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内容归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内容归纳.docx(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内容归纳一、本文主旨本文开头列举六个在困境中有所成就的名人事例,然后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了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若要成功,都应该经历磨难的道理,最后得出论点: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二.课文内容理解1、文章开篇列举了六位名人的事例,有什么作用?(1)内容上:这些人都出身卑微,都经历了艰苦磨难,终成就大业。(2)论证上:运用举例论证,具体阐明了逆境出人才的道理,引出下文对生于忧患观点的论述。(3)表达效果上:运用排比修辞,用相同的句式连举六个例子,形成一种无可辩驳的气势,增强了说服力。2、作者认为,造就人才的主客观因素是什么?上天要把重担加给某人,必须从哪些角度磨炼他,磨炼的好处是
2、什么?主观上:思想斗争的折磨。客观上:艰苦环境的磨炼。角度:思想、生活、行为。好处:能使人内心受到震撼,使人性格坚忍起来,使人能力增强。3、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用自己的话概括)内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能辅佐君王的贤士,外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外来的祸患。4、上天要把重担加给某人,必须从哪些角度磨炼他,磨炼的好处是什么?角度:思想、生活、行为。好处:能使人内心受到震撼,使人性格坚忍起来,使人能力增强。5、文章在论述磨难对人才的影响后,为什么还要提到国家的治理呢?(1)本文论述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J,对人国都适用。(2)造就人才主要论证了生于忧患,而治理国
3、家主要论证了死于安乐,对人国都适用。(2)造就人才主要论证了生于忧患,而治理国家主要论证了死于安乐。由个人到国家,使得论证更全面、更周密。6、结合自身经历,谈谈你对人恒过,然后能改这句话的理解和认识。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常常会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我认为一个人犯错误是难免的,犯错并不可怕,只要能知错、认错、进而改错,就会不断进步,不断完善自我。7、本文提出论点,阐述论点的方式有什么特点?运用类比论证的手法,从个人事例说起,最后归结到统治者治国上,在文章结尾处提出论点,不再对论点进行解说。8、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孟子的忧患意识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孟子的忧患意识告诉我们:困境磨难可以造就人才,国
4、家没有内忧外患,往往容易灭亡。因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沉湎于舒适安乐的生活之中,要有忧患意识,这样才能振作精神,奋发有为。9、这篇课文对你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有何指导意义。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要有毅力,在困难中磨炼自己坚强的意志,遇到困难要想办法克服,要有耐挫能力,对自己永远充满信心。=.名言事例积累1、成语:居安思危多难兴邦2、名言:苦难是人生最好的大学。高尔基3、谚语: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不经风雨,怎么见彩虹。4、诗句: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绮少伟男。5、事例:(1)司马迁受宫刑,忍辱负重,终于著成史记(2)贝多芬双耳失聪,他扼住命运的咽喉,奏响生
5、命之赞歌。四.理解性默写1、中心论点: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论述要成就不平凡的事业,必先经历艰难困苦磨难的句子: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3、孟子认为人才出现的客观条件是使他经受艰苦的磨练,这样要达到的目的(人才经受磨练的益处)是: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4、有对手,保持警惕,便不失活力和本文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异曲同工之妙。5、面对纷繁多变的国际形势,我们就用生于忧患,死于安织来警戒鞭策自己奋发向上。6、高度概括历史上亡国原因的句子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7、作者认为国家要长盛不衰,必须具备两个条件: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8、本文指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从三个方面经历磨练:其中思想上:苦其心志;行为上:行拂乱其所为;生活上: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9、居安思危和本文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告诉要有忧患意识。10、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文中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和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两句,从行文看,文中的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一句是过渡,作者认为,经过磨练最终能达到今天人们所说铁不炼不成钢,玉不琢,不成器的境界。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9309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