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委党校校长备课班上的授课稿.docx
《镇委党校校长备课班上的授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镇委党校校长备课班上的授课稿.docx(20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镇委党校校长备课班上的授课稿镇委党校校长备课班上的授课稿同志们,大家好!今天很高兴能够和参加第十七期镇委党校校长备课班的学员们一起学习和探讨“三农”问题。下面我先给大家介绍当前我市“三农”工作的发展情况,欢迎大家互动交流。一、我市“三农”工作发展基本情况目前,全市有建制镇35个,行政村1146个;从地域上看,全市7434平方公里的土地,扣除中心建成区和上述几个区(市)的建成区面积,剩下的约6300平方公里的广阔大地都属于农村地区。全市有农村人口227万人,占全市户籍人口的31%;农林牧渔从业人员74.8万人。全市耕地面积为202X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
2、快中心镇建设为龙头,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稳步推进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大力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逐步走出了一条有特色的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新路子。(一)中心镇建设加快推进。从202X年开始,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今日中心镇,明日卫星城”的发展目标,遵循“统筹兼顾、优化布局、管理高效、各具特色”的原则,规划建设16个中心镇,按照中心镇镇区面积达202X年左右时间,把中心镇建设成为环境优美、生态优良、适宜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现代化新型城区。通过不断增强中心镇产业集聚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逐步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新格局。为确保实现
3、战略目标,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我市农村中心镇村建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中心镇建设的决定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促进中心镇建设和发展。一是从规划建设和经济发展、户籍管理、农民培训、就业、社保、教育、计生以及资金投入等方面为中心镇建设提供政策保障,加大扶持力度,明确要求市、区(县级市)两级财政每年安排每个中心镇(南沙区万顷沙镇除外)1500万元统筹建设资金,各有关职能部门专项资金要向中心镇建设重点倾斜。二是严格按照可持续发展和现代化卫星城的要求,高起点编制中心镇的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用现代化的城市理念推进中心镇建设,提高建设和发展水平,彻底走出传统小城镇建设的旧模式。目前,全市16个中心
4、镇已有14个编制完成总体规划(花东镇规划方案正在招标,万顷沙镇规划编制工作处于准备阶段);太平镇、狮岭镇、江高镇、炭步镇、大岗镇被选为试点镇,率先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三是合理安排中心镇基础设施布局和建设时序。在全面加快各中心镇发展的基础上,选择几个区位优势明显、建设和管理水平较高、产业和人口集聚功能突出的中心镇,重点加以扶持,力争在较短时期内使若干个具有示范效应的中心镇率先建成广州的“卫星城二四是同步规划、同步推进中心镇给排水、供电、供气等公共设施建设,认真解决好中心镇镇区城市功能配套问题,进一步改善中心镇居住和创业环境,不断强化中心镇城市服务功能。五是明确提出各中心镇争取在202
5、X年之前,实现建有1所省一级学校、2所市一级学校和1所二级甲等医院的目标。六是坚持把产业集聚和人口集聚作为加快中心镇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努力吸引一批大的招商引资项目落户,加快形成中心镇各具特色的支柱产业,带动中心镇人口集聚及其他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发展。目前,全市16个中心镇的建设工作已经全面展开,中心镇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中心镇城市功能不断完善。截至202X年10月,各中心镇建成或在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450多个,涉及道路交通、供排水、供气、垃圾处理、通讯、文化体育设施、环境改善工程以及商业配套设施等各个方面,进一步改善了中心镇生产、生活环境,增强了中心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为中心镇进一步加快
6、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中心镇产业集聚功能进一步增强。两年多来,各中心镇累计引进投资项目900多个,合同投资额累计超过150亿元,实际投资近100亿元。202X年,全市16个中心镇共实现工农业总产值约1107亿元,同比增长23;完成两税收入40亿元,增长28。中心镇已经成为中心城区产业转移的重点区域和我市经济新的增长点。三是中心镇人口集聚作用日益凸显。202X年,各中心镇共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27500多人,成功转移就业40800多人,约占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的70o四是中心镇建设与管理水平显著提高,环境综合整治取得显著成效。通过加强对中心村和农民建房的规划指导和管理,引导农民有序建房和
