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管理安全生产强调发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应急管理安全生产强调发言.docx(6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应急管理安全生产强调发言今天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市委义届X次全会精神,聚焦应急管理和安全生产工作,总结成绩、分析不足、夯实举措,为全市经济发展换挡提质、积势蓄能、恢复增长强化安全保障。下面,我再强调三点:第一,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牢固树立安全理念安全是发展之基。过去一年,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严格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把应急管理和安全生产贯穿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两手抓”的全过程,为全市发展大局特别是“六稳”“六保”工作提供了坚实保障。一是责任体系不断健全。市、县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清单落实到人,“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
2、”安全责任全面落实到位。二是统筹协调力度提升。探索建立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统筹推进、目标任务清单管理、联络员定期联系研判和常态化暗访督查通报四项机制,安全生产督查检查有效落实。“防救分离、统分结合”的“1+4”自然灾害防灾减灾和应急救援体制机制不断巩固,保障了受灾群众基本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正常秩序。三是专项整治有效开展。市安委会统筹抓总,各专委会牵头负责,县区部门具体落实,纪委监委跟踪问效,紧盯重点时段严格管控,百日整治、五项攻坚、集中执法和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扎实开展,安全生产风险防控能力不断增强,全年未发生较大生产安全责任事故。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看到,全市应急管理和安全生产工作还面
3、临着很多问题和挑战。一是基础薄弱的市情没有改变,抓安全不容松懈。我市境内山大沟深、气候复杂多变、地质结构复杂,洪涝、泥石流、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易发多发;部分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安全管理水平低;少数行业部门安全风险防控水平不高、执法监督检查不严等问题客观存在。二是*疫情影响仍在持续,防风险不能大意。当前,全球*疫情流行加速,国内本土疫情呈零星散发和局部聚集性疫情交织叠加态势,加之春节临近,人员流动增多,防控形势严峻复杂。在疫情防控的大背景下,企业生产经营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因素,极易造成管理漏洞和安全隐患。三是开局起步提出新要求,保稳定不容马虎。今年是“十四五”发展开局之年,时逢建党一百
4、周年华诞,时间节点特殊,大事要事多。市委、市政府确定今年为“产业项目建设年”,各类项目加快上马,生产经营要素加快流动,我们还要高标准承办“十四运会”的两个比赛项目,城市交通、接待、安保等各方面能力都将面临巨大考验,这一系列工作都对“保民生、保发展、保稳定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反复强调,确保安全生产、维护社会安定、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是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承担好的重要责任。特别是在*疫情发生后,提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要求全党全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全市各级各部门必须认真学习领会、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应急管理和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论述重要指示精神,坚决树
5、牢安全发展理念,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本着对X万X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切实担负好“促一方发展、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第二,抓实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坚决守住安全底线安全是重中之重。市委X届X次全会为“十四五”发展和今年工作指明了方向和路径,向全市发出了协力提升发展质量效益,聚力推动经济快速恢复增长的动员令。各级各部门要坚持系统思维,把应急管理和安全生产放到“大安全”的架构中谋划和推进,摒弃安全就是安全生产的狭隘理念,统筹抓好安全生产、自然灾害防治、应急救援各项工作,紧盯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不断加强灾害事故的源头治理、系统治理和综合治理,切实防范化解各类安全风险,坚决守牢高质量发展的安全底线。
6、一要深入开展隐患“大排查:积极发挥市安委会和市自然灾害防灾减灾和应急救援总指挥部及其办公室统筹抓总职能,建立健全“市督查、县排查、镇巡查、企业自查”的隐患排查机制和“企业整改、县级验收、市级销号”的隐患闭环管理机制。立足“化解存量风险、防范增量风险”,全面实施自然灾害风险普查,深入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要持续完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对现有安全风险和隐患,要严格标准、全面排查、认真辨识、科学评估,分地区、分行业实施分级分类监管;对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产生的安全风险和隐患,要超前预判、提前预警、综合施策,划出防范控制底线;对重大安全隐患,要挂牌督办、限期整改、公开曝光、跟
