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绿色矿山建设长效机制实施方案.docx
《构建绿色矿山建设长效机制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构建绿色矿山建设长效机制实施方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构建绿色矿山建设长效机制实施方案一、基本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 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 增强地质灾害综合防治能力,提升不动产登记、测绘地理信息等公共 服务水平,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坚持新发展理念,贯彻稳进高新工作方针,把创新、协调、绿色、 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贯穿自然资源事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统 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和资 源利用上线,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 安全的发展。坚持深化改革创新,坚定不移推进自然资源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 改革,破除
2、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深化制度创新、科技创 新、协同创新,加强自然资源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持续增强事业发 展动力和活力。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 体性推进,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更好发挥自然资源保护和保障 作用,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 险挑战,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相统一。坚持目标引领,聚焦三个高地定位和四新使命,正确处理保护与 发展、人与自然关系,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大力实施三高四新 战略提供高质量的资源要素保障。二、增强地质灾害综合防治能力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落实两个坚持、三个转变,充分依靠 科技进步和管理
3、创新,加快推进地质灾害防治两库两预警两提升(农 村房屋地质灾害隐患库和城镇开发边界内重点地质灾害隐患库、综合 性监测预警和普适型监测预警、提升基层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能力 和群众地质灾害自我防范能力)工程,强化地质灾害防治,保障人民 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第一节建立地质灾害隐患库1、开展地质灾害高精度调查评价综合考虑孕灾地质条件和经济社会因素,合理划定地质灾害重点 防治区。结合第一次自然灾害风险普查,在全省高、中易发区所在的 89个县市区,部署开展1 : IOOOO地质灾害调查和风险评价,基本查明 地质灾害隐患发育特征和成灾规律。在高精度调查基础上,根据自然 属性、社会属性和行政管理边界,合理划定
4、地质灾害风险区,编制风 险区划图和防治区划图,纳入国土空间一张图,指导城乡建设、优化 用地布局。2、建立完善地质灾害隐患库以1 : 10万地质灾害调查、1 : 5万地质灾害详查、农村临坡切坡建房调查成果为基础,初步建立覆盖全省的农村房屋地质灾害隐患库 及城镇开发边界内重点地质灾害隐患库。及时将1 : 10000地质灾害调 查和风险评价、日常地质灾害隐患巡查排查、突发性地质灾害调查等 成果纳入地质灾害隐患库。通过大数据管理平台,推动地质灾害隐患 识别到户、防治措施宣传到户、发灾风险预警到户。落实汛期三查制 度,分类分级管控地质灾害风险隐患。第二节提升群专结合监测预警能力1、分类建设综合性和普适型
5、监测预警系统建设要素齐全、精度较高的综合性监测预警系统,对特大型和大 型地质灾害隐患点部署开展综合性监测预警。建设成本较低、实用性 较强的普适型监测预警系统,对威胁较多、近期变形较明显的中小型 地质灾害隐患点,结合实际部署开展普适型监测预警。探索推进地质 灾害隐患自动化监测、智能化预警、信息化管理和精准化服务。2、精细化预警预报地质灾害气象风险构建国家一省一市多级联动的多尺度区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模型, 进一步健全部门会商和预警联动机制,创新预警预报方式方法,开展 分级分类预警预报,提高时效性和精准度。压实县乡村防治主体责任, 完善群测群防管理办法,优化人防+技防防治网络,畅通地质灾害防 治最后
6、一公里。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短信、微信等手段,加强地质 灾害防治宣传教育,提升群众地质灾害自我防范能力。3、提升地质灾害防治科技水平建设地质灾害防治综合信息平台,集成指挥调度、气象预警发布、 信息推送、宣传教育的多种功能,实现省市县三级互联互通、共享共 用,提高地质灾害防治信息化水平。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研究,融 合北斗卫星、低空无人机、激光雷达测量(LiDAR)、合成孔径雷达干 涉(InSAR)等技术手段,提升地质灾害早期识别、风险区划与管控、 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地质灾害隐患识别分析中心,加强分析识别技术 攻关,构建基于智能化、标准化的无线传感监测网络,逐步形成全省 地质灾害隐患早期识别技术
7、体系。第三节加大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力度1、推进地质灾害隐患治理对由自然因素引发的稳定性差、威胁人数多、潜在经济损失大、 难以实施避险移民搬迁的地质灾害隐患点,采取削坡减载、坡面支挡、 截排水等技术手段实施工程治理,及时消除隐患。对由人类工程活动 引发的地质灾害,按照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依法确定责任主体, 限期完成治理任务,消除风险隐患。2、做好排危除险和避险移民搬迁对规模小、危险性大、治理措施相对简单的地质灾害隐患点,采 取投入少、工期短、见效快的排危除险措施,及时消除或减缓地质灾 害威胁。对查明的危险程度高、治理难度大、治理效益差的地质灾害 隐患点,结合生态移民、新农村建设实施避险移民搬迁。
8、3、实施地质灾害技防建设工程推进省市县三级地质灾害防治技术装备保障能力建设,配置空天 地一体化数据采集、传输、通讯、指挥等防治现代化专业装备,提升 地质灾害防治信息获取、通信保障、数据分析和技术支撑能力。为群 测群防员配备升级基础性装备。第四节健全地质灾害防治体制机制1、健全完善地质灾害防治指挥体系加快指挥体系信息化建设,构建省市县纵向三级和横向自然资源、 应急、气象、水利等部门互联互通的指挥联动机制,充分发挥地质灾 害防治指挥体系的领导指挥和统筹协调作用。2、健全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支撑体系按一市一队、一县市区一对口技术队伍的模式,健全省市县三级 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支撑体系,打造一支业务精干、能快
