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期末复习题及参考答案.docx
《山西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期末复习题及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期末复习题及参考答案.docx(5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时间:2007年7月代课教师:田晋颖一、名词解释1、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广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主义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及其后继者对它的发展即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2、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3、规律: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4、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5、方法论:
2、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6、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7、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8、真理: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9、主体: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10、经济基础: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11、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12、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或者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13、唯物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派别。唯物主义有三种历史形
3、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14、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派别.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式。15、运动:物质的存在方式,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16、时间: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它的特点是一维性或不可逆性,即时间只能沿着过去、现在、将来的方向进行。17、空间: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指事物的体积、形态、位置、距离和排列次序等。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即任何物体都有长、宽、高三个方向。18、意识:自然界和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19、实事求是:本义是指严谨好学、务求真
4、谛的一种认真的治学态度。毛泽东对之作出马克思主义解释,并用之来概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即“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规律,“求”就是去研究。20、主体: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21、客体: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客观事物。22、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23、联系:事物或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24、发展:事物从低级向高级、从量变到质变的运动变化过程。发展的最本质含义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25、肯定:事物内部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即确定这一事物是
5、它自身而不是别的事物的方面。26相对真理:即真理的相对性:从认识的广度看,真理只是对客观事物一定范围的正确反映;从认识的深度看,真理只是对事物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近似正确的反映。27、政体:是指统治阶级实现其阶级统治的具体组织形式,也就是政权构成形式。28、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他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29、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30、历史人物:是一定历史事件的主要倡导者、组织领导者或思想理论、科学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二、选择1、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C)A.唯心
6、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B.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C.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D.一部分哲学的基本问题2、列宁的物质定义揭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D)A.运动B.物质可以认识C.物质能为感官感知D.客观实在性3、“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是(A)A.前者是辩证法,后者诡辨论B.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C.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D.二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4、“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这句话说明的哲学道理是().理论高于实践活动B.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C.理论是革命工作的出发点D.理论对实践起决定作用5、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是(C),
7、观察实验方法B.逻辑推理方法C.矛盾分析法D.归纳演绎方法6、人们先设计图纸,然后根据图纸施工建成大楼,这说明(C)A.意识决定物质B.意识创造物质C.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D.意识依赖于物质7、“如果偶然性不起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是一种(D)A.历史宿命论的观点B.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的观点C.唯心主义、神秘主义的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8、发展的实质是(D)B.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转化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A.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C.运动和静止的相对统一9、黑格尔说,割下来的手就不是真正的人手了。这句话表达的哲学道理是(D)A.承认世界的统一性B.承认
8、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C.否认联系的形而上学观点D.承认普遍联系的辩证法观点10、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D.意识是人脑特有的物质B.每个人的认识都直接来源于实践D.书本上的知识不是从实践中得来的文果层出不穷。从根本上说,这是由(D)B.正确的科技政策决定的D.生产实践的需要决定的B.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D.绝对观念在头脑中的显现B.感觉、知觉、表像D.总结和概括下列各项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D )B.深人思考,形成理论D.执行计划,付诸实践B.实践一认识一实践D.概念一判断一推理A.有限与无限的统一B.理论与
9、实践的统一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D.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11、”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个命题表明(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C.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1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表明(O,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C.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13、当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科A.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决定的C,环境和资源状况决定的14、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A),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头脑中固有的15、感性认识的形式是(B)A.概念、判断、推理C.分析和综合16、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
10、两次飞跃。A.调查研究,了解情况C.精心安排,制定计划17、一个认识的完整过程是(B),感性认识一理性认识一感性认识C.认识一实践一认识18、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整个人类的认识是()C.感性与理性的统一19、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C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C.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20、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C.相互依存的关系21、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读书不能获得真知C. 一切知识都直接来源于实践22、社会存在是指(D ),生产力各要素的总和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D.正确与错误的统一B.唯物辩证法与形
11、而上学的对立D.能动的反映论与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A )B.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D.相互作用的关系“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强调(D )B.书本知识不能指导实践D.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B.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D.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23、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B),地理环境的优劣B.物质数据的生产方式C.社会风气的好坏D.人口增长的快慢24、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能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是由于(A),它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B.它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C.它具有历史继承性D.它具有相对独立性”25、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A.促进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
