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借教学—促进学生敏捷性思维的培养 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借教学—促进学生敏捷性思维的培养 论文.docx(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三借教学促进学生敏捷性思维的培养摘要:学生具有敏捷性的思维,即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能够快速地掌握数学知识内容,并快速地理解和运用于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小学阶段,我们知道学生学习数学过程的实质就是学生各种思维能力得以被训练和提升的过程,而思维品质的培养正是为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提高起到了铺垫作用。研究表明,培养学生的敏捷性思维是培养思维品质的首要任务。小学中年级是学生其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折的一个重要时期口。所以本文在遵循中年级小学生思维特点的前提下,就如何培养学生的敏捷性思维,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关键词:小学数学,学生,中年级,敏捷性思维,培养引言:学生具有敏捷性的思维,在面对数学
2、问题时,能独立的思考,快速在大脑中对比联系之前已建立的数学知识结构,善于概括出其呈现的数学本质,推理出其呈现的数学关系,快速地理解并能在最短时间内找到最合适的数学解决方法。一、借探究活动的有效学习来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知道学生的数学思维之所以能得到培养,是因为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探究活动来进行的。学生只有在亲身经历整个数学探究的过程,才能体验独自思考的过程:思考问题的本质、联想其中的数学关系,从而产生探究的兴趣,激起思维的积极性。特别是对于小学中年段的学生来说,他们对于事物逐渐具有抽象概括的能力,分类、比较以及推理的能力,能亲身去经历和体验整个数学的探究过程比直接通过计算得出的数学结论更为重要
3、,学生们用所学的数学知识理性的思考和探索,从而培养了探究意识,提高了敏捷性思维的能力。在一些课堂教学中,我们会看到一些教师精心设计的数学活动只是为了得到某些预期的结论,而对于这个结论是怎么得来的,老师们却不大关心。比如在探究“三角形内角和时,老师就直接要求同学们分小组自主操作,活动前、活动中未给学生任何相关的提示和帮助。于是,A组同学们拿出量角器认真地测量、实验、记录,经过思考、计算得到的数据与180。有些小误差;而B组同学们因不知道从哪里入手,于是就在那里翻书,通过书上介绍知道了三角形的内角和。这些是数学探究活动中的典型代表。结束时,B组汇报了通过翻书知道的结论,得到了老师的好评;而真正实验
4、操作探究的A组同学们因得出的数据与180。存在些小误差,却没有得到老师的认可。在后面的练习巩固环节中,老师想考察一下学生们的掌握程度,通过课件出了以下一道题:学生们思考了一段时间,交流汇报时,B组同学无人回答;而A组同学继续通过用量角器测量知道了它们都是180%从以上教学情景我们可以知道,教师组织的探究活动是失败的。学生虽亲自体验了探究三角形内角和的过程,但没有得到有效的学习,对于三角形内角和相关知识的理解不够透彻、不够深度;教师没有更多地去关注实验过程的真实可靠性及学生的独立思考过程,而是重点关注实验的结果是否接近自己期望的结论。然而,这种学习过程的结论只是书本上的结论或是教师自己想要的结论
5、,却不是真实的科学实验的结论。因此在探究教学中,教师要保证学生们的探究操作过程是真实生动的,他们得到的试验数据也是真实有效的,这样才能培养、提高学生们的各种思维能力。所以,作为教师不能只为了得到自己理想中的课堂教学效果,而忽视学生数学真实的探究实验过程,这样长时间下去就会严重伤害学生对于知识的主动探索精神、对于问题的独立思考能力及敏捷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不仅要在活动前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的学习活动,也要在活动中对学生的探究过程进行及时地指导,同时活动结束后要组织学生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总结,肯定学生的积极行为,对于不好的地方要帮助学生指正。这样学生才能更加积极地去探究、发现和思考,这样的数
6、学探究活动才更有意义,从而促使学生更具有创造性的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方法,这样的数学学习过程才更加有价值和意义。在数学探究活动中,要想培养学生的敏捷性思维:首先,要准确的了解学生的实际智力活动,认识到学生具有多种多样、各不相同的思维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因材施教,要根据每个学生的思维特点采取相应的指导;其次,鼓励和指导学生积极思考和学习。例如,在教学中不把所有的数学问题一次性讲解完,留下部分问题激励学生自己主动去思考、去探索;最后,要根据学生们的不同思维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加强和训练学生的敏捷性思维。例如: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并进行合理的联想;对不同的问题进行准确的区分,并能够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