7、农村建设有序发展,改变过去只见新房、不见新村的现象。(二)都市型现代农业持续发展。202X年,全市农业总产值2202X年增长26.1,镇委党校校长备课班上的授课稿第2页年均增长4.7o我市农业总产值在全省排名第三,仅次于茂名、湛江,但单位耕地面积产出水平分别是全省、茂名和湛江的1.8倍、L3倍和2.3倍,以占全省6%的耕地创造了占全省10%的农业产值。我市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结构中,仅占2.5;但比重低,不代表无足轻重。首先从实际需要来看,比重再低,但农产品是日常生活不可少的东西;其次从经济理论上分析,农业基础地位的“基础性”,不是因为比重大,而是在整个经济结构中,它是从根本上制约其他部门发展而
8、成为它们的前提;再次从广州农业的成果看,其实际产出远不止统计的数值。在现行的统计体系中,以下几方面是不作农业统计的:一是农产品进入工厂加工,统计在工业产值中;二是农产品进入市场流通,统计在服务业产值中;三是生产农产品所消耗的物资和农产品收成后的系列服务创造的价值,分别统计在二、三产业中。如果按农业直接关联的口径进行统计,我市都市农业产供销总收入去年达693亿元;从农业对我市二、三产业的支持上看,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产值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24,农产品销售额约占全市商业零售总额的202X年开始,对列入标准化改造的146万亩农田和连片面积300亩以上、共12万亩的鱼塘进行改造,按照沟、渠、田、林
9、、路、桥、涵、闸全面配套的要求,大力推进农田标准化建设,依靠科学做好土地的深度开发。从1995年到202X年,我市各级政府已累计投入13亿元,完成了76.7万亩农田和3万亩鱼塘的标准化改造任务,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进一步巩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进一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据统计,标准化整治后的耕地利用率普遍提高3,农民出租耕地收入普遍提高30-50,高的甚至达一倍;标准化改造后的鱼塘的产量、产值、利润增幅均在50以上,如202X年我市投入3530万元用于2.16万亩鱼塘的标准化整治后,多数鱼塘的亩产与产值增幅达100%,亩利润在5000元以上,有的甚至达到1万元以上,塘租普遍提高了100
10、%,有效提高了渔业生产能力,增加了农民的地租收入。并且由于交通改善,增强了招商引资的能力,有力地推动了水产业的规模化、企业化经营。如花都区炭步镇鱼塘标准化整治项目开工后,就引进了2家企业落户经营Q2 .都市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我市农业区域按近、中、远郊三个圈层布局,即第一圈层主要包括天河、黄埔、芳村、海珠区和白云区近郊,侧重以花卉、林果、草坪等绿色园艺产业为主,严格限制发展畜牧、水产业;第二圈层包括番禺、花都区和增城、从化市靠近广州市区的部分地区和白云区的边远镇村,主要是因地制宜地发展优质谷和蔬菜业、林果业、花卉园艺业、畜牧业、海洋和淡水养殖业、种子种苗业和观光休闲农业等七大主导产业,以及农产
11、品加工和流通业;第三圈层包括番禺、花都区和增城、从化市离广州市区较远的地区,致力于建成广州名特优稀土特产、反季节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生态林业、休闲度假农业的重要基地。目前,基本完成了第一圈层畜牧产业转移和二、三圈层优势产业基地布局,农业区域布局得到进一步完善,形成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带。已规划、建设了10个蔬菜基地、5个水产基地、8个水果基地、5个花卉标准化示范区和5000亩鲜切花生产基地,逐步实现菜、畜、渔、果、花五大支柱产业的基地化,规模经营面积达64.6万亩,成为我市农业现代化的示范区。其中,水产业形成了东部万亩优质淡水鱼,南部10万亩咸、淡水鱼,西北部10万亩加工原料鱼,西部观赏鱼
12、和北部山区特种水产的区域优势产业带;花卉业已基本形成北部(从化市)以鲜切花、高山花卉为主,中部(花都区、白云区)以优质盆花、盆景为主,西部(原芳村区)以流通集散市场为主,东部(增城市、萝岗区)以球根、宿根鲜切花为主,南部(番禺区、南沙区)以观叶植物、绿化苗木为主的区域优势产业带;水果业逐步形成了南部香蕉、早熟荔枝,中部优质荔枝和石磷龙眼,近郊优质小水果、罗岗甜橙,北部落叶水果、加工型水果等有一定竞争能力的区域性水果优势产业带。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优势产业发展迅猛,蔬菜、水果、花卉占种植业的比例由202X年的76%提高到202X年的85.5%,畜牧、渔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37.68,蔬菜、花卉、水
13、果、水产、畜牧五大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82.3;观光休闲农业等新兴都市农业产业蓬勃发展,种子种苗等服务型产业渐成气候,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达16.3亿元,列全省第一,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3 .农业产业化经营进一步推进。一是扶持龙头企业发展。我市坚持“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对有实力、有带动能力,在农产品流通、加工和科技等方面有成效的龙头企业,不分所有制和经营形式,经考评合格都列为龙头企业,并在资金、用地、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一视同仁地给予支持。经过几年的培育和扶持,目前全市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50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省级龙头企业8家。实现销售产值52亿元,带动农户21.9万户(约
