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学中讲义.docx
《西学中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学中讲义.docx(61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西学中讲义中医基本知识与技术一、藏象学说研究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脏,古作藏,指居于体内的脏腑;象,指脏腑的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反映于体外的种种征象。藏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藏象包括各个内脏实体及其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表现于外的各种征象。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它是在历代医家在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在阴阳五行学说的指导下,概括总结而成的,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藏象学说是一种独特的生理病理学理论体系。其中脏腑不单纯是一个解剖学的概念,更重要的则是概括了人体某一系统的生理和病理学概念。心、肺、脾、
2、肝、肾等脏腑名称,虽与现代人体解剖学的脏器名称相同,但在生理或病理的含义中,却不完全相同。一般来讲,中医藏象学说中一个脏腑的生理功能,可能包含着现代解剖生理学中的几个脏器的生理功能;而现代解剖生理学中的一个脏器的生理功能,亦可能分散在藏象学说的某几个脏腑的生理功能之中。藏象学说以脏腑为基础,脏腑是内脏的总称。按脏腑生理功能特点,可分为脏、腑、奇恒之脏三类:肝心脾肺肾称为五脏;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称为六腑;奇恒六腑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五脏共同生理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六腑共同生理特点则受盛和传化水谷。脏病多虚,腑病多实;脏实可泻其腑,腑虚者可补其脏。五脏1 .心:心为神之居
3、、血之主、脉之宗。在五行属火;生理功能主血脉;主神志;心开窍于舌,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心与小肠为表里。2 .肺:肺为魄之处、气之主,在五行属金;生理功能: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辅心调节气血运行;肺上通喉咙,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志为忧,在液为涕,肺与大肠相表里。3 .脾: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藏意,在五行属土。生理功能: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开窍于口,在体合肉,主四肢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与胃相表里。4 .肝:肝为魂之处,血之藏,筋之宗。在五行属木,主升主动。生理功能:生疏泄;主藏血;开窍于目,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志为
4、怒,在液为泪,肝与胆相表里。5 .肾:先天之本,藏志,腰为肾之腑,在五行属水;生理功能: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主水;主纳气;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肾与膀胱相表里。六腑1 .胆:生理功能:贮存和排泄胆汁,胆主决断。2 .胃:生理功能:受纳腐熟水谷,胃以降为和。3 .小肠;生理功能:主受盛和化物,是泌别清浊,“小腹主液二4 .大肠:生理功能:传化糟粕,大肠主津。5 .膀胱:生理功能;贮尿和排尿,依赖肾的气化功能。6 .三焦:生理功能:通行元气,总司气机和气化,为水液运行的道路。奇恒之腑形态中空与腑相似,功能贮藏精气与脏相同,除胆为六腑之外,皆无表里配合
5、,也没有五行配属。脏腑之间的关系1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古人在理论上多以五行生克乘侮来进行阐述,目前从各脏的生理功能上来阐述相互关系。(1)心与肺:火克金;心主血,肺主气,心主行血;肺主呼吸,气血相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2)心与脾:火生土,心主血,脾统血,牌为气血生化之源,心与脾关系密切。(3)心与肝:木生火的必要关系,心主血,肝藏血;心主神志,肝主疏泄的关系。(4)心与肾:水克火,心火下降于肾,肾水上济于心水火既济心肾相交的关系。(5)肺与脾;土生金的母子关系;气的生成和水液代谢输布依靠肺脾的配合。(6)肺与肝:金克木的关系;肺主降而肝主升,二者相互协调,调节全身气机。(7)肺与肾:金生水