9、速提供全方位 技术服务的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支撑队伍。3、健全完善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标准和制度体系编制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工程治理、风险管控等技术 要求和标准规范,形成符合我省实际的地质灾害防治标准体系。健全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农民建房地质灾害风险简易评估等相关制度, 形成完善的地质灾害防治制度体系。三、建立优势互补的空间格局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加快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整体谋划国 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和修复,落实建设现代化新湖南空间要求, 推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布局。第一节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1、优化国土空间总体布局筑牢一江一湖三山四水生态安全格局;以打造优质农产品供应基
10、地为重点,构建以长株潭都市农业区、环洞庭湖平湖农业区、湘中南 丘岗节水农业区和湘西山地农业区为主体的四区一基地现代农业格局; 打造以长株潭现代化都市圈为核心,以岳阳、衡阳副中心城市为主体, 以京广、沪昆、渝长厦三大经济带为依托,以重要区域性中心城市为 节点的一圈一群三轴多点城镇发展格局;依托综合交通廊道,打造三 纵五横四网一中心全域开放空间;基于湖湘特色,塑造红色、绿色、 古色魅力人文空间。在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 三条控制线基础上,增划历史文化保护、资源利用两条控制线,更好 保护湖南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强化资源与要素保障。2、推动主体功能区战略在市县精准落地优化调整主体功能定
11、位,合理划分城镇化发展区、农产品主产区、 重点生态功能区,在县域主体功能单元基础上,制定重点区域名录, 形成3+X (城镇化发展区、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重要文 化与景观功能区、特别振兴区、自然保护地、重点开发乡镇等重点区 域)新主体功能分区体系。健全分类分区引导机制和实施监管长效机 制,推动完善财政、产业、生态环境等配套政策和差异化绩效考核制 度。3、深化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联动充分利用长江经济带区域发展优势,紧密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积 极对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北部湾经济区,加快湘赣边区域合作示 范区建设,构建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为导向,依托长江水系,主动对
12、接融入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建设中 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引导长江和湘江沿岸资源整合,推进岳阳 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引导 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郴州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 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中展现新作为。第二节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1、优化城镇化空间格局合理确定城市规模、人口密度、空间结构,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 群带动作用,形成都市圈、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 化空间格局。深入推进长株潭区域一体化建设,将长株潭都市圈打造 成为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核心增长极。大力支持岳阳、衡阳两个省域 副中心建设。推进区域中心城市及区域性城镇群建设,到
13、2035年,培 育超大城市1个、II型大城市(人口在100万一300万)11个,中等 城市(人口在50万一100万)、I型小城市(人口在20万一50万) 55个。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加强中心镇建设。实施 城市更新行动,优化城镇空间结构,统筹城市地上地下空间开发利用, 加强15分钟高品质生活圈规划,强化城市风貌管控。进一步优化建制 镇规划,加强乡镇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建设宜居、宜业、宜养、宜游 的田园式、城乡复合体式卫星城镇。2、创新新型城镇化配套政策健全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同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 制,积极实行新增建设用地计划省级统筹,推动建设用地资源向中心 城市和重点城市
14、群倾斜,使优势地区有更大发展空间。引导特色产业 在资源环境承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中小城市和县城布局,加大产业园区城镇化功能改造,推进产城融合。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盘活城镇存 量土地和低效用地。第三节以村庄规划助推乡村振兴1、分类推进村庄规划编制统一村庄名录、统一技术底图、统一技术支撑、统一编制要求、统一平台标准,稳步有序推进多规合一实用型村庄规划编制,对有条 件、有需求的村庄实现村庄规划全覆盖,鼓励镇(乡)村一体编制规 划。按照城郊融合、农业发展、生态保护、特色保护、集聚提升五大 类,优化调整村庄功能分类,重视保留乡村风貌和田园风光,保护红 色文化,科学布局村民居住点、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人居
15、环境 整治、特色资源开发。实施村庄规划编制基础支撑工程。积极推进实 施乡村规划师制度,探索建立村庄规划实施联络员和监督员制度。完 善乡村规划许可、分区准入、清单管理等用途管制制度。2、强化乡村振兴政策保障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巩固拓展脱贫 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对脱贫地区继续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 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和省内流转政策。规范公共利益征地和成 片开发征地,积极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完善盘活 农村存量建设用地政策,实行负面清单管理,优先保障乡村产业发展、 乡村建设用地,探索城乡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新机制。按照国家要求, 制定保障和规范农村一二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构建 绿色 矿山 建设 长效机制 实施方案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954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