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心理发展的理论.docx
《第二章心理发展的理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心理发展的理论.docx(8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第二章心理发展的理论第01讲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理论、精神分析心理学派的心理发展理论、皮夫杰的心理发展理论目录一、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理论二、精神分析心理学派的心理发展理论三、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四、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理论五、朱智贤的心理发展理论PARTOl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理论一、环境决定论的发展观华生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1913年,华生发表了著名的论文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改论文标志着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正式诞生。(一)否认遗传的作用行为的产生是由刺激决定的,刺激来源于客观,而不决定于遗传;生理结构上的差异并不导致技能上的差异;研究心理学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行为的可控性,而遗传是不可控的。(二
2、)片面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华生认为环境和教育是行为发展的唯一条件。人出生后,生理特点是不同的,但此时每个人都只有一些简单的行为;教育对人的心理发展具有决定作用;后天学习对儿童心理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二、华生的儿童教育观(一)教育标准要多样再教育儿童诗,方法应该多样,且要根据不同文化背景有所变化。(二)不体罚儿童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不应有“体罚”一词。(三)培养儿童各种习惯儿童的习惯有情绪习惯、发音习惯和身体动作习惯。(四)幼儿培养目标幼儿的培养目标是:让他们成为快乐、自由、独立、有毅力、诚恳、有创造力、勇敢和自信的人。(五)科学的性教育儿童出生后,家长要注意不让孩子的生殖器接受不良的刺激;要
3、让儿童及青少年懂得性器官及其功能;克服儿童及青少年的手淫习惯,要用语言进行开导和矫正;指导男女儿童及青少年直接正常交往;要在学校里,特别是大学里,开设性教育课程。三、华生论儿童情绪发展华生认为,出生的婴儿有三种天生的情绪反应,即怕、怒、爱。后来由于环境的作用,经过条件反射,促使怕、怒和爱的情绪不断发展。(一)关于儿童的怕、怒和爱的研究1.怕,出生婴儿就有惧怕的表现;2 .怒,最初的愤怒是一种对自己身体运动受到限制的天生的反应;3 .爱,最初的对儿童皮肤的抚摸、抓痒、轻拍,就会使儿童发出微笑,产生愉快地表情和行为,这就是天生的爱。(二)儿童情绪发展的实验华生以阿尔伯特为被试,通过条件反射法,研究
4、其惧怕情绪的发展。该实验被心理学界公认为儿童情绪发展的一个经典实验,但实验是以成长中的儿童为被试,让其形成惧怕心理,这与伦理性原则相违背。四、华生论人格发展华生认为,人格是一个人的行为系统,即动作的综合。它是后天形成的。了解人格最可靠的方法是对其进行长期的系统观察,这样才能全面的了解一个人的人格特征。人格是如何形成的呢?华生认为,它是人的各种习惯系统的产物。习惯的形成与个人所处的环境有很大关系。环境可以影响和支配人的行为。PART02精神分析心理学派的心理发展理论一、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理论(一)心理发展的动力1900年,弗洛伊德出版了被世人公认是他最有代表性的著作梦的解析,概述的出版标志着精神
5、分析心理学的诞生。1.本我本我类似于“无意识”的含义,它是最原始的、本能的而在人格中最难解近的部分,同时又是最强有力的部分。4 .自我自我是一是结构部分,弗洛伊德认为,作为无意识结构部分的本我不能直接与现实世界接触,为了促进个体和现实世界的交互作用,必须通过自我。5 .超我超我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良心,是朝我中具有惩罚、消极和批判的部分;第二部分是自我理想,由个体的理想所构成。在人格发展过程中,超我和自我是人格的控制系统。在个体发展过程中,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均衡发展,即超我监控自己的行为,以适应社会的道德规范。如果在个体发展过程中,本我或超我有一方占优势,支配另一方的发展,这时就会导致心
6、理发展异常,一旦三者关系完全失调,就会导致严重的精神疾病。(二)心理发展阶段论1 .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标准弗洛伊德认为,每个儿童都要经历几个先后有序的发展阶段。一个人的人格再起出生后的前五年就形成了,并以“性”的发展作为阶段划分的标准。2 .心理发展的阶段第一阶段:口唇期(01岁)第二阶段:肛门期(13岁)第三阶段:前生殖器期(36岁)第四阶段:潜伏期(6-11.12岁)第五阶段:生殖器期(11、12岁以后)(三)儿童焦虑情绪的发展1.焦虑产生的原因及种类弗洛伊德认为,焦虑是一种特殊的恐惧或忧虑,而由出生而产生的分离杆是一切后来出现的焦虑的基础。焦虑有三种:第一种是客观性焦虑,由环境中真实存在
7、的、客观的危险来源产生的焦虑。第二种是神经性焦虑,由担心本我的需要所产生的冲动可能战胜自我引起的焦虑。第三种是道德上的焦虑,由担心违背超我而使本我的需要得到满足而产生的焦虑。3 .儿童焦虑的特点第一,存在着个体差异。同一年龄的儿童,焦虑的内容可能明显不同。第二,存在着年龄差异。不同年龄的儿童,焦虑的内容也可能明显不同,即从客观性焦虑变成神经性焦虑和道德上的焦虑。二、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性发展理论()心理发展的动力埃里克森是新精神分析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埃里克森认为,心理发展主要是个人与社会交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在了解人的心理发展时,既要考虑到他的生物学影响,也要考虑到文化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二
8、)心理发展的阶段埃里克森认为,人的发展是一个进化的过程,而一生中可以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个特定的心理社会任务需要解决,每个人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所完成的发展任务不同。而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两种危机,一种是横的危机,即个人在每个阶段的发展任务,能否在两种对立特性之间获得平衡而顺利的向下一个阶段发展;另一种是纵的危机,即个人对整个发展是否能在自我统一性的作用下导致最终的完满解决。第一阶段:学习信任阶段(出生至1岁),主要矛盾是信任对不信任。第二阶段:自主与羞怯、怀疑阶段(1一3岁),主要矛盾是自主性对羞怯和怀疑。第三阶段:主动与内疚阶段(36岁),主要矛盾是主动性对内疚感。第四阶段:勤奋
9、与自卑阶段(612岁),主要矛盾是勤奋感对自卑感。第五阶段:同一性与角色混乱阶段(1220岁),主要矛盾是同一性对角色矛盾。第六阶段:亲密与孤独阶段(2040岁),主要矛盾是亲密感对孤独感。第七阶段:繁殖与停滞阶段(4060岁),主要矛盾是繁殖感对停滞感。第八阶段:自我整合与绝望阶段(60岁以后),主要矛盾是自我整合感对绝望感。PART03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一、心理发展的动力关于心理发展的动力,皮亚杰属于既讲内外因相互作用又讲发展的观点。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起源于主体的动作,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即心理发展的本质就是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而适应有三种方式,(一)同化同化是指把环境
10、因素纳入有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图示是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有了图式,主体才能够对客体做出反映。同化是图式的量变。(二)顺应顺应是指内部图式改变,以适应环境现实。顺应是图式的质变。(三)平衡平衡是指同化作用服从于客体的性质,是同化与顺应相互作用过程中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暂时的,而不是绝对的。二、心理发展阶段的含义及其内容皮亚杰认为,心理是按一定阶段发展的,心理发展阶段的含义是:一心理发展过程是一个内在结构连续的组织和再组织的过程,过程的进行时连续的。二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结构,它决定着每个阶段的主要心理特征。三各阶段的出现,从低向高有一定的次序,这个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二 心理 发展 理论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9511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