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思考“第二个结合”方法论ppt精美党政风学习体会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党员学习培训课件(讲稿).docx
《深入思考“第二个结合”方法论ppt精美党政风学习体会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党员学习培训课件(讲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深入思考“第二个结合”方法论ppt精美党政风学习体会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党员学习培训课件(讲稿).docx(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第二个结合”的方法论思考学习体会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包含着对于“第二个结合”的方法论思考,内在隐含着一般意义的方法论原则,例如,前提、结果和过程相统一,守正与创新相统一,主体性和世界性相统一,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实践检验与逻辑论证相统一等。这些方法论原则不仅对于我们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极有裨益,而且对于世界上很多国家传承发展各自的传统文化具有借鉴意义。第一,“第二个结合”作为动态过程,体现了前提、结果和过程辩证统一的方法论原则。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第二个结合过
2、程进行解剖,结合的过程可划分为前提、进展、结果等不同阶段,由此可见前提、结果和过程在其中是统一的。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1857-1858)中说:凡在过程开始时不是作为过程的前提和条件出现的东西,在过程结束时也不可能出现。但是另一方面,一切作为前提和条件的东西,在过程结束时必然会出现。马克思以此说明资本作为生产过程的前提,既出现在开始阶段,也出现在结束阶段。在有些人眼里,当生产过程结束时,资本就消失不见了,马克思批评说:“这只能是由于资本贯穿整个过程的那些看不见的线被忽略了。这里,资本既作为前是也作为结果出现,统一在整个生产过程之中。用马克思的观点来反观”第二个结合,同样可以说,前提和结果统一于
3、结合的过程。结合的前提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彼此契合,结合的结果是两者互相成就。从结合的前提看,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彼此契合和相通的。例如,传统文化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革故鼎新、自强不息、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礼义廉耻等观念,和马克思主义倡导的大公无私、人民至上、英勇斗争等价值观念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理想有一致性和契合性。传统文化包含着丰富的思想观念资源,这些资源具有现代价值,和马克思主义的一些主要观点相契合,共同为解决当代人类社会面临的难题提供智慧。从结合的结果看,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互相成就和支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入中国,以一种新的理论姿态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
4、变革。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说: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是我们学习的另一彳卷J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赋予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形式和中国风格。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刘少奇引用论语中的吾日三省吾身,说明共产党员加强自我修养的重要性,引用诗经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说明互相帮助和互相批评的必要性,以传统的思想文化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修养观。他也提出:古代许多人的所谓修养,大都是唯心的、形式的、抽象的、脱离社会实践的东西。”这是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对传统文化提出了变革要求。从结合的过程看,“第二个结合”作为一个历史过程,
5、已经在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中展开。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一些马克思主义学者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去整理研究传统文化,出版了一系列理论成果,如侯外庐、杜国庠等的中国思想通史、吕振羽的中国政治思想史等。这些著作运用唯物史观的原理和方法,既批判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糟粕,又发掘出传统思想文化中的唯物主义传统,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做出了开创性的研究。因此,我们讨论第二个结合的历史过程,要关注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专业学者所做出的努力和成果,如关注侯外庐、赵纪彬、张岱年等学者在第二个结合”上的做法和贡献,讨论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传统文化遗产,系统梳理传统思想文化的优秀成果。此外
6、,我们也须关注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上其他思想流派如现代新儒家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一些现代新儒家借鉴了马克思主义的一些观点来思考中国的文化问题。他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有解释、有发挥,也有反对,这些解读、反对和运用是值得注意的现代思想文化现象。当然,我们需要批判地分析现代新儒家对于马克思主义观点的解读,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毛泽东等理论家的理解有很大不同,甚至包含很多误读,但他们的理解也是f参考维度。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关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哪些观点,弄清楚他们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解释传统文化以及这种运用的局限。现代新儒家等其他思想流派对马克思主义的讨论反映出马克思主义对当时学术界的影响力
7、之广。第二,“第二个结合”是守正与创新辩证统一的过程,体现守正创新的方法论原则。守正意味着筑牢根基,坚守基本原则;创新意味着变革发展的可能性被打开,新的空间和领域被开发出来。守正和创新的辩证统一赋予第二个结合”新的品格,为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提供了良好契机。守正指的是守真理之正、守规律之正、守理想之正。在第二个结合”中,守正不仅指坚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且指坚守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和民族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在推动第二个结合中,魂脉和根脉都是我们必须坚守和传承的,两者缺一不可。当然,坚守不等于停
8、滞不前,而是要顺应时代和实践的发展,不断拓展已有的限度,打破桎梏,善于接纳新生事物,推陈出新。守正创新的方法论原则赋予我们新的视野来看待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传统文化中有积极一面,也有消极一面。五四时期,鲁迅等文学思想家的作品充分揭示了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和负面影响。第二个结合”论中的优秀两字说明,和马克思主义结合的是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而非糟粕,因此,推进“第二个结合,要对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进行批判和扬弃,从中挖掘优秀因素,和马克思主义主要观点相融通。守正创新的方法论原则赋予我们新的姿态来对待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发展到近现代,受到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形成了独具特
9、色的现代文化传统。毛泽东在谈到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时,提出要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和国家,包括新政治、新经济和新文化。就文化层面而言,”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国家,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这个文化建设目标包含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因此,推进“第二个结合,需要注意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及由此形成的现代思想文化传统,关注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过程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历程的有机结合。守正和创新相统一的方法论原则有一定的适用性,在其他思想文化领域发挥其效应,可为“第二个结合”提供借鉴意义。在现代中国思想史上,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形成是坚持守正创新的典型例子。陶行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深入 思考 第二 结合 方法论 ppt 精美 党政 学习体会 总书记 文化 传承 发展 座谈 会上 重要讲话 党员 学习 培训 课件 讲稿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9337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