7、敢于假设和预测等。不要担心学生在数学探究过程中出现的挫折和失败,实践证明能完全克服这些困难的学生比其他学生具有更好的探索精神和数学思维能力。二、借练习巩固环节中的习题训练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习题可以检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但习题的量是非常大的,如果要把所有的习题全做完,估计得要花费不少的时间和精力。因此,教师对于练习巩固环节中习题的设计需达到精炼高产,这样即可以通过有限的习题训练学生的敏捷性思维。教师一方面要研究课本中与本教学内容相配套的习题的设置意图,难易程度;另一方面为突出本节课的重难点增设一些单项练习题型;还要根据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适当设计一些趣味性的练习;然后精选习题,编制练习中的
8、程序,使学生在有层次的练习中,逐步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思维能力。如在运算律的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大量相关的题目需要学生去解决,长时间下去存在着学生在同类型的题目上“入坑的现象。其实这时只需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会发现这些题虽内容上不同,但形式上却有着相似的结构。把接近整百的数写成整百加几或整百减几的形式,属于同类型的乘法分配律题。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对不同题加以区分和联想,概括出题目共同的本质和数学关系。一般来说,概括程度越高,迁移量也就越大3。小学数学中按照抓基础、促迁移、简结构、大容量的原则来组织教学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敏捷性4。三、借单元知识思维导图的构建来助力于敏捷性思维的培养如今
9、,一些教师只注重单元知识的传授,一旦学完每单元的数学内容就立马组织学生测试,以快速检测学生这单元的学习效果。而对于单元知识内容的整理和复习却不大关心。因此,我们经常会发现越往后学,学生对于之前的数学知识慢慢淡漠的现象,即学生并没有在大脑里构建相关数学知识的框架体系。如: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有一道这样的题:用C表示周长,S表示面积,用字母表示出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计算公式?同学汇报想法时,先让学生用文字说明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和周长公式,想着之前学过,这对于他们来说应该没什么难度。然而,实际教学中有学生的回答是:求正方形的面积是用边长乘4,求周长用边长乘边长。学生这样的回答的确让我们很震惊,后来课
10、下统计才发现班里有部分同学对正方法周长、面积公式存在着记不清、混肴的现象。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单元知识的学习并不能以单元检测就可以结束,而是要引导学生对每一单元知识进行认真的整理和复习。学生们在一个数学知识点接着一个数学知识点地学习,单元结束后储备在头脑中的数学知识点其实是杂乱的。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及时地对所学过的知识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分析、归纳和综合,从而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框架体系。学生只有大脑里具备丰富的知识框架体系,那么在碰到类似的数学题目时,就能快速地在大脑里进行比对,找到最合适的方法。如在上完小数的意义和加减法这一单元内容后,就要求学生们借助思维导图对该单元的内容进
11、行整理和复习:学生们通过绘制了该单元的思维导图,从而复习巩固了小数的意义和加减法的相关内容知识,同时在大脑中建立了小数和整数之间的联系:小数的运算顺序和运算律与整数相同。因此,对于小学中年段的学生来说,他们已具备有抽象概括的能力,分类、比较以及推理的能力,一单元的数学知识学完,通过单元思维导图的绘制,学生们自己所学过的知识点可以清楚地梳理和掌握,对相关数学知识与概念进行一个梳理,从而在大脑中建立了知识框架,同时也能根据自己构建的思维导图对单元知识进行相关的查缺补漏,那么自然而然就掌握了学习数学的相关规律,从而提高了解决数学问题和敏捷性思维的能力。总之,学生们大脑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框架知识体系,在碰到数学问题能主动进行独立地思考,合理的联想;对不同的问题加以准确的区分,能够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从而快速地找到最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思维的敏捷性自然而然也就得到培养和提高了。参考文献文章类杨华:小学中年级教学中数学思维培养的策略,华人时刊(下旬刊)2014年10期12Bo网络文章类王红娟:小数学有效教学从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始,互联网文章类黄张波:培养数学思维的批判性和敏捷性,速读(下旬)2014年12期。黄张波:培养数学思维的批判性和敏捷性,速读(下旬)2014年12期。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9401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