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15讲 辛亥革命(含答案).docx
《第6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15讲 辛亥革命(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6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15讲 辛亥革命(含答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中国近代史板块二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目时空坐标I新文化运动I民族资本主义短暂春天I TlPM II 运?Jl中国共产党成立北洋军阀开始统治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1912 年1915 年1919 年1921 年北伐战争第一次国共合作国民革命时期1924 年1927 年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I新三民主义阶段特征北洋军阀的统治时期,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时期。(1)政治:资产阶级发动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革命果实最终落入袁世凯手中。在政府主导之下,选官制度等制度出现新的变化。北洋政府时期政坛更迭频繁,各派系争夺政权,中央政府成了地方
2、军阀角逐的舞台,民主政体艰难确立;积极参与国际政治,改订废除旧条约;中国共产党诞生,新民主主义革命崛起。(2)经济:北洋政府时期是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关键时期,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迎来短暂春天,国内工业增长迅速,出现短暂繁荣局面,战后很快萧条下去。(3)文化:北洋政府时期各类思潮和主义在中国大地风行,文化理念呈现多元化,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人的个性解放和科学文化事业的进步。新文化运动开展,思想空前解放,马克思主义传播并逐步中国化。(4)社会生活上:中西方文化在碰撞、融合中逐渐近代化;新旧生活方式并存。第15讲辛亥革命【课标要求】1.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2.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的意义及
3、局限性。【考点定位】L三民主义的内涵及评价。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进步意义。3.辛亥革命推动近代社会的转型。主题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梳理一、客观形势: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1 .清末新政(选必1,P24)背景统治危机日益严重内容改革教育、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振兴商务、奖励实业等评价(1)积极性: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2)局限性:新政并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很快革命爆发了2 .“预备立宪”进程1906年9月,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立宪派先后发起三次速开国会的请愿运动。1911年5月,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o(2)影响:“皇族内阁
4、”:使不少立宪派人士认识到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立宪,转而支持革命。【思维点拨】“种瓜得豆”的清末新政清末新政的内容包括改革官制、编练新军、倡导创办工商企业、推行教育改革。清末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经济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阶级基础;办学和留学热潮的出现,产生了众多的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阶层,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主力军;由于清末新军的出现,革命党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新军,新军逐渐成了清政府的掘墓人,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阵地。二、主观努力:革命派的准备组织上(1)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2)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与黄兴
5、等人在东京创建中国同盟会思想上(1)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默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成为中国同盟会纲领;(2)在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三民主义”军事上(1)孙中山组织多次反清武装起义;(2)以徐锡麟、秋瑾等为代表的一大批革命党人前仆后继,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3)1911年4月27日的广州黄花岗起义引起了巨大震动【思维点拨】三民主义的意义和局限(1)意义:三民主义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纲领,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2)局限:它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提出彻底的土地纲领,这就注定了
6、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带领中国人民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务。探究视角1“新政”教育改革的内容及影响材料“新政”的教育改革中,清政府运用了一系列“技术”来塑造自己一个新的形象。比如用课程安排与学堂章程来规定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方式、师资队伍以及教学对象;利用数据统计与问卷调查来控制章程的遵循情况等。这些做法在当时收效有限,加上清朝不久便灭亡,因此这些措施在学界评价不高。一言以蔽之,这是一个关于在辛亥革命中大清帝国是如何走向灭亡的故事,而“新政”无非是这个过程中唯一、也是最后一次孤注一掷的徒劳之举。有的学者甚至认为,“新政”的教育改革,引进了地方自治机构,才是“新政”较为持久的遗产。郁