7、踪问效,确保安全隐患治理目标到位、措施到位、时间到位、资金到位、责任人到位。二要加强应急管理“大执法:加快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全面提升安全生产、地质灾害、水旱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应急抢险、灾害救助、防震减灾综合执法能力和水平。积极组织开展跨部门联合执法,持续破解“看的见、管不着”和“管得着、看不见”等问题,加大“互联网+执法”运用力度,将监管向企业、向一线夯实。对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三违”、无证生产、冒险作业等违法行为,持续动真碰硬,依法严厉处罚,坚决杜绝制度虚设、整治虚抓、监管虚转,坚决反对无原则退让、做表面文章、搞形式主义。强化联合惩戒,对较大事故企业,以及反复出现问题、违法违
8、规严重、屡次整改不到位的企业,纳入“黑名单”管理,彻底打消侥幸心理,形成有效震慑。加强执法工作监督,禁止简单粗暴执法和乱执法、一刀切执法。对执法不严格和“乱执法”、违法执法的,要严格追究责任。三要持续深化安全”大整治二以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为统揽,按照“1+2+18”的总体框架,突出重点行业领域和春节、五一、十一、高温汛期等重点时段,实行清单化管理,持续加大整治力度,着力破解一批重点难点问题,提升本质安全水平。道路交通安全要“补短板、降事故、控伤亡”,实施车辆大清查、路面大管控、隐患大治理,严格“两客一危一货”管控,严查违法行为。建设工程安全要“管资质、管施工、管现场”,严格设计环节和施工
9、方案审查,细化监管措施,狠抓风险管控。矿山安全要“严标准、治隐患、防事故”,突出石煤矿冲击地压、水害、火灾等重大灾害超前治理和非煤矿山开采管理、尾矿库汛期管理,严防无证开采、昼停夜采、明停暗采等死灰复燃。消防安全要“全面清剿火患、畅通应急通道、提升救援能力”,对高层建筑、人员密集场所、劳动密集型企业等区域加大火灾管控,要强化执勤备战,确保一旦出现警情灾情,快速响应、以快制快、打早灭小。危化品安全要“防燃防爆防毒”,强化危险源和特种作业管控,组织开展危险废物、液氨制冷、冶金煤气、粉尘防爆、有限空间作业等专项治理,严厉打击烟花爆竹非法生产经营,坚决落实禁燃区管理,避免形成事故隐患。城市燃气、水上交
10、通、民爆物品、特种设备等其他行业领域,也要加强安全检查,切实做到无死角、无盲区。四要统筹兼顾实现“大应急”。按照“全灾种、大应急”的思路,系统谋划应急管理、安全生产工作。把“两坚持、三转变”作为推动应急管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理念先导(两坚持,就是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三转变,就是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理顺防汛抗旱、森林草原防灭火、抗震救灾等指挥机制,构建“统一领导、权责一致、上下贯通、衔接有序、权威高效”的应急管理体系,加强上下对接,提高管理水平。加快应急指挥中心和教育培
11、训基地建设,编制完善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定期开展应急实战演练,健全快速应急响应机制,实行政企联动、部门联动、区域协作,强化决策、信息、联络等事故现场应急处置支持保障。建立跨部门、多灾种、全过程的会商研判、灾情核查、损失评估等工作机制,确保救灾应急处置更加科学有效。加强救灾救助资金整合,健全灾情报送信息网络,完善救灾物资保障机制,加快灾后恢复重建和生产生活救助,确保受灾和困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有干净水喝、有医疗保障。第三,强化跟踪督导、措施跟进,压实扛牢安全责任一要明确责任到位。坚决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认真贯彻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规
12、定和陕西省安全生产和灾害防治责任体系建设指南,坚持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应急救援、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应急救援、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管应急救援,严格落实党委政府领导责任、行业部门监管责任、企业主体责任,强化属地管理,落实网格化管理。更加注重督促和帮助各类企业加强“十项制度、一个能力”建设,建立健全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承诺制,持续提升企业应急管理和安全生产工作水平。二要跟踪问责到位。严格落实一般生产安全事故调查责任,按照“四不放过”原则(事故原因未查清不放过、责任人员未处理不放过、责任人和群众未受教育不放过、整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严格事故调查,深挖事故真相,从严从快从重追究责任,彻查职责履行不到位现
13、象,坚决禁止查处事故简单化处理、调查职责履行不到位等问题。对特殊时期、重点时段发生的一般事故和社会影响恶劣的典型事故,要实施提级调查。认真落实关键岗位24小时值班带班制度和事故信息报告制度,坚决杜绝迟报、瞒报、漏报和谎报,必须严格做到发生事故或紧急情况,立即报告、快速响应、迅速救援、妥善应对、高效处置,市政府总值班室、应急管理系统值班、行业部门值班要加强统筹协调。三要考核问效到位。充分发挥考核“风向标”“指挥棒”“助推器”作用。细化考核内容,改进考核方式,结果考核与过程考核并重,推动各级把应急管理和安全生产工作落实在“日常防”、减少“事后救二对安全生产问题严重或发生较大以上安全生产责任事故的县区、部门和企业,按规定从严从重给予通报、约谈、黄牌警告乃至“一票否决”,造成恶劣影响的严肃追究责任。市安委会要严格应急管理和安全生产考核,做到考核结果公示通报,定期开展述职评议,并将考核结果向组织、人事、纪委监委等部门报备,作为相关单位和负责人工作评价重要依据。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935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