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公报撰写详解.docx
《成果公报撰写详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果公报撰写详解.docx(22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成果公报撰写详解在全国及各省的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结题工作中,除了必须撰写结题总报告,或研究报告外,一般还要求课题组必须撰写成果公报。研究报告如何写,介绍的资料很多,但目前专门阐述成果公告的文章甚少,网上甚至都找不到。很多科研人员和教师反映,不知道成果公报应该如何撰写,因此特撰短文予以简介。成果公报是向外界公开和宣传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成果的材料,起一种公示和对外宣传的作用。要求简明扼要,是研究总报告的浓缩和精华。各级规划办要求成果公报的字数不同,一般在3000-8000字左右。成果公报实际上是针对课题研究的四大方面进行提炼,即基本内容、实践效果、理论水平、推广价值等,具体阐述如下。1 .研究的内容及
2、方法研究内容及方法。可对照当初的评审书和结题报告上的研究内容部分,写明具体的研究内容是什么,做的过程遇到什么问题,如何解决。同样,方法要写出具体怎么用的,如文献法,查了什么资料,有什么作用,调查法调查了谁,调查结果是什么。当然,。这部分的阐述不必像研究报告或结题报告中那样详细,要简练。2 .研究结论及建议要针对本研究所发现的研究现象,进行简要的、重点式的、条列式的或是整合性的说明。依研究目的、研究问题的顺序,参照研究结果来撰写研究结论,研究结论应浅显易懂,让读者在短时间就可以了解,因此研究结论撰写不要再有统计的符号或学术的用语在其中,不再引述相关研究来说明。结论要让读者一目了然的掌握该研究的重
3、要发现,勿赘述太多或过于冗长的论述。成果公报还可以就研究的情况罗列若干建议。这些建议是根据研究者在研究中的发现,提出具有建设性又有意义的启示,供行政方面、未来的研究者或推广应用者参考。因此这方面的内容也非常重要。在撰写中,研究者宜结合研究结论,引申出这些结论可以有哪些实践、方法或理论上的建议。叙写研究建议的方式有许多,例如:本研究发现,因此本研究建议;或者综合的研究结论发现,;本研究建议相关部门宜。3 .研究影响及效果研究影响及效果是通过课题研究后,对参研学校、实验学校,对研究介入的教师和学生已有的几个方面的实际影响或者成效的描述,也可以介绍推广的情况和对推广以后的影响和效果有所推测。一些社会
4、性的影响,如参加有关学术会议的反响,新闻媒体的有关报道也可在此提及,但不要展开太多。4 .研究改进与完善研究的改进与完善可有两个方面:一是本研究在方法、成效或结论上对既有的研究的改进和完善,以凸显自己研究的特色;二是对本研究中仍然存在不足的地方和有待改进之处的分析探讨。结题总报告与成果公报既有关联,又有区别。结题总报告是撰写成果公报的基础,包括怎么选题,研究怎么进行以及取得哪些成果,有了什么研究结论等,它要详尽地反映出课题的工作和研究的全过程。成果公报则是结题报告的浓缩和精华,主要简要地介绍研究的基本内容、实践效果,成果的理论水平、推广价值,至于怎么选题,选题意义与价值,国内外同类研究情况,怎
5、么制定方案和技术路线,怎么组织分工等等,在研究总报告中要体现,成果公报中可不必赘述。成果公报案例展示研究公报案例2:我国学校德育变革的社会基础研究曲阜师范大学唐爱民主持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我国学校德育变革的社会基础研究。一、内容与方法(一)研究目的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以我国学校德育变革的社会基础这一核心问题为导向,系统阐释并合理论证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价值、道德、家庭等现实因素之于我国学校德育变革的深刻影响及其基本表现;运用理论推论、问卷调查、社会访谈、社会分析及案例剖析等方法,分别揭示政治、经济、文化、价值、道德、家庭等社会因素制约学校德育变革的机制;以此为基础,辩证分析并合
