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2022-2030年).docx
《赣州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2022-2030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赣州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2022-2030年).docx(84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赣州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2022-2030年)-XX.刖百第一章工作基础与形势分析第一节工作基础第二节存在问题第三节重大机遇第四节面临挑战第二章规划总则第一节指导思想第二节规划原则第三节规划定位第四节规划期限与范围第五节规划目标第六节规划指标第三章重点任务第一节健全生态制度,护航污染防治攻坚第二节开展系统治理,建设美丽赣州第三节优化国土空间布局,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第四节激活绿色生态产业,建设制造高地第五节提升人居环境,积极打造省域副中心城市第六节挖掘生态理念,培育赣南文化引领区第四章重点工程与效益分析第一节重点工程第二节效益分析第五章保障措施第一节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落实第二节严格规
2、划实施,加强监督管理第三节落实资金保障,加大投入力度第四节强化科技支撑,加强人才建设附表赣州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重点工程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强调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
3、调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明确提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六项原则和五大体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正式确立。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是深入实践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有效载体。2021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深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和美丽中国地方实践。2016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时强调,绿色生态是江西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一定要保护好,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文章,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水平提高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4、的路子,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近年来,江西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聚焦”作示范、勇争先”目标要求,深入落实省第十五次党代会关于全面建设美丽江西目标任务,纵深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扎实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文章,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生态环境质量获得新提升,绿色低碳转型开启新路径,美丽中国“江西样板”呈现新气象。2016年8月,江西被纳入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2021年,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继续走在全国前列。赣州市生态优势突出,是赣江、东江、北江的源头区,是赣江和东江水源的根基和命脉所在,是南岭山地森林及生物
5、多样性生态功能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历年来,赣州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突出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文章,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崇义、寻乌、石城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崇义获评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为应对生态环境保护新形势、新变化和新要求,赣州市人民政府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为抓手,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本次规划范围为赣州市行政区域,国土面积3.94万平方公里,下辖3区2市13县。规划基准年为2021年,规划期限为2022-2030年。为实现整体规划分步推进,将规
6、划期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22-2025年,第二阶段为2026-2030年。本规划将作为赣州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指导性和纲领性文件,为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建成“美丽赣州”提供战略支撑。第一章工作基础与形势分析第一节工作基础(一)地理位置优越,生态区位重要赣州市位于江西省南部、赣江上游,是珠江流域东江、北江的源头,是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桥头堡,是大湾区联动内陆发展的直接腹地,也是连接闽东南三角区、长江经济区与华南经济区的纽带。“据五岭之要会,扼赣闽粤湘之要冲”,自古就是“承南启北、呼东应西、南抚百越、北望中州”的战略要地。地处南岭山地、武夷山脉和罗霄山脉交汇地
7、带,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地区,也是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二)自然资源丰富,生态优势突出赣州市水系发达,河流纵横,境内1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1094条,河流面积14.49万公顷,多年年均水资源量为337.4亿立方米。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生物多样性丰富,拥有441种陆生野生动物,13种国家I级保护野生动物,64种国家11级保护野生动物;境内维管植物有270科3300余种,属于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78种,其中一级保护野生植物2种,二级保护野生植物76种,是中国特有植物珍贵树种较多的地区。矿产资源种类繁多,截至2020年底,全市发现各类矿产110种(含亚矿种),查明有资源储量的矿产83
8、种(含亚矿种),是我国重要的有色、稀土和萤石矿产资源产业基地,素有“世界鸨都”“稀土王国”之美誉。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客家文化源远流长,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拥有国家5A级旅游景区2处,国家4A级旅游景区33处,国家3A级旅游景区22处,拥有“红色故都”“客家摇篮”“江南宋城呻日明圣地”“生态家园”“世界橙乡”等美誉,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而独特。(三)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日臻完善,护住“生态绿”基本建立党政实绩考核制度。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市直单位综合考核,作为综合评价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重要参考。先后出台赣州市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干部约谈制度(试行)赣州市生态文明建设督查办法(试行)赣州市
