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法学》课程教学大纲全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劳动法学》课程教学大纲全套.docx(72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劳动法学课程教学大纲全套一、课程名称:劳动法学LaborLaw二、课程编号:04084031三、学时与学分:34学时2学分四、考核方式:考试五、适用专业:法学本科专业六、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劳动法的基本理论知识;2、使学生掌握劳动法的实体性和程序性规范;3、增强学生劳动法的实际运用能力,提高法律职业技能。七、相关说明:劳动法学是高等院校法学专业高年级的专业选修课程,着重于阐述劳动法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使学生理解劳动法的基本理念,了解、掌握和运用劳动法律规范。本大纲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力图合理安排劳动法学的结构体系,较准确、全面地概括劳动法学的基本内容,以实现以下几个特点:
2、(1)反映劳动法最基本、最必需和最重要的知识;(2)结构科学,内容新颖,尽可能反映劳动法学科领域的理论创XX立法动态;(3)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运用技巧相结合。八、基本教学内容:第一章外国劳动立法的产生和发展提要本章主要介绍劳动立法产生的前提、过程和原因,以及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劳动立法的发展。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劳动法的产生的基本知识,并初步了解劳动立法的概貌。第一节劳动法的产生一、劳动法产生的前提:劳动关系的存在是劳动法产生的前提。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不具备劳动法产生的前提;在资本主义社会才开始大量出现劳动关系,具备劳动法产生的前提。二、劳动法产生的过程1.劳工法规调整阶段(原
3、始积累时期);2、民法与工厂立法综合调整阶段(自由竞争时期开始)。三、劳动法产生的原因1.劳动法的产生是发展生产力的要求;2、劳动法的产生是工人阶级长期斗争的结果。第二节资本主义国家劳动立法的发展一.自由竞争阶段的劳动立法1、工厂法不断发展;2、工会法逐步演变;3、劳动争议处理法出现;4、社会保险立法开X。二.垄断阶段的劳动立法1.劳动法遍及绝大多数国家;2、劳动法体系逐步趋向完善。三、国家垄断阶段的劳动立法1.劳动法体系进一步完整;2、劳动权的宪法化;3、劳动标准、社会保障、就业保障等立法发展突出。第三节社会主义国家劳动立法的发展一.前苏联的劳动法1.十月革命胜利后8小时工作日法令2、191
4、8年劳动法典3、1922年苏俄劳动法典二、东欧各国的劳动法二战以后,东欧建立社会主义国家政权。从40年代后期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劳动立法,经过较短的发展,很快趋向完备。复习思考题1.现代劳动法立法产生的前提是什么?2、简述资本主义国家劳动法的产生和发展。3、简述社会主义国家劳动法的产生和发展。第二章中国劳动立法的产生和发展提要本章主要介绍中国劳动立法产生和发展的过程。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对中国劳动立法的发展概貌有所了解,并掌握最新的立法动态。第一节中国劳动立法的产生和发展一.建国以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1、1949年一1966年:劳动立法的建立时期2、1966年一1978年:劳动立法处于停滞的时
5、期二.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1、改革初期(1978年一1985年):恢复行之有效的劳动法律制度;开展劳动制度改革的试点工作。2、全面改革时期(1985年一1992年)3、改革成熟时期(1992年至今):劳动立法出现最重要成果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颁布多部单行劳动法律、法规;劳动部颁布大量行政规章。第二节香港、澳门和XX地区的劳动立法一、香港地区的劳动立法1.加强对雇员的保护;2、注重劳资关系协调体制的完善;3、重视劳工规例的配套。二、澳门地区的劳动立法澳门劳动立法起步较晚,1984年才颁布首部劳工法,此后以劳工法为基础制定了一系列法规,形成劳动法体系。三、XX地区的劳工立法1949年中华
6、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民党政府在原有法律的基础上颁布了大量新法律,形成一套有别于中国内地的劳动法律制度。主要内容包括:劳动基准法、工会法、劳动安全卫生法、劳动契约法、劳资争议处理法、团体协约法等,许多制度正面临修正或正在重新制定中。复习思考题1.简述中国劳动立法的产生及发展过程。2、试比较香港、澳门和XX地区和大陆地区的劳动立法。第三章国际劳动立法的产生和发展提要本章主要介绍国际劳动立法产生和发展程。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国际劳工组织成立和发展的过程,国际劳工组织的宗旨、职能和组成,国际劳工立法的形式和内容;理解轨迹劳工立法与中国劳动立法的关系。第一节国际劳工组织一.国际劳工组织的成立与发展
