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变革与政策建议.docx
《中小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变革与政策建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变革与政策建议.docx(10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中小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变革与政策建议当前,我国已进入以创新驱动为引领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对拔尖创新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紧迫、更加关键。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其重要性、紧迫性、战略性显而易见。学校作为育人的主阵地,在培养与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国高度重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开放之初就在中国科技大学开办少年班进行试点,继而推广至基础教育阶段,多年来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探索,积累了丰富经验。进入新时代以来,面对科技发展与国际竞争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拔尖创新人才的理念与模式发生了重要转变,迫切需要重新审视我国中小学校拔尖
2、创新人才培养的经验与不足,积极创新调整,以不断满足国家创新发展对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的战略需求。加速模式:我国中小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特征改革开放之初,国家建设的各条战线亟需人才,“多出人才,快出人才”成为这一时期的当务之急。在此背景下,1978年中国科技大学创办少年班,正式开启了我国当代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的先河。随后,在横向上拓展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十二所重点院校试点办少年班,在纵向上延伸为在北京市第八中学、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等一批中小学校创办超常教育实验班。我国中小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先后经历了从大学少年班到少年班预备班,从创办全国理科实验
3、班再到北京、上海等地实施区域推进创新人才培养的新阶段。我国中小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经过多年发展,积累了丰富经验,形成了一定的模式特征,可以将之概括为“加速模式”,即重视学业表现与特长发展,强调竞赛选拔、集中编班、加速祝美1口交。1.在目标上:重视学业表现与特长发展基础教育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起步阶段。在培养目标上,中小学普遍重视拔尖创新人才的全面发展与学业表现,重点培养学生的特长发展,注重为未来发展奠基。以20世纪90年代全国理科实验班为例,其培养目标是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在理科方面突出特长发展。江苏天一中学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个体全面与特长发展相结合,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基,使他们既成为大学少
4、年班的优秀学生,又能在将来成为创新型拔尖人才。近年来,伴随着对创新人才研究的深化推进,中小学在培养目标上又着重强调学生创新素养的培育,从重视智力与学业发展拓展为兼顾社会责任感提升与创新能力发展。2 .在选拔上:强调竞赛选拔,辅以心理测量甄别与选拔是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首要环节。我国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源于实践中对智力超常儿童求学的推荐。经过多年发展,我国中小学校在拔尖创新人才的甄别与选拔实践中逐步建立了一定的流程,包括自愿报名、测试、试读与录取等环节。在测试环节主要采用竞赛选拔,既可以是全国性或区域性的学科竞赛,也可以是学校自主进行的学科测试;既有学科性测试,也有文化常识或综合素质测试。一般来
5、说,竞赛选拔的试题往往体现在学科知识的难度与深度上。近年来,为了进一步提升选拔的科学性,中小学校在竞赛选拔的基础上还对学生的智商、创造性进行心理测量,在面试环节会聘请经验丰富的资优教师或高校专家综合考察学生的创造力、逻辑思维以及问题解决能力等。3 .在组织上:集中编班,弹性学制在教育组织方式上,因为拔尖创新学生的智力异于同龄学生,中小学校一般采用集中编班的方式,将智力水平超常、学科竞赛成绩优异的学生集中安排到一个特定班级,如实验班、创新班等,由专职教师负责组织管理。集中编班有利于统一安排教学、德育、班级管理等活动,班级内的适度竞争环境也易于产生群体效应,同时还会对学校平行班级产生辐射引领作用。
6、为了更好地促进拔尖创新学生的发展,学校还会为实验班单独配备学生指导教师,以解决学生生活、交友、生涯规划等方面的问题。由于拔尖创新学生智力水平高、学习能力强,针对这类学生的培养一般采用弹性学制,为学生的学业及发展提供适合的教育。例如,苏州中学采用2年学制,拔尖创新学生完成高中课程即可报考大学少年班。4 .在培养上:加深难度,加快进度,加速学习中小学校主要采用加速学习的方式,以适应拔尖创新学生的超强学习需求,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学习内容上不断加深难度,不少实验班的学生会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等学科中选择某一科作为竞赛方向,在基础教育阶段就要完成大学阶段的学科学习内容,以适应学
7、科竞赛的难度要求;另一方面,在学习进度上强调超前,常采用提前、超前或跨级学习等方式,在中小学就越级完成高中甚至大学课程。加速培养意味着要打破同龄学生的常规教学进度,开设量身定制的超前课程,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以适应学生超常发展需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从无到有,不断探索,积极适应创新人才成长规律,形成了具有本土特色的加速模式,为高等院校输送了一大批优秀拔尖创新学生,有力地服务了国家经济与科技发展。但是在实践中,我国中小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过于注重学生智力发展,采用高难度学科测试的选拔方式,受高考升学功利影响较大,同时,缺乏一体化的培养体系设计与政策性保障,严重制约着我国基
8、础教育阶段拔尖创新学生培养的科学性与实效性。丰富模式:中小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时代要求西方发达国家对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或者称之为资优教育,已有百余年的发展历程。1958年,美国政府颁布国防教育法,通过学校教育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成为适应国家战略发展的重要途径,受到各国政府的热烈追逐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早期研究者认为,拔尖创新学生主要表现为高智商或智力超常。20世纪70年代,美国国会通过了一份联邦教育报告,即马兰德报告。该报告首次提出,英才儿童是指在一般智力、特殊学科、创新能力、领导能力、视角或行为表现艺术、心理运动能力等个别或全部领域表现优异或具有潜力的高水平表现儿童。这一定义突破了传统定
9、义中“智力超常”的范畴,拓展到多个领域的多元智能。随后,美国著名资优教育专家兰祖利进一步强调了非智力因素,提出了“三环资优模式”,认为资优学生包括三方面因素:中等以上的能力、较好的创新能力和执着的精神。兰祖利的研究改变了人们对于“智力超常”的传统天才观理解,更加强调创造力和执着精神,而且执着精神和创造力不仅是识才的标准要素,还是育才的重要目标,更是教育过程中可以不断被培育、激发和强化的目标。在此基础上,兰祖利在实践中将识才与育才结合起来,提出了“丰富教学模式”。兰祖利强调学生个体成长发展的内部与外部环境要保持一种良性互动关系,他提出用“一般探索性活动”“团体培训性活动”“个人和小组现实问题探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小学 拔尖 创新 人才培养 模式 变革 政策 建议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9454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