9、领导干部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的要求,建立了生态文明的督查考核约谈、终身追责的“责任链条”。全面启动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工作。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按照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要求,全面铺开、分阶段推进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工作,建立归属明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监督有效的自然资源产权制度。自2020年启动全市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工作以来,制定出台了赣州市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工作方案赣州市2022年度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举办了
10、全市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培训班;完成了2022年度全市共计666处自然资源的首次登记公告;全面开展了县级自然资源调查确权工作,建立数据共享协调机制,合力推进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基本建立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高位推动东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全面实施市内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组织编制东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实施方案,首轮东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试点项目已基本完工。推动建立全市市内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第二轮市内流域生态补偿累计签订23份市内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涉及24个县级考核断面,其中章江流域6个、东江流域6个、贡江流域12个,覆盖全市各县(市、区),积极向上
11、级争取生态补偿资金用于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修复。逐步构建以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为核心的监管体系。完成了市县乡村“四级”河长制组织体系全覆盖,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建立“河长制+”模式,深化“河长湖长+检察长”协作机制,强化“河长+警长”机制,创新推动河湖长制工作见实效。完善河长制、湖长制工作方案,健全督办、考核问责等工作制度,构建“智慧河长”信息平台,实现掌上巡河护河。开展生态综合执法改革创新,率先在全省成立县级生态综合执法机构,正式组建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队伍。着力打造林长制升级版,率先在全省出台县乡村林长制工作办法(试行),建成了覆盖市县乡村组五级林长组织体系,制定了林
12、长制会议、信息通报、督办、考核和林长巡林的配套制度,健全完善“两长两员”森林资源源头管理体系,有力推进“林长+检察长”“林长+基地”和林长制示范乡村建设,林长制工作走在全省前列。稳步推进生态文明标准和法律法规建设。积极推行生态文明标准化,获批筹建江西绿色生态鸨中心、江西绿色生态稀土中心、江西绿色生态家具中心等三个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江西绿色生态行业中心),成立稀土、家具、油茶、富硒省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4个,参与制定生态文明领域国际标准3项、国家标准21项、行业标准15项、地方标准14项、团体标准11项。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立法,出台实施赣州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赣州市水土保持条例等地方性法规,
13、制定江西省首批生态文明市级地方标准萤石矿绿色矿山建设规范鸨矿绿色矿山建设规范。(四)生态保护修复与环境治理扎实推进,擦亮生态底色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成效显著。自2016年起,我市以获批全国第一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为契机,大力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首批28个试点项目全面完工。累计治理废弃稀土矿山92.78平方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934.67平方公里,完成崩岗治理4346座,完成500余万亩低质低效林改造。截至2021年底,创建绿色矿山63家。总结出南方废弃稀土矿山综合治理“三同治”模式、“三型共治”崩岗水土流失治理“赣南模式”、山地丘陵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修复模式等
14、改革经验。水环境质量全省排名前列。着力推进水污染防治,通过狠抓工业污染防控、强化流域水环境质量管理、严控水污染物排放、深入开展入河排污口整治专项行动等措施,全力保障水生态环境安全,推动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21年,全市26个地表水国家考核水质优良率为96.2%,达到国家96.2%的考核目标;73个地表水省级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为98.6%,优于省级95.89%的考核目标。2021年,全市水质综合指数排名全省第三。大气环境质量实现高水平改善。坚持“系统化”末端治理,持续抓实“控煤、减排、降尘、管车、禁燃、禁放、治油烟”等措施,严控废气排放,彻底退出煤炭生产。坚持“精准化”源头控制,完善健全“大气
15、污染防治网格化精准监控及决策支持平台“,推进VOCS和PM.协同管控。坚持“常态化”过程监管,组建“市-县-乡-村”四级巡查队伍,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格化监管体系,狠抓大气污染防治,推动环境空气质量持续向好。2021年,市中心城区PM。平均浓度为2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1.5%,空气质量优良率高达99.5%,同比增加2.8个百分点,两项指标均领跑全省,实现了“双第一”。各县(市、区)PM-平均浓度在14-27微克/立方米之间,环境空气六项主要污染物浓度实现了“全达标”,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历史最佳水平。土壤环境质量总体良好。严格建设用地准入管理和农用地分类管理,重点实施土壤污染源头防控,
16、着力开展涉镉等重金属排查整治。深入推进重点监管企业土壤污染隐患排查及整改,63家土壤环境重点监管企业及42家高风险在产企业全部完成土壤隐患排查工作。深入实施地下水污染防治,推进重点污染源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制定国控考核点位水质提升及稳定达标方案。2021年,全市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100%,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97.93%,土壤环境质量总体良好。(五)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不断优化,发展成色提升制定印发“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落实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要求,2020年底印发赣州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共划分环境综合管控单元232个,制
