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中国创新:过去、现在与未来-BCG-2021.11-30正式版.docx
《解码中国创新:过去、现在与未来-BCG-2021.11-30正式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码中国创新:过去、现在与未来-BCG-2021.11-30正式版.docx(30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解码中国创新过去、现在与未来阮芳、何大勇、李赞铎、周瑾目录内容概览11 .创新驱动中国发展32 .中国创新体系:历史42.1 主体:有为政府,共建生态42.2 落地:央地联动,打造集群62.3 资源:国企占优,混搭共生83 .中国创新体系:现状93.1 创新投入93.2 创新产出164 .中国创新体系:未来195 .中国创新体系:启示205.1 如何看待中国经验205.2 发展规律与成功要素20解码中国创新过去、现在与未来内容概览中国在过去的40年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帮助近9亿人成功摆脱贫困。通过实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中国从一个以农业为主导的经济体快速成长为全球制造业中心,也成为世界第
2、二大经济体。巨大成就的背后也有担忧。公共投资回报下降,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与外部环境复杂化等挑战都促使中国寻求新的发展动力。中国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通过创新推动中国未来的发展已成为决策层与社会各界的共识。为什么创新对于中国如此重要?中国创新体系的建设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中国的创新能力如何,在世界上处于什么位置?中国创新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什么?中国创新的背后,有哪些共性规律和中国特色?中国创新的关键成功要素是什么?企业应如何搭乘中国创新的东风,谋求更大的发展?为了回答上述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全面理解中国创新的内核。乌卡时代(VUCA,VolatileUncertainComplex、Ambiguou
3、s)全面到来,为了更好地应对不确定性,世界需要中国经验的启示。本报告作为“解码中国创新”系列的开篇之作,旨在对中国创新体系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进行系统梳理,并提炼中国创新背后的一般规律与特色之处,以飨读者。本报告的核心观点如下:创新是驱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必由之路。经过40年的发展,中国已愈发难以单纯依赖要素红利(资本和劳动力)实现发展,未来需要通过创新带动全要素生产率(TFP)提高来进一步拉动经济增长。中国创新体系的建设肇始于计划经济时代,科技与经济活动的有效融合是体系建设的核心主题。从创新主体来看,中国逐渐明确了企业在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政府角色从“主导者”逐步转向“赋能者”;从创新方式来
4、看,中国形成了层次丰富的创新集群,集聚创新资源,保障创新落地;从资源分配来看,中国的国有企业仍具有系统性优势。中国在创新领域已经快速崛起。从创新投入来看,中国的研发投入逐年增加,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逐渐减小:企业已成为研发投入的主要来源,但政府在其中的影响不可忽视;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高等教育机构的研发经费占总研发投入的比例较低,并且基础研究投入不足;研发投入同时流向传统工业与新兴数字化产业,呈现出工业化数字化并行发展的特征。从创新产出来看,中国在创新数量上已成为“创新大国”,但在创新质量上离“创新强国”仍有差距;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为未来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我们观察到,
5、中国未来的创新发展将围绕三大主题展开:创新成果惠及更多区域/行业、提高产业链核心环节本土化比例、提高前沿尖端创新水平。中国的创新历程反映了创新发展的共性规律。创新是一个长周期过程,需要“十年磨一剑”的定力;创新具备聚集性和开放性,会激发带动新的创新;创新并非先发者的独享盛宴,后发者可利用低破坏成本优势实现赶超。同时,中国还具有特色的优势禀赋,包括完整的产业体系、最大且最具成长性的中产阶级人口、全球领先的基础设施、规模最大的科技人才储备与超强的适应性及包容态度。我们认为,政策制定者与企业领导者可从中国创新发展经验中借鉴六点启示:让“创新”成为优先议程;对创新持续充足投入;制定长期规划以保持战略定
6、力;对创新进行集中式管理;借力外部资源以提高创新效率;积极寻找跳跃式发展机会。L创新驱动中国发展自改革开放起至今,中国展现了一个后发国家通过技术追赶,实现收入跃升的成功案例。可以预见的是,中国将于2025年前后步入高收入国家1行列。回顾1978年一2018年,40年间,中国GDP的年均增速达到了9.5%。然而,过去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期所依赖的要素红利(即资本与劳动力)正不断减弱。从资本角度分析,衡量单位增长所需投资的增量资本产出比(Kx)R,IncrementalCapitalOutputRatio)从1993年的2.4升高至2019年的7.2,意味着GDP增长每提高1%,投资占GDP比重需提高
7、7.2%。对标高收入国家近五年的平均数据,预计中国到2035年的ICoR将达到10左右,资本的投资效率下降已成为必然趋势。从劳动力角度分析,由于人口老龄化加剧,中国的劳动力人口2将呈长期下降趋势。根据联合国中等生育假设3,至2060年,中国的总人口将下降1.03亿,劳动力人口下降可达2.6亿人。在资本与劳动力难以持续拉动经济增长的情况下,创新将成为下一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的主题。通过使用全要素生产率4(TFP,TotalFactorProductivity)作为衡量创新对宏观经济增长贡献的指标,可以发现,2019年中国的TFP仅为美国的44%,亦仅为OECD国家平均水平的60%。中国的创新潜力有待