14、占全市农户总数的1/3),带动农民增收1.45亿元,农业出口总值的大部分来自农业龙头企业。二是抓好都市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市级以上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增加到202X年202X年开始累计投入202X年复种面积达15000亩,全镇有1500多户农户从事冬瓜种植,鲜冬瓜远销上海、山东、新疆等地,还出口到俄罗斯。4 .农产品流通加工进一步发展。依托便捷的道路交通运输体系,我市着力打造一批规模大、辐射面广、示范性强的中高级批发市场,以广州花博园、嘉禾生猪、江南蔬菜、黄沙水产四大批发市场为核心,形成了中心批发市场、产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超市协调发展的农产品流通体系。目前,全市交易面积5000平方米以上
15、的批发市场有70多个,年交易额超过202X年流通到广州和珠三角洲以及全国各地的农产品品种达100多个。如江南蔬果批发市场成为广东果菜流通的重要枢纽和港澳水果进出口重要基地,去年蔬果总成交额100.13亿元,连续两年位居全国蔬菜批发市场十强前列。农产品国际市场开拓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产品销往138个国家和地区,据不完全统计,202X年农产品出口总值达4.8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与此同时,我市大力扶持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农产品保鲜加工业的发展,发展名优加工产品。在全市50家农业龙头企业中,有30家从事或涉及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务,从玉、东升、农艺等一批龙头企业都建立了真空预冷、低温储藏设备,对产品进行
16、分拣、包装、冷藏,打响了“东升“从玉”等品牌;市果树所建设年加工能力5000吨果汁生产线,拉动了加工型水果的发展;从化佳荔、顺昌源、华隆等一大批荔枝加工企业的发展壮大,有效解决荔枝销路问题;龙丰园、顺昌源等青梅加工企业,基本解决了从化北部山区5万多亩青梅的销路问题九五”期末我市水产品年加工能力不足万吨,“十五”期间取得大发展,罗非鱼加工出口实现零的突破,现有广州鹭业、陆仕和恒发水产3家水产品加工厂,共有13条加工生产线,其生产的罗非鱼和叉尾鱼片全部出口欧美市场,全市水产品的年加工能力近10万吨。在龙头企业带动下,农产品加工出口不断发展,全市农产品加工产值达900多亿元。5 .科技兴农成效进一步
17、发挥。提高农业效益,必须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十五”以来,我市农业围绕都市特色农业生产,着力推进市属农业科研机构改制,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建立健全以农业龙头企业为主体,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为依托的新型农业技术开发与推广体系,实施农业科技推广项目招投标制度,普及农业科技,推进农业信息网络向基层延伸,共取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0多项,引进和培育了600多个农业新品种,推广先进适用新技术100多项。种鸡人工受精、钢架大棚基质育苗技术,荔枝回缩、换种技术,无病苗圃育苗和规范化栽培等技术得到推广应用;恢复发展了特色传统品牌萝岗甜橙;荔枝冷藏保鲜技术能使荔枝保鲜期达40天,能够大量远销欧美和日本;大花
18、蕙兰新品种选育取得阶段性成果,使该品种国产化成为可能。目前,全市主要农产品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90%,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70%,农业科技贡献率达52%,均位居全省前列。农业机械化和设施化水平也有较大的提高,劳均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3.2千瓦。6 .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大事,是新时期农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应对入世挑战、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从202X年起,我市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制定(修订)了农业地方标准160多项;建立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6个,其中国家级3个、省级4个;获得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定的产地369个,无公
19、害农产品185个;获得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的农产品分别达到106个和103个,创建省名牌产品(农业类)18个和市名优农产品91个,大大提升了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目前初步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农业龙头企业和重点产业基地基本实现了标准化技术的普及,产地农产品抽检合格率达90%以上。同时,市级、区县级监测中心、批发市场、农业企业四级农业标准与质量检验检测网络逐步完善,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加快推进,高致病性禽流感等动植物疫病防控工作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较大提高。(三)农民增收减负成效显著。1.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十五”期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分别为5.9、6.4