6、理论证源于社会系统框架的我国学校德育变革的实然困境与基于社会变革、社会支持与社会观照的学校德育变革的应然对策;最终提出学校变革与社会变革相互支持的学术期待与实践作为。(二)研究内容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从社会学、文化学、伦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视域展开基于理论阐释与现实反思的讨论、分析与展望,意在明确提出并合理阐释两个问题:一是学校的道德问题、德育问题都是相互重叠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价值观、家庭教育等社会问题交叉聚合的结果,而非学校教育独自承担、面对的问题;二是处在教育综合改革境遇中的学校德育变革,无论是德育目标、观念还是德育课程、方法、评价的革新,都须自觉地在社会系统的框架中寻求说明、
7、阐释、支持与变革之路。具体而言,主要包括:1.社会结构与社会变革是制约学校德育变革进程及成效的重要现实因素;2.学校德育变革的政治基础;3.学校德育变革的经济基础;4.学校德育变革的文化基础;5.学校德育变革的价值基础;6.学校德育变革的道德基础;7.学校德育变革的家庭教育基础。(三)研究方法L文献研究法。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国内外关于道德教育与社会发展、社会变革关系的核心文献、代表性文献,在系统研读、分析的基础上予以思想转化或方法借鉴,以获得理论基础与资源支撑;2 .社会调查法。设计学校德育变革之价值基础、道德基础、家庭基础等问题的调查问卷或典型案例,选择学校教师、中小学生、学生家长、教育管理者
8、、政府官员、教育学者等有代表性的人员,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获得不同相关人员关于学校德育变革社会基础的意见、观点,以为本意见提供客观资料或论据。3 .历史研究法。遵循马克思主义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论,立足我国社会变迁与转型的历史进程,系统考察学校德育变革所遭遇的社会背景、困境,辩证分析学校德育变革应当关注、利用的社会基础、资源、条件,以此论证正处于社会综合改革进程中学校德育变革的社会基础及其实践路径。二、结论与对策按照研究的目标预设及技术路线,本研究共由七部分构成,基本的研究结论择要归纳如下:(一)学校德育变革的社会基础:逻辑前提、动力支撑与实践路径缺乏坚实的社会基础和充分的社会支持,是学校
9、德育变革成效不彰的根本原因。社会环境与社会生活是学生道德发展最真实的场域,是一切学校德育变革的逻辑前提。社会发展的道德需求与道德期待是学校德育变革的重要动力支撑。学校德育变革必须置身并充分考量社会发展、社会环境、社会资源之于学生道德发展及学校德育的深刻影响,深入理解并认真对待社会发展对学校德育变革的时代要求与动力支撑,积极拓展社会资源的德育价值及其支持路径,充分考虑并合理利用社会生活对学生道德成长的滋养,从其赖以依存的社会系统中寻找资源、方案、路径与突破。学校德育问题的根源往往在学校系统之外,学校德育的不合理性也往往是社会发展某种不合理性的反映。良好的德育改革方案和初衷,常因没有考虑到或得不到
10、社会系统的支持而劳而无功。教育改革者通常会犯这样的错误,即认为学校系统好像存在于社会真空之中。因而,学校德育变革,除了做好自身的规划、努力之外,必须学会突破学校教育自身的域限,从其赖以依存的社会系统中寻找资源、路径与方案。(一)学校德育变革的政治品性:基本意涵、内在逻辑及实践路径学校德育变革和一切创新性德育活动的进行,必须具备基本的政治基础,在合理的政治框架内活动并获得充分的政治支持,方可取得成效。政治品性是学校德育的基本属性,教育政治是德育之政治品性的内在要求,追求至善是德育活动与政治活动的共同目的。政治存在于教育之中,教育也存在于政治之中。政治变革及其时代要求是学校德育变革的逻辑前提,政治
11、改革与政治纲领是制约学校德育变革的核心要素,学校德育变革必须合理照料政治变革的逻辑要求与时代需求。学校德育变革要彰显自身的政治品性,必须及时反映国家德育政策的变化,引导师生积极参与政治活动,创新学校德育变革与政治意识有机交融的活动机制,增强政治活动的人文关怀。惟有体现学校德育变革之基本的政治品性,方能奠就学校德育变革之基本的政治基础。学校德育承担着落实新时代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使命的专门职责。学校德育的这一职责,迫切需要改革现有的德育体系与习惯,切实提高学校德育的成效。学校德育实效的提高,不应囿于学校范域之内,而应善于寻找制约学校德育变革的社会因素、社会基础。政治品性,即是显著制约学校德育变革绩效