17、定环境综合管控单元生态环境准入清单,把生态环境管控要求落实到具体管控单元。河湖岸线逐步得到有效管控。编制赣州市主要河流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报告,为全市主要河流保护、开发利用提供遵循和依据。依法划定河湖管理范围,加强河道采砂管理,维护岸线生态功能,逐步实现水域岸线有效管控,积极打造生态岸线、最美岸线。(六)生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绿色新动能汇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21年,赣州市经济总量突破4000亿元大关,达4169亿元,跃居全国百强城市第65位,较2015年前移36位,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保持江西省“第一方阵、三产占GDP比重突破50%,连续九年获全省高质量发展考评(前期为“科学发展考评,)先进。城
18、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40106元、14675元,分别较上年增长8.5%12.6%,增幅位居全省前列。绿色生态农业发展成效卓越。赣州市将“生态+”理念融入产业发展,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大力发展富硒绿色有机农业、林下经济等,现代农业取得突破性进展。现有国家命名的“中国特产之乡”14个、中国驰名商标14件、地理标志商标34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5件、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475个。建成富硒产业发展示范基地IlO个,认证富硒产品832个,成为共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平台城际合作城市。建成运营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赣州)分中心,赣南脐橙入选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品牌价值连续七年稳居全
19、国区域品牌(地理标志产品)水果类第一。“赣南脐橙”“赣南茶油”登上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区域品牌百强榜。全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由2011年的411家增加至2021年的682家。赣县入选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瑞金被列为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整县推进试点,信丰温氏等大型畜禽屠宰和深加工项目建成投产。绿色工业发展成效显著。赣州市以绿色产业为导向,强力推进工业倍增升级,着力打造产业集群,形成了现代家居、有色金属、电子信息、纺织服装等4个千亿元产业集群,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医药食品产业集群持续壮大。202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营收4533亿元,同比增长30%,有色金属、电子信息产业规上工业营收双双突破
20、1300亿元,于都获评中国服装优质制造创新示范基地,南康家具获评全省五星级产业集群。全市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3.2%、30.5%,规上工业企业净增228家、总数达2478家、总量居全省第一,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1094家,列全省第2位;入选省独角兽和瞪羚企业21家,增长50虬赣州经开区、龙南经开区、瑞金经开区、章贡高新区获批国家级绿色园区。2021年赣州市被评为全省工业高质量发展先进设区市。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初步形成。赣州市将生态旅游业列为现代服务业攻坚战的重中之重,初步形成以宋城文化核心区为龙头,红色旅游区为突破点,生态休闲度假区、客家文化旅游区为支撑的“一核三区”全域旅游
21、发展格局,以初心路、客家情、阳明游三线”串联“四区”构建形成的全域旅游产品网络正在呈现。加强旅游景区提升,安远县三百山景区晋升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实现县县全覆盖。打响旅游品牌,以红色文化为引领,着力打造“红色故都”“客家摇篮”“江南宋城”“阳明圣地”四张文化旅游特色牌,积极打造“世界围屋之都”,形成“阳明文化+绿色生态”特色旅游产品,旅游产业呈现稳中有进的良好发展态势。2021年,全市旅游接待1.4亿人次、总收入1529亿元,较2019年分别增长4.8%和8.5%o资源利用效率全方位提升。赣州市狠抓节能措施落实,着力提高公共机构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完善体系机制,健全制度
22、标准,严格监督考核,实施重点节能工程,开展统计宣传培训,积极推动节能改造。“十三五”时期,赣州市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6.83%,超额完成省下达目标(15%)。贯彻落实节水行动方案,全面推进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大力开展节水型企业、小区、高校等节水载体建设,严格用水总量和用水强度双控,连年完成全市用水总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万元GDP用水量、农业灌溉利用系数等年度控制目标。全面推进“节地增效”行动,通过推行“亩产效益”综合评价机制、推进“标准地+承诺制”试点、挖掘存量土地开发潜力、开展低效用地再利用等措施,着力提升节约集约用地质量和效益,助力高质量跨越式发展。2021年,全市共成交16
23、4宗工业“标准地”,总面积达1万余亩,工业“标准地”占工业用地比值高达73.43%,处于全省领先地位。工业固体废物利用处置能力明显增强。赣州市大力推动固体废物利用处置设施建设,依托焚烧、固化处理、水泥窑协同处置等方式进行工业固体废物处理,工业固体废物利用处置能力明显增强。2019年,发布实施瑞金市”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并成功入选全国“无废城市”建设试点。2021年全市一般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84%。(七)绿色生活体系逐步构建,民生福祉获新改善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优良率持续保持100虬在全省设区市率先出台赣州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组织开展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扎实做好水量、水质、监控和管理
24、四项评估,规范设置地理界桩、标示牌、警示牌和隔离围网。全市26个县级及以上城市和232个农村乡镇级(含村级“千吨万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均已完成保护区划分工作。将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作为河湖长制、水政监察执法工作的重要内容,每年定期开展巡查,有力保障水源水质。2021年,全市城区和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持续稳定在100%,水质状况为优。生态环境基础设施日益完善。赣州市完成24座生活污水处理厂一级A提标改造、6座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2座餐厨废弃物处理设施以及工业固体废物处置等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城乡一体化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基本建成。全市134个建制镇建有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占比为91.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赣州市 国家 生态 文明 建设 示范区 规划 2022 2030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9422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