20、、5.1、81和6.9,年均增长6.3,202X年达到7080元,在全国大城市中保持前列;如果把5年来近郊约40万“农转居”人员的收入计算在内,我市农民收入增速和绝对值更高。从农民收入结构来看,随着平均每年5万名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农民工资性收入年均增长10,去年达到4217元,占农民收入的60;随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农民从事农业经营收入逐步扭转了下降的趋势,去年达到1187元,同比增长10。7 .农民减负成效明显。一是加大整治力度,全面清理涉农收费项目。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对涉及农民负担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重新审核工作,取消不合理的、过时的和无依据的收费项目,降低过高的收费标准;抓好涉农
21、税收、价格和收费公示制、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收费一费制、农村订阅报刊费用限额制、涉及农民负担案(事)件责任追究制等“四项制度”建设,深入开展涉农收费专项治理。重点抓好农民建房收费政策的落实工作;对农业生产性费用中不合理收费和搭车收费进行专项整治,农业供水严格执行“受益缴费,计量收费”的原则;农村用电坚决纠正乱加价和搭车收费行为,落实城乡用电同网同价政策;减少农机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降低收费标准,规范收费行为。全面取消了镇统筹、村提留、农村教育集资等专门面向农民征收的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基金、集资,建立和完善了农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制度,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收费实行了“一费制”,农村订阅报刊严
22、禁行政命令摊派。目前,全市有农村的八个区和两个县级市的所有镇、村、学校、医院,有关政府部门和单位向农民收取的各项行政事业收费、政府定价的公用事业价格和经营性收费,都按规定制作了公示牌或价目表,公开明示。全市建立涉农收费公示牌1254个,设立投诉举报电话1202X年5月份起率先开展农村税费改革,通过取消农业特产税、屠宰税,特别是从202X年1月1日起,全市提前免征农业税,年减少农民税费负担近亿元,全市202X年共安排1.3亿元资金用于负担原来从农民收费中支付的基层组织运转和教育等镇村开支,确保了农村基层组织的正常运转和义务教育经费的正常需要。8 .农民转移就业力度加大。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和
23、非农产业转移,是推进农村“三化”,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近年,我市大力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按照劳动就业城乡统筹、劳动力市场城乡统一、劳动者就业城乡平等的“两统一平等,的要求,制定了关于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若干意见,建立健全“三个机制”:一是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机制。从市、区(县级市)到镇村层层建立劳动就业服务机构,将城市就业培训服务工作延伸到广大农村地区,建立18岁至45岁农村劳动力资源状况信息库,完善劳动力市场硬件建设,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就业服务网络,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二是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机制。实施“青年农民科学技术知识技能
24、培训工程”,每年培训1万人;市财政每年投入202X年人均收入1500元以下的贫困户,按每个学生每年202X年农民科技培训证书的农民,分别给予202X年以上劳动合同的,分别奖励50元和100元;对招用一名本市农民就业并签订一年以上合同的单位,政府代缴一年的工伤保险金;对参加职业技能鉴定的农民,一律按合法收费标准的60给予优惠;本市农民与城镇下岗失业人员一样,实行全免费职业介绍和职业指导。“十五”期间我市共培训农民近12万人,80以上的受训农民实现转移就业。(四)农村各项事业全面发展。1 .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杰环境不断改善。基础设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载体,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近年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党校 校长 备课 授课
![提示](https://www.desk33.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9520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