6、同源关系,二者协调调节水液代谢与呼吸运动。(8)肝与牌:木克土关系,肝藏血主疏泄,脾统血为气血生化之源,肝主流泄与脾主运化相互影响,肝脏生血的生成贮藏运行方面密切相关。(9)肝与肾:水生木,肝肾同源,精血互生关系;肝主疏地与肾主藏精相互制约。肝肾阴阳相互影响。(IO)脾与肾:土克水,先天与后天的关系;相互资生互为因果,肝阳根于肾阳。2 .六腑之间的关系:六腑,以“传化物”为其生理特点,六腑之间主要体现于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过程中的相互联系与密切配合。六腑以通为用,六腑以通为补。3 .脏与腑之间的关系:脏与腑之间是阴阳表理关系,脏为阴,腑为阳,阴阳互为表里。心与小肠,肺与大肠,脾与胃,肝与胆
7、,肾与膀胱。心包络与三焦。藏象五系统心系统:心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在五行属火;生理功能主血脉;主神志;心开窍于舌,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心与小肠为表里。肺系统:肺为魄之处、气之主,在五行属金;生理功能: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辅心调节气血运行;肺上通喉咙,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志为忧,在液为涕,肺与大肠相表里。脾系统:牌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藏意,在五行属土。生理功能: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开窍于口,在体合肉,主四肢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与胃相表里。肝系统:肝为魂之处,血之藏,筋之宗。在五行属木,主升主动。生理功能:生疏
8、泄;主藏血;开窍于目,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志为怒,在液为泪,肝与胆相表里。肾系统:肾为先天之本,藏志,腰为肾之腑,在五行属水;生理功能: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主水;主纳气;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肾与膀胱相表里。气、血、津液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气,是机体内不断运行着活力很强的精微物质;血,是循行于脉内的富有营养的红色液体;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以阴阳属性来看,气具有推动、温煦的作用,属于阳;血和津液,为液态物质,具有濡养、滋润等作用,属于阴。机体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所
9、需要的能量,来源于气、血、津液;气血津液和脏腑之间无论在生理上或是在病理上都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此外,中医学认为,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还有“精,精,有广义之精和狭义之精之分。狭义之精,即通常所说的生殖之精;广义之精,泛指一切精微物质,包括气、血、津液和从饮食中摄取的各种营养物质。精与肾的关系密切,本章不再论述。气一、气的基本概念气,是古代人们对自然界的自然现象的一种朴素的认识。古代的哲学家认为,气是构成世界的最基本的物质,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由气运动变化而产生的。中气的基本概念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如先天之气、天地之气、水谷之气等。二是指脏腑、经络的
10、功能活动,是用气的变化来说明人体的生命活动,如心气、肺气、经络之气等。二、气的生成人体的气,其来源是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气、饮食物中的水谷之精气和存在于自然界清气,通过肺、脾、胃和肾等脏器生理功能的综合作用而生成。先天之精气,依赖于肾藏精气的生理功能,才能充分发挥其生理效应;水谷之精气,依赖于脾胃的运化功能,才能从饮食物中摄取化生,自然界中的清气,则依赖于肺的呼吸功能才能吸入。因此,气的生成除与先天禀赋,后天饮食营养以及自然环境状况有关外,还与肺、脾胃、肾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肾、肺和脾胃的功能正常并保证平衡,气的生成才能正常。在气的生成过程中,脾胃的运化功能尤为重要。三、气的功能气是维持人体生
11、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气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推动作用气的推动作用,是指气对人体的生长发育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和生理活动以及血的生成、运行,津液的生成、输布等,均起着推动作用和激发作用。如果气虚或气的推动作用减弱,就会影响人体的生长、发育,就会使血、津液的生成不足,运行迟缓,就会使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减弱,从而出现一系列的病理变化。(二)温煦作用气的温煦作用,是说气是人体热量的来源。人体正常体温的维持,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气、血、津液等物质的正常运行等都需要气的温煦作用。当气的温煦作用失常时,可出现体温降低,四肢不温,脏腑功能衰退,血、津液的运行迟缓等病理变化