7、汉友晚清“新政”的再思考:以教育改革为中心的讨论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新政”教育改革的理解。试答:答案“新政”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废除科举制;用课程安排与学堂章程规范教学,指导教学行为:利用数据统计与问卷调查来控制章程的遵循情况;引进地方自治机构推动改革。“新政”教育改革引入地方自治机构,推动了政治革新;促进了西方文化传播;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教育近代化。其目的是挽救清政府的统治,但却激化了社会矛盾,成为清政府灭亡的推手。【拓展深化】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的关系(1)辛亥革命与清末“新政”是互相联系和互相依存的,无法割断彼此之间多方面的因果关系。孙中山等人的革
8、命活动逼得清朝统治者加快“新政”,清朝统治者的预备立宪反而促使革命者抓紧反清革命的准备。(2)“新政”期间,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预备立宪的展开,为革命者准备了自己的同盟军与合作者,新军的编练,科举制废除之后土人群体的分化,新式知识分子的兴起,都为革命阵营准备了可以发动的基本力量。预备立宪期间,关于民权思想的公开宣传与历次国会请愿运动的实践,为中华民国成立后的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一定的条件。视角2三民主义的集中体现材料“民有、民治、民享”的民主政治,“详细地说,便是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这三项主义的意思,是要把全国的主权,都放在本族人民手内;一国的政令,都是由人民所出;所得的国家利益,由人
9、民共享。这三项意思,便可用民有、民治、民享六个字包括起来”。因此,三民主义集中体现了孙中山的民主宪政思想的核心内容。摘编自殷啸虎孙中山民主宪政思想探析根据材料,概括孙中山民主宪政思想核心内容在三民主义中的体现,并指出其民主宪政思想的基础。试答:答案体现:民族主义体现为夺取国家主权归人民所有,民权主义体现为建立人民政权,民生主义体现为人民共享国家利益。基础:主权在民。【拓展深化】三民主义的内涵及评价内涵评价民族主义(民族革命)以暴力革命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争取实现民法的独立自主把反对清王朝与建立资产阶级统一的民族国家相结合,反映了人民的意愿和时代的要求,但未明确反帝民权主义(政治革命)推翻封建
10、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要求建立“民主立宪政体”是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从理论上解决了革命政党迫切需要解决的夺取政权与建立政权的问题民生主义(社会革命)平均地权,核定地价,涨价归公,由国民共享,做到“家给人足”是孙中山用以解决土地问题的纲领,反映了孙中山维护广大人民利益的美好愿望,但未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要求主题二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梳理夯实必备知识一、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1 .武昌起义有利时机1911年5月,四川保路运动发展成武装起义爆发1911年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打响了鳄起义第一枪结果成立湖北北政府;湖南、广东等14个省和上海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2 .中华民国建立(1
11、)建立: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统。(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目的防止袁世凯专权内容关于国体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关于民权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关于政体国家体制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分权制衡)行政体制国务员须副署临时大总统公布的法律及命令(责任内阁制)性质中国历史上第喑J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概念阐释】民主共和制近代的一种政权组织形式。在民主共和制下,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和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
12、并有一定的任期。因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关系的不同,这种制度又可分为议会共和制和总统共和制。3 .袁世凯篡夺革命成果(1)袁世凯在英国等列强支持下,以武力威胁革命势力,又诱使革命党人展开和议。(2)在重重压力下,孙中山被迫发表让位声明。(3)袁世凯施压逼迫清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宣告清王朝结束。(4)1912年2月15日,南方的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成果落到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的手中。【图解历史】辛亥革命失败过程攻陷汉口、汉阳经济封锁 外交孤立 军事威胁 政治讹诈软弱妥协而卬I革命党人卜革三阵营I立宪派和旧官函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积极影响政治层
13、面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思想层面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社会层面促使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经济层面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局限与教训(1)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2)没有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3)没有发动广大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思维点拨】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而不是封建制度封建制度的基本内涵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制度等层面。辛亥革命只是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这一基本的政治制度,而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