8、进一步挖掘。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经济增长动能转换的需求,并提出了明确的创新国家建设愿景。2016年,中国政府发布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纲要,目标在2030年研发投入占GDP总量比例达到2.8%,跻身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并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中国正在从要素与投资驱动的发展阶段,转向创新驱动增长的新阶段,未来可期。1假设国民收入年增长5%,人口增长率基于联合国中等生育假设。2指15-64岁的人口。3中等生育假设指根据预测的10万种可能路径的中位数可能性假设,总和生育率假设在1.70-1.75之间逐渐上升。4全要素生产率是衡量国资本和劳动力投入转化为产出效率的指标
9、,常被视同技术进步率,它的来源包括技术进步、组织创新、专业化和生产创新等。波士顿咨询公司2021年11月2中国创新体系:历史中国创新体系建设起源于计划经济时代,科技与经济活动的有效融合是体系建设的核心主题(参阅图1)。图1|中国创新体系政府:建立创新生态来源:BCG亭德森智库分折.2.1 主体:有为政府,共建生态过去四十年,中国创新体系的发展脉络经历了五个阶段:科技活动恢复期、科研体制改革期、科研体系调整期、创新体系建设期、创新驱动发展期。 第一阶段(19781985)科技活动恢复期。在这一阶段,中国政府启动改革开放,中国科技和教育活动全面恢复,并大幅增加科技投入。1978年,邓小平提出“科学
10、技术是生产力”的重要观点,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把科学技术作为经济发展的驱动力之 第二阶段(19861994)科研体制改革期。此时,中国尚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阶段,在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科技与经济活动各自接受政府指令完成任务,彼此割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政府一方面通过重点聚焦基础科学技术研究投入,改革科研体制“简政放权”和建立科技计划体系等方式保障基础研究力量;另一方面,鼓励科研机构和人员走向社会和市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在此期间,中国开始探索建立高新技术开发区,著名的中关村科技园就诞生于这一阶段,日后世界知名的联想、中兴等科技企业也相继成立。中关村、联想集团与中兴通讯简介中关村科
11、技园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 术产业开发区,被誉为“中国硅谷工其前身为 1988年5月由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北京市新技术产 业开发试验区,1999年8月更名为中关村科技园 区。目前,中关村企业总数已超过2万家,工业 总产值超10,000亿元。联想集团前身为“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 所新技术发展公司”,该公司由中国科学院计算 技术研究所于1984年投资20万人民币创办。经过30余年的发展,联想集团已成长为全球最大的 个人电脑厂商,在2021年财富世界500强排 行榜上排名第159位。中兴通讯成立于1985年,创始人侯为贵曾 任中国航天部691厂车间主任、技术科长。中兴 以自主研发程控交换机起家,现在
12、已成长为全球 领先的综合通信信息解决方案提供商,业务覆盖 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服务全球1/4以上人口,营 收超千亿人民币。来源: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官网:联想控股官网;中兴通讯官网;中兴通讯年报, 第三阶段(19952001)科研体系调整期。在前两个阶段,中国创新体系呈现出单一关注科学技术的特点。1995年,中国政府首次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并将创新从之前点状关注科研体制改革,转向全面建立国家创新体系。这一阶段最为重要的特点是,中国企业开始逐步参与到技术创新中,日后中国互联网领域著名的“BAT三巨头”先后于1998、1999和2000年成立。 笫四阶段(20012011)创新体系建设期。
13、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中国市场成为了全球市场的一部分,正式参与到全球竞争当中。面对国际竞争压力,中国一方面为了更好地促进国外资金和技术引进,根据WTO的要求完善了知识产权保护的法规与政策;另一方面,中国开始启动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决定走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并将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作为战略落地的核心。2006年,中国政府发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第一次提出“使企业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标志着政府逐渐走向幕后,专注于创新战略蓝图绘制与生态建立。 第五阶段(2012年至今)创新驱动发展期。从2012年开始,中国GDP结束了长达30年的两位
14、数高速增长,经济增速放缓迫使中国需要寻求新的发展模式。2014年,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出“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倡议,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创新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程度。同时,中央政府加大了对基础研究和重大科技的专项投入,力求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在科技发展水平上的差距。中国政府已正式将科技创新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梳理中国创新体系的发展脉络,可以总结出三大特点: 始终和国家战略、产业升级紧密相连。回顾过去40年中国科技创新体系改革的关键举措,其创新战略、政策法规和机构改革,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主题和特色,并具有清晰的升级脉络和延续性。 从单一关注技术向创新生态转变。中国的创新体