7、1919年4月,15国代表共同拟订国际劳工组织章程和包括9项原则的宣言,提交巴黎和会讨论通过,后编入凡尔赛和约第13篇,即国际劳动宪章。同年6月,国际劳工组织正式宣告成立。1、1919-1939年:作为国际联盟的一个带有自治性附设机构存在并工作;2、1940-1945年:作为独立的国际组织开展工作;3、1946年至今:作为联合国的专门机构之一存在并开展工作。二、国际劳工组织的宗旨和职能1.宗旨:国际劳工组织章程序言、费城宣言2、职能:(1)从事国际劳动立法;(2)监督国际劳工标准实施;(3)提供技术援助;(4)进行劳工问题的研究和教育。三、国际劳工组织机构1.国际劳工大会2、理事会3、国际劳工
8、局第二节国际劳工立法一.国际劳工立法的形式和特点1.形式:制定国际劳工公约和国际劳工建议书2、特点:(1)立法机构的组成具有三方性;(2)立法规范的范围具有国内性;(3)会员国接受立法的约束具有自愿性。二.国际劳工立法的依据1、国际劳动宪章2、费城宣言三、国际劳工公约的类型1、基本国际劳工公约2、优先国际劳工公约3、一般国际劳工公约四.国际劳工标准的主要内容1、产业关系2、就业3、工资4、劳动保护5、社会保障6、特殊保护五.国际劳工立法与中国中国是国际劳工组织的成员国和常任理事国。中国目前共承认和批准了23项国际劳工公约。一些尚未批准的公约和建议书不同程度地为我国近年来的劳动立法借鉴和参考。复
9、习思考题1、国际劳工组织的宗旨、目标和职能2、国际劳工立法不同于一般国际法的特点。3、国际劳工标准的内容结构。4、国际劳工标准与中国劳动立法的关系。第四章劳动法概述提要本章主要介绍劳动法的基本理论问题。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劳动关系的一般理论,劳动法与相关法律部门的关系,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形式、体系和作用。第一节劳动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一.劳动法的概念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二.调整对象1.劳动关系(1)概念:为完成劳动过程,实现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结合,而在生产资料、劳动力所有者之间所发生的社会关系。(2)特征:主体的固定性;内容以劳动力的
10、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为核心;兼具人身关系属性和财产关系属性;兼具平等性质与隶属性质。(3俄国现阶段的劳动关系特点多种所有制性质的劳动关系并存;劳动合同关系与非合同劳动关系并存;劳动力市场配置机制与行政配置机制并存。(4)劳动法调整劳动关系的范围:纳入调整范围的劳动关系;排除在调整范围之外的劳动关系。2、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第二节劳动法的地位和基本特征一、劳动法的地位1.关于劳动法的地位的争鸣2、劳动法与相邻法律部门的关系:劳动法作为宪法统率下的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同相邻的民法、经济法和行政法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二、劳动法的基本特征1、公法与私法兼容。2、劳动者保护法与劳动管理法的统一
11、。3、劳动关系协调法与劳动标准法的结合。4、实体法和程序法的配套。第三节劳动法的基本原则一.劳动法基本原则的概念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指集中体现劳动法的本质和特征,主导整个劳动法体系,为劳动法调整整个劳动领域的社会关系所应遵循的基本准则。二、确立劳动法基本原则的依据1.法律依据2、政策依据3、现实依据三.劳动法基本原则的功能1、在劳动法体系中的凝聚和统率功能2、在劳动立法中的依据和准则功能3、在劳动执法中的指导和弥补功能四、劳动法基本原则的内容1.劳动既是公民的权力又是公民的义务。2、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原则:劳动法应使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受到全面、平等、优先和最基本保护。3、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原则。
12、第四节劳动法的形式和体系一、劳动法的形式1、规范性文件: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和经济特区法规、地方规章和国际法律文件。2、准规范性文件:包括劳动政策、劳动标准、抽象劳动行政行为、工会规章、规范性劳动法规解释和集体合同。二、劳动法的体系劳动法的体系,是指一国的全部劳动法律规范按照一定标准分类组合形成的具有一定纵向结构和横向结构的有机整体。劳动法的结构可设计为:劳动就业法、劳动合同法、集体合同法、用人单位内部劳动规则法、工时法、劳动保护法、工资法、职工民主管理法、职业培训法、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法、劳动争议处理法和劳动监督法。复习思考题1.劳动关系的一般特征。2、我国劳动法调