12、生产力发展C.社会化的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 26、经济基础是一定社会中(C )A.生产力系统各要素的总和C.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27、“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没有差别C.人的思想动机对社会发展不起作用 观规律性28、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C)B.生产数据公有制还是生产资料私有制D.封闭的自然经济还是开放的市场经济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D.占统治地位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o这句话说的是(D )B.社会发展是纯粹自发的过程D.社会发展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A.阶级斗争C.社会基本矛盾29、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CA、辩证唯物主义C、
1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30、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C、理论联系实际31、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32、“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3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D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B.个人和群众的矛盾D.革命和改革IB、历史唯物主义D、唯物主义C)B、一切从实际出发D、实事求是B、与时俱进D、科学性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D )B.物
14、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34、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D)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B.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35、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八)A.方向和道路B.形式和状态C,结构和功能D.源泉和动力36、“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是(A)A.归纳与演绎B.分析与综合C.抽象到具体D.实践到认识”37、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志在于看它们(B
15、)A.是不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B.是不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C.是不是有新形式和新特点D.是不是得到大多数人的承认38、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D).掌握这一正确的哲学理论C.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39、实践的主体是(B )B.锻炼逻辑思维能力D.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绝对精神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C.人D.人的意识”40、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D)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D.相对主义的观点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
16、能性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这种观点是(B )B.强调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作用D.认为实践可以脱离认识(C )B.具有历史的继承性D.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D.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A )B.地理条件D.人口因素”41、“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B)A.形而上学的观点C.诡辩论的观点42、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O.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43、”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强调认识对实践的作用C.认为认识可以脱离实践44、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C.对社会存在具
17、有能动的反作用45、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八)A.生产资料所有制C.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46、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生产方式C.社会意识47、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O.生产力的发展B.生产关系的变革C.社会形态的更替D.科技的进步48、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根本原因在于人民群众(B).占人口大多数B.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C.具有先进思想D.掌握历史发展规律49、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C).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50、
18、客观唯心主义的基本主张是认为(C)A.世界是客观自在的B.世界是人的意识制造的C.世界是客观精神的产物或表现D.世界是由两个本原构成的客观实在性51、矛盾的基本属性是(B).普遍性和特殊性B.斗争性和同一性C.绝对性和相对性D.变动性和稳定性52、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下,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体现了(B)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B.矛盾的普遏性和特殊性的统一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53、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A).方向和道路B.形式和状态C.结构和功能D.源泉和动力54、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19、是(C)A.量和质的相互转化B.肯定和否定的相互转化C.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D.矛盾双方的互相排斥、互相否定55、在总量没有增减的条件下,事物结构变化也会引起质变是(D)A.形而上学观点B.诡辩论观点C.唯心主义观点D.唯物辩证法观点56、构成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B).普遍性和特殊性B.同一性和斗争性C.绝对性和相对性D.对抗性和非对抗性57、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资本主义社会从自由竞争到垄断阶段的变化是(C)A.根本性的质变B.单纯性的量变C.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D.质变过程中的量的扩张58、区分事物的依据是(A).事物的本质属性B.事物各方面属性的总和C.事物量的规定性D.人的直觉5
20、9、在工作中防止“过”或“不及”的关键在于(D)A.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B.认识事物的量C.确定事物的质D.把握事物的度60、事物内部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对立统一运动,从表现形式上看(C)A.是事物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过程B.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C.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D.是不断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61、在哲学史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唯心主义派别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常常有利于唯物主义的发展,这一事实说明(C),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促使事物发展B.矛盾一方的发展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提供条件C.矛盾双方中每一方的自身矛盾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所利用D.矛盾双方的融合促使事物发展62、辩证联系的含义是(
21、B).概念之间的相互判断、推理等逻辑关系B.事物或现象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C.事物发展过程中直接的本质的关系D.事物或现象之间界限的不确定性63、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C).事物数量的增加或减少B.事物的简单重复和循环C.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D.物体的位置移动或场所的变更64、“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B).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B.前者是辩证的,后者是诡辩的C.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D.二者都是辨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65、引起质变的量变形式,其中有(D).爆发式飞跃B构成事物的成份在排列组合上的变化C.
22、事物的具体形式的变化D.新质要素的逐渐积累66、作为辩证否定的联系环节是指(A).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B.新事物和旧事物达到合为一体C.新事物在本质上区别于旧事物D.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67、事物发展阶段性的部分质变表现了(D).事物根本的全局的质变的开始B.不包含量的扩张的质的变化C.事物内部各个部分的发展的不均一性D.事物的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变化的不平衡性68、总的量变过程中阶段性部分质变是指(C).事物的全局未变,局部发生了变化B.事物的质变过程中有量的扩张C.事物的本质属性未变,非本质属性发生了变化D.量变过程向质变过程的过渡69、辩证矛盾的两个根本届性是指(C).矛盾范畴内容的客观性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西 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 哲学原理 期末 复习题 参考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9463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