14、封建土地所有制并未改变,封建思想在国民头脑中还根深蒂固。探究视角I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实行材料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各个政府手上废立着,反复着,挣扎着在南京临时政府诞生前后,革命党人对袁世凯抱有幻想,承诺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赞同共和,就答应他担任中华民国总统。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力量源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又是众所周知的先天畸形,后天发育不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没有涉及反帝、反封建,也没有涉及关系到“民生”的土地问题帝国主义必须拥有殖民地附属国,发达国家不再允许发展中的国家发达,它们只需要从属和附庸。袁世凯已经承袭了自曾国藩以来的汉族官僚实力,总搅了清廷大权。摘编自张燕浅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5、未能实行的原因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不能实行的原因及其启示。试答:答案原因:资产阶级的局限性(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资产阶级力量的弱小);约法本身的局限性;帝国主义的阻挠;袁世凯势力的强大。启示:要善于抓住时机;要不断发展经济,增强力量;在原则问题上不能妥协;不能因人设法。【拓展深化】人治、法治兼具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法治色彩民主程序由参议院制定,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权力归属实现了从主权在君到主权在民、由人治到法治的转换,赋予公民人权与自由,从臣民转变为公民政体运作实行三权分立,保障权力的制约与平衡,通过责任内阁制实现政党政治、代议
16、制、选举等诸多民主机制的运行(2)人治色彩:责任内阁制是为袁世凯而设,有“因人设法”之嫌。视角2辛亥革命的历史贡献材料“百代皆行秦政事”,秦始皇所建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行政制度与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官僚制度紧密结合,三位一体,奠定了此后中国两千多年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辛亥革命一举推翻专制王朝,建立共和政体,这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创举。但革命果实很快落入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军阀手中。要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与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这两大历史任务,仍然任重道远。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写简明中国历史读本据材料,指出辛亥革命走出秦制的历史贡献,并从“民族国家”和“
17、人民权利”两个层面归纳近代中国所面临的历史任务。试答:答案历史贡献: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历史任务:“民族国家”层面是指民族独立,“人民权利”层面是指人民解放。【拓展深化】1 .准确理解辛亥革命成败的本质含义(1)辛亥革命作为一场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根本目的是要推翻帝国主义压迫,铲除封建制度,使中国成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其直接目标是要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以挽救民族危亡。(2)从直接结果来看,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辛亥革命颁布了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促进了民族资本主
18、义的进一步发展。因而可以说革命是成功的。(3)从最终结果来看,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所以说辛亥革命是失败的。2 .辛亥革命推动近代社会的转型(1)从帝国到民国:从政治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主共和国,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2)从臣民到国民:辛亥革命使社会生活发生巨变,自由、平等、博爱的风气兴起。剪辫易服、废止缠足、废除跪拜和革除“大人”“老爷”等称号的移风易俗举措,使得国民的面貌为之一新。(3)从君权神授到民主共和:辛亥革命是一场深刻的思
19、想启蒙运动。从此,民主共和的理念深入人心,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提高了人们的政治热情。(4)从变法图存到实业救国:辛亥革命动摇了封建的经济基础,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兴办实业的热潮,对中国工业化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落实典题演练(2022.湖北卷)下图是近代位青年寓居天津期间的元旦日记,箭头所指的方框内文字()A.流露出对社会婚变的失落情感B.反映了帝制到共和的时代变化C.展现民国元年元旦的社会景象D.表达作者投身革命的坚定立场命题设计聚焦考点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情境设置近代一位青年寓居天津期间的元旦日记(生活情境)解题指津易错排查材料是对辛亥革命带来变化的中性描述,“失落”说法错误,排除A项社会景象指五
20、色旗取代了黄帜青龙,是现象,不是实质,排除C项从材料“五色旗炳耀通衢”“黄帜青龙销声匿迹”中看不出作者对革命的态度,得不出“投身革命的坚定立场”的结论,排除D项关键能力据材料“五色旗炳耀通衢”“黄帜青龙销声匿迹”可知,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以五色旗为国旅,五色旗取代了黄帜青龙,这本质上反映了从帝制到共和的时代变化,故选B项方法点拨图文情境题目,首先需要明确材料主旨和考查点;然后理解图片的寓意和内容;最后,将备选项逐个与题旨相对照或印证。1. (2022广东卷)清末游学译编上刊登的劝同乡父老遣子弟航洋游学书云:“向之极可慕恋之科举的虚荣者,今已为蕉梦矣。而出洋学成,量与出身,
21、已见明谕,宦达之路、利禄之路、学问之路、名誉之路,胥于是乎在。”这反映了当时()A.出洋留学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B.落第士人成为官派留学生主要来源C.新政改革加快了社会结构变动D,科举停废改变了国人的中西体用观答案C解析清末新政中废除了科举制度,出洋留学成为读书人的一种选择,一定程度上会导致社会结构发生变动,故C项正确;游学译编刊鳌的文章并不能代表广泛的社会支持,排除A项;材料只是说明科举废除对于落第士人思想的影响,且当时官派留学生主要来源并不是落第士人,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与政治制度等的争论,且“改变了”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2. (2021广东卷)孙中山在一次演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6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15讲 辛亥革命含答案 单元 辛亥革命 中华民国 建立 15 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9353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