12、。(三)防御作用气的防御作用,是指气有卫护肌肤,抗御邪气的作用,表现在一方面可以抵御外邪的入侵,另一方面还可以驱邪外出。所以,气的防御功能正常时,邪气不易侵入,当气的防御作用减弱时,机体的抵御邪气的能力降低,一方面,机体易患疾病,另一方面患病后难愈。(四)固摄作用气的固摄作用,是指气对体内液态物质和腹腔脏器等固护统摄、控制作用。具体表现:1 .固摄血液,防止血液溢出脉外,保证血液在脉中的正常循行。2 .固摄汗液、尿液、唾液、胃液等,控其分泌量,防止体液的丢失。3 .固摄精液,防止妄泄。4 .固定脏器的位置,使之相对稳定而不下移。如气的固摄作用减弱,就会导致体内液体物质的大量丢失,脏器的位置下移
13、等病理变化。气的固摄和推动作用是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气一方面能推动血液的运行和津液的输布、排泄;另一方面,气又可固摄体内的液体物质,防止其无故流失。这两个方面作用的相互协调,构成了气对体内液态物质的正常运行、分泌、排泄的调节和控制,从而维持人体正常的血液循环和水液代谢。(五)气化作用气化,是指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具体地说,是指精、气、血、津液各自的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如气、血、津液的生成都需要将饮食物转化成水谷精气,然后再化生成气、血、津液等,津液经过代谢,转化成汗液和尿液,饮食物经过消化后,其残渣化成糟粕等,都是气化作用的具体表现。如果气化功能失常,则影响上述过程的正常运行,从而
14、形成各种代谢异常的病变。四、气的分类与分布根据人体气的主要来源、分布部位和功能特点,可以把气分为元气、宗气、营气和卫气等。(一)元气元气,又名“真气”,是人体最基本、最最重要的气,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1 .生成和分布元气是由肾中精气所化生,肾中精气以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为基础,又依赖后天之精气的培育。元气的盛衰,与先天禀赋有着直接的关系,同时也与脾胃运化水谷精气的功能有关。元气形成以后,通过三焦而运于全身,内至脏腑,外达肌肤媵理,分布于机体的各个部位而发挥其功能。2 .功能特点元气之功能,是推动人体的生长、发育、温煦和激发各个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所以说。元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
15、动力,是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机体的元气充沛,则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功能正常,活力旺盛,机体的素质就强健而少病,若元气的生成不足或耗损太过时,就会使元气虚衰产生种种病变。(二)宗气宗气是积于胸中之气,其积聚之处称为“气海”。1 .生成和分布宗气是由肺从自然界吸入的清气和脾胃从饮食物中运化生成的水谷精气相互结合而成。因此,肺呼吸的功能与脾胃的运化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影响着宗气的旺盛与衰少。宗气生成以后,积聚于胸中,经肺的宣发作用,出咽喉、贯心脉、经肺的肃降作用蓄于丹田,并经气冲注入足阳明胃经。2 .功能与特点宗气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上出咽喉,促进肺呼吸运动,与语言、声音的强弱有关;
16、二是贯心脉,协助心气推动心脏搏动,调节心率,心律和血液运行,并影响肢体的活动和皮肤的寒温等。“虚里”是古人诊察宗气盛衰的部位。位于左乳下。宗气不足主要责于肺和脾胃等脏腑。其病理改变多反映于心、肺两脏的功能失调,如出现呼吸微弱,语言低微,心动异常,血行缓慢等。(三)营气营气是行于脉中、富有营养作用的气。由于营气与血同行脉中,关系密切,故常常“营血”并称。1 .生成及分布营气是由水谷精微所化生。饮食水谷在脾胃的作用下化生为精微,并由脾上输于肺,在肺的作用下进入血脉而成为营气,营气出于中焦经肺进入经脉后,沿十四经脉依次循行,周流全身。2 .功能特点营气的主要功能包括化生血液和营养全身两个方面。营气经
17、肺注入肺中而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营气循脉流注全身,为脏腑、经络等生理提供营养物质,滋养五脏六腑,灌溉皮毛筋骨。(四)卫气卫气是运行脉外,具有保护功能的气。1 .生成及分布卫气是由水谷精气所化生的,它的特性是“疾滑利”,活动力强,流动迅速。所以,它不受脉管的约束,运行于脉外,分布于皮肤,分肉之间。2 .功能与特点卫气功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护卫肌表,防御外邪的侵入,并驱邪外出;二是温养脏腑、肌肉、皮毛等;三是调节控制肌膜的开闭和汗液的排泄。卫气和营气,都是由水谷精气所化生,营气行于脉中,具有营养周身,化生血液的作用。卫气行于脉外,具有温养脏腑、卫护肌表的功能,营主内守而属阴,卫主外卫而属阳,
18、二者之间的运行必须协调地配合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作用。反之,若营卫不和,即出现恶寒发热、无汗或有汗以及抵抗能力下降等病变。在中医学里,气的名称还有很多。如:把机体从饮食物中吸取的营养物质称为“水谷精气”、“谷气”,把致病因素称为“邪气二把体内不正常的水液称为“水气”,把整个机体的生理功能和抗病能力称为“正气”等。由此可见,“气”在中医学是一字多义,有作为“性质”的,有作为“功能”的,也有作为“气候”的等等。但这些都和本章所论述的构成人体基本物质的“气”有区别。第二节血一、血的基本概念血是循行于脉管中的富有营养的红色的液体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之一,对机体具有非常重要的营