15、系早期仅聚焦科学技术研究的投入与配套机制设计,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与中国融入国际市场,企业等创新主体逐步进入创新体系。 政府逐渐从主导向使能角色转换。在计划经济时代,中国政府不仅参与创新活动的统筹协调,甚至参与创新的实施。随着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政府不断授权给以企业为代表的创新主体,根据市场需求决定创新方向。2.2 落地:央地联动,打造集群中国通过集群式创新的方式来推动创新生态在区域落地。集群式创新是指区域基于自身的要素禀赋,按产业或技术进行集群,实现创新的虹吸效应,推动区域经济发展。集群式创新有助于分担创业成本,帮助创新冷启动;有助于促进交流形成网络,加速技术扩散;有助于互补合作,减
16、少市场竞争的外部性。与主要发达国家的集群式创新相比,中国的集群式创新具有三大特殊之处: 区域间禀赋差异巨大:对于经济发展阶段不同的区域,其创新的着眼点也不同。经济落后地区主要聚焦商业模式、农业创新等,经济发达地区负责承载高精尖技术创新和国家战略布局(参阅图2)o 强有力的中央政府保障协同顺畅:在管控模式上,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垂直管理,可保证战略规划切实传导到地方落实;同时,中央政府统筹角色突出,可以集中配置资源,使得中央与地方的协同创新阻力大大降低。在资金投入上,中央政府重点关注市场没有足够意愿/能力投入的领域(如基础研究、科学探索、长周期研发、公共科研基建等),保障长期持续投入,为国家创新战
17、略服务。 地方间竞争与合作并存:一方面,地方间积极踊跃竞争“国家级”资源,生态活力好;另一方面,中央通过对地方政府的考核,引导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转移创新成果,实现创新资源共享。图2I中国各地“I四五”识别的主要发展领域1 %取生物某新材料、特种金M材、值息技术应用、 导体、大抬H光电.光伏.先造就地殳通、相沽 i. Sf理代农业、机M人.航空航天、精细化工.人1:皆健.新隹源汽4 . Hn- m*M卖住电子.很谢罂地,浅海煤台赚Mi标H能势修 5G,网安全,却缘中心(郑州,2龙第UrL ESKM.北斗鹿用.届子信总区块IaXTWSr k热.5F7t I.上战作、5G对R两乜:禹、彳注如戌电路
18、、 W能*电/汽车.激光堆忖刎G.精密仪溪,生命健康、空天科技.同浅装冬来源:各地十四五规划:BCG-馥森智库分析.地方政府是实现集群式创新落地的重要推手,纵观各地,有三种典型模式实现创新虹吸。“拉动式”创新:这一模式主要依赖市场需求作为创新的动力。早期先通过布局加工贸易等产业链下游环节完成原始资金积累;而后通过引进国外技术或反向工程等模仿式创新开始,积累技术和产业链能力;最终逐步实现自主创新。深圳是这一模式的代表案例,20世纪80年代起,深圳从一个几乎没有任何创新要素的小渔村,到成为世界重要的创新中心,期间孕育了以华为、腾讯、大疆为代表的一批科技创新企业。“推拉结合式”创新:这一模式通过政府
19、和市场交替驱动创新。一方面,政府通过制定战略、政策引导等方式,自上而下夯实科研基础设施与成果转化,同时向中央政府争取更高层级科研中心定位、资金与政策支持;另一方面,用“市场换技术”,基于自身定位与区位优势,引进知名创新企业,推动产业升级。合肥是这一模式的代表案例。政府充分利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最顶尖理工科大学之一)和多个国家实验室的资源,向中央政府争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定位。同时,由于合肥在区位上邻近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可以承接人工智能与先进制造等产业转移,以科大讯飞和蔚来汽车为代表的创新企业均将总部设在合肥。“推动式”创新:这一模式主要通过政府主导创新。政府掌握大学与科研机构资源,产
20、出大量创新成果,而后将成果商业化,并吸引外部资本与人才聚集。北京是这一模式的代表案例。北京兼具中国政治中心和科教中心的定位,建立了以“中关村”为代表的创新集群,40年来孵化出联想、方正、百度、小米、京东、旷视科技等科技巨头。2.3 资源:国企占优,混搭共生从资源配置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创新体系具有“混搭共生”的特点。国企因其主要承担前沿战略性、需长周期投入的技术创新,在创新资源的分配上仍居主导地位。民企中存在大量应用/模式创新及关键零部件领域的隐形冠军,三资企业5从事海外技术引进、吸收、消化和适应本土市场的改进式创新,二者因其在创新生态中的不同分工,在资金与技术获取上各具特色(参阅图3)。图3I
21、国企在获取创新资源方面仍有系统性优势,民企/外资凭借活力和效率优势赢得相应资源,逐渐形成不同分工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三资企业主要承担前沿战略性、需长周期投入的技术创新有大量应用/模式创新及关键零部件领域隐形冠军从事大量海外技术引进、吸收、消化和适应本土市场的改进式创新资金来源政府直接投入银行系统民营头部中小民营二级市场初创公司VC/PE外资企业(包含合资)国企来源:案头研究:BCG亨德森智PE分析.5在中国境内设立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商独资经营企业三类外商投资企业。3.中国创新体系:现状中国在科技创新领域已经快速崛起。在2020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WorldIntel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解码 中国 创新 过去 现在 未来 BCG 2021.11 30 正式版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9370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