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氏文通》之前西方的汉语语法研究.docx
《《马氏文通》之前西方的汉语语法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氏文通》之前西方的汉语语法研究.docx(6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马氏文通之前西方的汉语语法研究一般认为,清末学者马建忠所撰、1898年出版的马氏文通标志着汉语语法学的正式创立。如果我们把目光投向域外,便可知在马氏文通前近300年的时间里,西方汉学家、外交家、传教士,或通过书信手稿、报章杂志,或编写教材、著书立说,表达了对汉语语法的认识。这些“异族之故书”构建了虽不完善但较为完整的汉语语法系统,对国内学者的语法研究产生了一定影响,值得我们关注与探讨。在印欧语框架下认识汉语语法体系西人潜意识里认为汉语和拉丁语、英语等不同语言之间隐藏着共同的东西,因而可以建立起适用于所有语言的一般原理。比如他们认为汉语词类与句法成分之间有对应关系,因而不同位置上的同一个词的词类
2、有变化,认为汉语的介词和方位词就是印欧语的前置词和后置词,动词也有时、态,可分为主动、被动、中性等类。这无疑是“拿印欧语的眼光看待汉语”,忽略汉语的个性而导致一些牵强附会的解释。欧洲第一部完整、全面的语法书语法科学以词法研究为主,词分名、动、分、冠、代、介、副、连八品,这种词本位思想及分类方法直到中世纪仍是词法研究的典范。华语官语语法中国言法上海方言口语语法汉文经纬语言自迩集等都将词分为八类或九类,只是各小类的名称、界限等略有不同。他们认为汉语词可分类,但要“入句显类”,有时反又走上“词无定类”的错误道路。马氏文通高等国文法新著国语文法的九类词,也没有摆脱印欧语语法的窠臼。20世纪30年代和5
3、0年代国内掀起两场词类问题大讨论,直至今日,词类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仍然无法完全做到吕叔湘先生呼吁的“要大破特破,要把词动词形容词主语宾语等暂时抛弃”。语法科学从八类词中抽象出人称、性、数、格、时、式、态等语法范畴,汉文经纬华语官话语法中国言法等也认为汉语有形态,名词有主格、宾格、属格、与格、呼格、离格、工具格和方位格等,动词的时态分为不定时态、有定现在时、完成时、过去时和将来时等。也有人意识到汉语没有印欧语那样的形态变化,但又无法摆脱印欧语体系,采取折中办法(即术语用印欧语的,手段用汉语的),认为在汉语中名词和代词通过加“小词”的方式,动词通过加介词的方式完成所谓的“格变”。这种削足适履
4、的做法势必掩盖汉语的特点。文学书官话上海方言口语语法等根据英语的语法体系均把句子分为单句、复句和并列句三类,复句下又分状语、宾语、关系、目的、说明、比较、相似、条件、原因、附加从句等小类。汉文经纬虽然批评这种企图“把汉语句法强行按捺于印欧形态学的普洛克鲁斯特之床”的做法,但其句法系统与前者没有实质区别。这种做法难以厘清单、复、并列句的界限,直到黎锦熙将并列句置于复句层次之下,才确立了汉语单、复二分模式。不过在句法研究过程中,西人对汉语某些特殊句式如把字句、被字句、倒装句、双宾语句等的独到认识为后世研究带来不少启TJO旁观者视域中的汉语语法特点探索其一,对汉语词类特点的挖掘。一是对古人词分“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马氏文通 之前 西方 汉语 语法 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9312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