19、养和滋润作用。脉是血液循行的管道,血必须循行于脉中才能发挥其生理功能,故脉又称为“血府二在某些因素的作用下,血液不能在脉内循行而溢出脉外时,称为“出血”或“离经之血二二、血的生成血,主要由营气和津液所组成。营气和津液,都来自脾、胃消化吸收而生成的水谷精微,所以说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灵枢决气日:“中焦受气取计,变化而赤是谓血。”即说明了脾胃(中焦)的运化功能在血液生成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营气和津液是生成血的主要物质基础,两者都来源于水谷精气。所以,饮食营养的优劣和脾胃运化功能的强弱均可导致血液的生成不足,而形成血虚的病理变化。此外,精和血之间还存在着相互资生和相互转化的关系。精藏于肾,血藏于肝,
20、肾中精气充盈,则肝有所养,血有所充。肝的藏血量充盈,则肾有所滋,故有“肝肾同源”、“精血互化”之说。三、血的功能血,具有营养和滋润全身的生理功能,又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一)营养丰富和滋润作用血在脉中循行,内有五脏六腑,外面皮肉筋骨,运行不息,对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起着营养和滋润作用,以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难经二十二难日:“血主濡之。”就是对血的营养和滋润的作用的简要概括。素问五脏生成日:“目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J进一步说明了机体的感觉和运动功能的正常进行必须依赖于血的营养和滋润。血的营养和滋润作用还可以从面色、肌肉、皮肤、毛发等方面反映出来。血的营养滋润作用正
21、常,则表现为面色红润,肌肉丰厚壮实,皮肤和毛发光润有泽等。当血的营养滋润作用减弱时,机体除脏腑功能低下外,还可见到面色不华或萎黄、肌肤干燥、肢体麻木、运动不灵等病理表现。(二)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血是人体精神神志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故索问八正神明论B:“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J心主神志,就是因为心主全身之血。血气充盈,血脉调和,则人的精神充沛,神志清晰,感觉灵敏,活动自如等。所以不论何原因所形成的血虚、血热或运行失常,均可出现不同程度的神志方面的症状,如精神不振、健忘、多梦、失眠、烦躁等。四、血的运行血液在脉管中运行不息,流布于全身,环周不休。脉管的完整是维持血液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心、肺
22、、脾、肝四脏对于维持血液的正常循行起着重要作用。心主血脉,是血液运行的动力。血液能正常地在脉管中按一定方位循行,主要靠心气的推动作用。肺主一身之气,气是血液循环的动力。此外,“肺朝百脉”,循行于周身的血液,都要汇聚于肺脏,并通过肺气的作用而运行全身,脾统血,在脾气的统摄作用下,血液正常地循行于脉中而不致溢出脉外。肝主藏血,贮藏血液和调节全身各处的血流量,使各组织器官的血流量维持在一个恒定的水平。此外,肝主疏泄,调节气机,保持血流通畅,血运正常。总之,在血液运行过程中,需要两种力量,即推运力和固摄力。推动力是血液循行的动力,具体体现在心主血脉、肺主宣发和肝生疏泄等方面。固摄力是保障血液不致外溢的
23、因素,具体体现在脾主统血、肝主藏血等方面。这两种力量的协调平衡,维持着血液的正常循行,若推动不足,则可出现血流不畅、瘀血等;若固摄力不足,则可出现血液外溢,甚至可导致出血等。第三节津液一、津液的基本概念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的体液及其正常的分泌物,如胃液、肠液和涕、泪等,津液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津与液虽同属水液,但在性状、功能及其分布部位等方面又有所区别,一般地说,性质清稀,流动性大,主要布散于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等部位,起滋润作用的称为津;性质较稠厚,流动性小,主要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等组织,起滋养作用的为液。由于津和液本属一体,同源于饮食水
24、谷,均有赖于脾胃的运化而化生,两者在运行代谢过程中可以相互转化,在病理过程中又可以相互影响,所以常常津液并称,一般不予严格区别。但是在发生“伤津”和“脱液”的病理变化时,又须加以区分。二、津液的生成、输布与排泄津液的生成、输布与排泄是一个由众多脏腑共同参与的复杂的生理过程。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精并行。”这是对津液的生成、输布与排泄过程的简明概括。(一)津液的生成津液来源于饮食水谷,其生成是通过胃对饮食物的“游溢精气”和小肠的“分清泌浊”、“上输于脾”而生成。(二)津液的输布与排泄津液生成之后,依靠脾的输布,肺的宣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西学 讲义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9369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