12、的社会变量。惟有辩证廓清学校德育变革的政治基础,彰显其政治品性,科学谋划德育变革与政治变革的一致性、交融性,方可寻绎有根、有效的变革之道。(三)适应社会经济生活的学校德育变革:逻辑前提与实施路径脱离社会经济生活及其带来的价值观、道德观的变化,是学校德育变革缺乏社会基础与社会支持的基本表现,也是德育成效不彰的重要原因。经济发展是个体道德发展与社会道德进步的首要前提;经济生活是制约学校德育变革进程及成效的重要变量。学校德育变革应合理认识并主动反映社会经济生活及其伴随的价值观、道德观的变化,充分考虑社会经济生活及其道德需求、价值需求,在德育课堂教学中辩证分析社会经济生活对学生道德发展的影响,引导学生
13、知晓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生活的道德规则,学会在参与经济生活中体会道德、践行道德,最终形成适合社会经济变革与需求的道德观。学校德育不能充分有效地关照社会现实及社会变革的进程,囿于教育论教育、拘泥于德育谈德育,是目前德育变革成效不彰的重要原因。脱离社会经济发展与经济生活及其带来的道德观、价值观的重大变化,不能与社会经济发展与经济生活相适应,是学校德育变革缺乏可靠社会基础的一个基本表现。学校德育变革要真正发挥促进学生道德成长与社会道德进步的功能,就应主动反映并合理观照经济发展、经济生活及其伴随的价值观的变化,积极融入社会发展与社会生活的现实中。这既是提高学校德育实效的重要举措,亦是彰显学校德育的经济
14、功能、促进学生社会化发展的重要保障。(四)学校德育变革的社会文化生态: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游离于现实社会的道德文化生态,缺少社会文化资源的动力支撑,是学校德育变革难以取得成效的重要社会动因。富有活力与效力的学校德育变革,必须充分考虑自身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生态的深层次影响。社会文化是个体真切地感受道德、践行道德、形成优良道德人格的基础,是影响学校德育成效、制约学校德育变革的逻辑前提。任何有作为的学校德育变革都必须基于真实的社会文化生态及社会文化变革的进程。由此,学校德育变革应合理利用鲜活的社会文化资源充实德育课堂与道德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并感受多元文化境况及其道德影响,营造充满优良德性氛
15、围的学校及周边社区德育文化环境。这是学校德育变革自觉地从社会文化的制约性、基础性立场出发,主动观照社会文化因素之于学生道德发展的影响,进而优化学校德育变革之道的应然举措。道德和道德教育都是一-种文化存在。个体的道德发展与学校的道德教育都离不开现实的社会文化的熏染、滋养与检验。缺少对社会文化资源的吸收、批判,脱离社会文化资源的支持,囿于学校场域而自我设计,是学校德育变革成效不彰的重要社会学因素。此种现象需要深刻检讨与省思。任何有抱负、有作为的学校德育变革都不能绕开道德、道德教育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环境而自行其是、孤芳自赏,惟有从社会文化的制约性、基础性立场出发,思忖个体道德成长及学校德育的社会文化
16、基础,方可觅得优化学校德育变革举措的改进之道。(五)学校德育变革的社会价值观基础社会价值观图景是影响青少年道德发展与道德生活的重要社会因素,是制约学校德育变革的重要社会变量。功利主义、相对主义、享乐主义等价值观是影响学生道德发展的最具代表性的不良社会价值观。学校德育必须深化自我革新的机制、路径与方式,培养学生学会正确理解并自觉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合理分析批判不良社会价值观,用教育的力量抵制、抵消、防范不良价值观对学生的侵害,引导学生自觉地在参与社会生活与社会实践中理解、建构正确的价值观。学校德育不同于其他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深刻地、全面地受制于社会道德风气和社会价值观的影响。优良的社会
17、道德风气和社会价值观,是青少年学生道德成长的培养基或营养液,而不良的社会道德风气和社会价值观,则是学生道德发展的“污染源,是学生不良道德行为的催化剂。社会道德风气也是社会价值观的反映。由此,社会的价值观图景及其取向,就成为学校德育变革的重要社会背景与社会基础。学校德育变革如若不充分考虑社会价值观对学生道德世界的影响,自行其是地在学校场域内进行费心劳神的变革,那么,这种变革只能收获劳而无功之果,于儿童的道德发展和学校的道德教育均无裨益。(六)社会道德对学校德育变革的影响:问题表征与对策建议学校德育变革是整个教育变革进程中难度最大、最复杂的部分,学校德育变革的每一环节都深受社会变革和各种社会因素的
