逐步引导幼儿实现自我管理。他提出拼图因为其他幼儿游戏结束后没有按照分类放回,造成了操作不便,教师直接提醒的方式会使幼儿失去对常规的主动思考,通过引导,可以让幼儿从自身出发,讨论避免这种现象的方法,幼儿对于自己指定的规则也能更加自觉的遵守,从而达到常规的内化。有一些学者通过
17、教育文化探讨了幼儿违规行为,张秀利(2018)研究发现,教师会采用惩戒的方式对幼儿重复出现或者是当下表现出的违规行为进行制止,比如不发小红花,罚站。学者对于教师提出了一些教育建议,第一,遵从幼儿身心发展特点,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设置不同的活动计划和活动方式;第二,幼儿园方面要完善监督体系,重视对教师的职后教育教学素质的提升,从内部保障对教师的监督与指导。傅小丽I(2018)以家庭中幼儿典型违规行为为切入点,对重庆市主城区的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同时结合对6名家长的访谈结果,对家庭中幼儿行为规范三大类典型违规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发现幼儿会出现不安全行为,攻击性行为和破坏性行为三大类违规行为,并且针对
18、性的对家长提出了加强对幼儿典型违规行为的认识和重视、加强对幼儿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的认识、努力营造有利于幼儿规则意识培养的家庭氛围三点建议。卢嘉欣(2019)认为应该把充分表达选择的权利还给幼儿,让幼儿成为自己规则的主人;环境创设方面,完善班级环境,鼓励幼儿自我探索行为。同伴关系方面,调节不平衡的同伴关系,更多的给予幼儿肯定积极的评价,使幼儿认同群体的行为准则。家园合作方面,转变教育态度,增强对幼儿的认知,为幼儿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彭双梅(2019)的研究表明教师为幼儿制定的常规不一定是合理的,并且提出了教学活动常规的制定,应更多的以幼儿的角度,从幼儿的实际发展需求出发,对于探讨区域活动中幼儿违
19、规行为的成因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邓凤瑶(2019)提出遵守幼儿园的规则是幼儿道德意识的体现,并且通过亲子阅读和观看以礼为主要内容的动画片,学习了礼貌用语和情绪调节的方法,更多的是以礼貌用于替代肢体攻击,违规行为相对减少。陈静爽,宋梅(2019)通过事件取样法与访谈法对违规行为中师幼互动进行研究,提出了教师要尊重儿童个别差异,减少不必要的规则,切记给幼儿贴标签的教育建议。1. 3研究趋势总之,关于儿童违规行为的研究较少区分儿童年龄段,将研究对象定为3-4岁小班幼儿,研究比较少见。大多数研究着通过对多个活动,或者多个年龄段幼儿违规行为表现进行观察记录,总结其特点,提出教育建议。针对儿童特定违规行为,
20、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对策的研究还不多见,在现有研究中,更多的是从调整教师教学行为或者创设情境等方面改善儿童违规行为,少数就个案幼儿本身,周围环境,老师、家庭和其他各方面提出了全面意见,所以,需要通过本次研究,更加详细地分析幼儿违规行为产生的原因,丰富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途径。2. 4概念界定2.1.1 区域活动冯晓霞(2001)研究表明“所谓区域活动或活动区活动,指的是这样一种活动形式:教育者以幼儿感兴趣的活动材料和活动类型为依据,将活动室的空间划分为不同区域,让他们自主选择活动区域,在其中通过与材料、环境、同伴的充分互动而获得学习与发展。”总之,区域活动是指教师针对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兴趣爱
21、好,结合教育目的,将教室空间科学合理地划分为娃娃家、建构区、科学区、阅读区、美工区、角色区等区域,在这些区域中,幼儿可以自由自主地选择各种科学有趣的活动材料,进行游戏,从而培养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多种技能,也有助于增强幼儿与环境之间的互动交流,为儿童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通过对不同活动区域的游戏探索,也能够帮助培养幼儿的社会性、认知、情感等各个方面。区域活动是对正规教育活动的一种有益补充或者适当拓展,能激发出幼儿的独特潜能。2.1.2 幼儿违规行为汉语新词典阐释“违”为不遵从,不服从,因此不遵从相关规定,规则的行为冯晓霞.幼儿园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59.属于违
22、规行为。高志娟(2011)认为,儿童没有按照幼儿园所设定或者特定活动的规矩去做,和教师某些临时性要求行为是违规行为。结合其他学者的看法,卢嘉欣(2019)对幼儿违规行为做出了新的阐述,认为违反同伴之间的约定,对个人或者他人造成影响的行为,也属于违规行为。吕聪颖(2016)分别从游戏本身规则、游戏日常行对规则对违规行为进阐述,其中偏离游戏场地,触犯区域功能属于对游戏本身规则的违规行为。通过对以上研究者对于违规行为的定义可以看出,多数研究学者认为幼儿的行为是否属于违规行为,教师扮演了裁判的角色,对违规行为进行判定时具很强的主观性,少数研究学者认为同伴也可以扮演判定违规行为的角色。同时,幼儿违反的规
23、则也具有一定的统一性、具体性、临时性。综上所述,研究界定了幼儿违规行为是指幼儿没有按照幼儿园统一制定,或者各班幼儿教师基于班级儿童实际成长需求而制定的规则进行活动的行为,以及幼儿违反幼儿教师关于区域活动的某些临时性规则与要求的行为。1. 5研究方法1 .5.1研究对象本文的研究对象是福州市某私立S幼儿园,通过前期调查,本园区域活动环节和设置都比较完善,所以随机抽取小(1)班进行观察。小(1)班总共25名幼儿,其中男生13人,女生12人,在S园实习了8周,保证收集到第一手客观真实的资料。2 .5.2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通过对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网页中与幼儿违规行为相关的己有文献和期刊的查阅,
24、分析和总结前人有关幼儿违规行为的研究成果,发现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以此为基础展开关于小班幼儿区域活动中违规行为的影响因素和教育对策的研究。(2)案例分析通过对所在实习单位小班幼儿区域活动中出现的违规行为案例进行收集整理,对较为典型的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总结提炼研究结果,得出具体的教育对策。2小班幼儿区域活动违规行为表现2.1超出区域人数限制活动区域的活动材料的数量和活动空间的大小相对比较固定,因而会有一定的人数限制,避免出现拥挤。小班幼儿年龄较小,常常由于从众心理,造成某一活动区的数量超过了老师的要求,进行区域活动时容易受兴趣影响选择自己喜欢的区域,就会导致娃娃家这种受欢迎的区域人满为患,而部分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班 幼儿 区域 活动 违规行为 影响 因素 教育 对策 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9224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