18、影响。社会道德是影响学校德育变革进程最重要的社会因素之一,不良社会道德是制约学校德育变革的最大阻力。社会道德对学生的影响主要通过宏观文化环境和人际交往起作用。儿童节目中的敏感内容、负面教育新闻等媒体文化,公众对社会新任、社会淡漠、社会腐败等社会道德现象的评价,都深刻地制约学生的道德发展与学校德育的成效。共建民主法治社会,合理调控大众媒体及动画片之于儿童道德发展的影响,将鲜活的社会道德资源引入德育课程与教学,推行以培养道德思维能力和行为养成为旨趣的德育方法改革,是学校德育获取社会道德资源的基本对策。德育是学校教育体系中难度最大、见效最慢的部分,学校德育的变革是教育变革进程中最复杂、最艰难的内容。
19、根本原因在于,影响学校德育变革的因素既纷繁复杂又彼此交织,而学校德育变革的进程既庞杂多变又牵涉因素甚广。这是学校德育变革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这一挑战意味着:学校德育及其变革绝非在理想或真空的环境下进行,而是不可避免地受各种社会因素的制约。社会道德状况,即是显著影响学校德育变革进程的社会因素。因而,深入剖析影响我国学校德育变革的社会道德的真实图景,以此为逻辑前提,构建学校德育变革获取社会道德资源的路径,满足基于社会道德基础的学校德育变革的实践诉求,十分必要。(七)学校德育获取家庭教育支持的内在逻辑、不良因素与改进路径家庭教育是儿童道德成长与学校道德教育的逻辑起点,是制约学校德育成效的深层次的社会
20、因素。学校德育问题的复杂性、艰难性都有其深刻的家庭教育根源。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当代中国,不良家庭结构与不良教养方式,是影响学校德育获取家庭教育支持的最明显的客观障碍与主观偏差,这些主客观制约因素又进一步增加了学校德育的难度。学校德育应通过精准摸清儿童真实的家庭道德表现、开展有效的家长教育、弥补家庭道德教育的缺失、建构协商互助的家校共育机制等措施,从学校系统之外的家庭教育中寻求道德缘由、德育资源与动力支持。当前我国学校德育成效不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充分考虑影响学生道德发展的社会变量及学校德育变革的社会基础,没有从学校系统之外的社会变革中寻找深层次的缘由、支持和突破。家庭教育就是显著制约学校德育
21、成效的社会因素之一。惟有充分考虑并善加利用家庭教育的主客观制约因素,方能切实提高学校德育的成效。研究公报案例2基于学生画像的综合素质评价行动研究“基于学生画像的综合素质评价行动研究”一、内容与方法(一)内容1 .基于学生画像的综合素质评价基本原理研究综合素质评价是党中央国务院教育评价综合改革的核心突破口,是撬动中国教育改革的“牛鼻子”,对于破除唯分数论,实现育人模式变革意义重大。随着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等重大政策文件推动教育综合改革进入深水区,综合素质评价正在逐步与高考挂钩,从中央到地方都发布
22、了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本研究从政策本源出发,考察了综合素质评价的基本意涵,力图从五育并举的角度定义其内涵和外延,从心理学、脑科学、教育哲学的角度建构理论基础,从学理层面厘清综合素质的本质与特征,回答综合素质评价是什么、评什么、如何评、如何管等问题。实际上,综合素质评价不仅是理论和政策问题,更是实践和技术问题。教育数字化转型为综合素质评价走入实践、发挥实效,带来了新理念、新技术和新思路。通过理论分析和比较研究,本研究认为学生画像是以学生多来源、多维度数据为基础,通过数据建模分析,生成全方位的学生数字画像,既包含过程性描述也包含总结性描述,既有定性描述,也有定量描述,刻画真实、可信的学生个体和群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成果 公报 撰写 详解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9241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