13、整劳动关系的范围。3、劳动法的基本特征。4、劳动法与民法、经济法、行政法的联系和区别。5、劳动法的基本原则的内容。6、劳动法体系结构的模式选择。第五章劳动法主体提要本章主要阐述劳动法上的劳动主体、用人主体、劳动团体、劳动服务主体、劳动行政主体等基本知识。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劳动法主体的体系和各种劳动法主体在该体系中的地位,理解劳动者、用人单位的法律界定、主体资格和权利义务,以及工会和劳动行政部门的基本职能。第一节劳动者及其团体一、劳动者1、概念:劳动者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的劳动者即职工,指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且参加到劳动关系中的公民。广义的劳动者,是指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
14、行为能力的公民。2、劳动者的资格(1)劳动权利能力。指公民依法能够享有劳动权利和承担劳动义务的资格。公民的劳动权利能力在总体上具有平等性;但我国公民的劳动权利能力处于相对平等阶段。制约公民劳动权利能力的因素主要有:公民的户籍所在地、职数的限制和制裁的限制。(2)劳动行为能力。指公民依法能够以自己的行为行使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的资格。制约因素主要有:年龄、健康状况、智力状况、人身的自由状态。(3)劳动者资格与民事主体资格的区别:产生的时间和根据不同;终止的时间和原因不同;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的相互关系不同;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的制约因素不同。3、劳动者的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1)劳动者在劳动法律关系
15、中的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2)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二.工会1、工会的性质:(1)阶级性;(2)群众性;(3)自愿性2、工会的职能:(1)维护职能:(2)参与职能;(3)组织职能;(4)教育职能。3、我国工会的法律地位:(1)工会具有唯一性和独立性;(2)工会具有法人资格。4、工会的权利和义务第二节用人单位及其团体一、用人单位1.概念和范围:用人单位,又称用工单位,是指具有用工权利能力和用工行为能力,使用一名以上职工并且向职工支付工资的单位。我国的用人单位主要包括: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国家机关、事业组织和社会团体。2、用人单位的资格(1)用人权利能力:指用人单位依法能够享有用人
16、权利和承担用人义务的资格。制约用人权利能力的主要因素有:职工编制和招工指标、职工录用条件、工资总额和最低工资标准、法定工作时间和劳动安全卫生标准和社会责任。(2)用人行为能力:指用人单位依法能够以自己的行为行使用人权利和履行用人义务的资格。制约用人行为能力的因素有:财产因素、技术因素、组织因素。(3)用人单位资格与民事主体资格的关系:联系:两者内容上有一定交叉,如都以一定的财产条件为必要内容;前者往往依存于后者。区别:主体资格设定的目的不同;主体资格内容侧重点不同;受国家控制程度不同;取得主体资格的时间不同。3、用人单位的权利与义务(1)权利:录用职工方面的权利;劳动组织方面的权利;劳动报酬分
17、配方面的权利;劳动纪律方面的权利;决定劳动法律关系存续方面的权利。(2)义务:包括对职工的义务、对国家的义务和对工会的义务。二.用人单位团体1.概念:又称雇主协会,是指由用人单位依法组成的,旨在代表、维护和增进各用人单位在劳动关系中的共同利益而与工会抗衡和交涉的团体。2、外国的雇主协会3、我国的用人单位团体:我国目前不存在作为劳动法主体的用人单位团体。应尽快建立用人单位团体。第三节劳动行政部门和劳动服务主体一、劳动行政部门1、我国劳动行政部门的法律地位2、我国劳动行政部门的组织体系3、我国劳动行政部门的职责二、劳动服务主体1.劳动就业服务机构2、职业培训服务机构3、劳动保护服务机构4、社会保险
18、服务机构5、其他劳动服务机构复习思考题1.在我国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有哪些制约因素?2、公民的劳动者资格与民事主体资格有哪些区别?3、试论劳动权利能力的平等性。4、用人权利能力和用人行为能力的制约因素有哪些?5、用人单位资格与民事主体资格有哪些区别?6、工会的基本职能和法律地位。第六章劳动合同提要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劳动合同与相关合同的区别和联系,了解劳动合同的形式、内容和效力,掌握劳动合同解除的法律规定及其适用。第一节概述一、劳动合同的概念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二、劳动合同的特点1.诺成性合同;2、双务合同;3、有偿合同;4、继续性合
19、同;5、要式合同;6、从属性合同。三、劳动合同与相近法律形式的比较1.劳动合同与劳务合同2、劳动合同与企业承包合同四.劳动合同的分类1、定期劳动合同:指明确规定了合同有效期限的劳动合同。2、不定期劳动合同:指未明确规定合同有效期限的劳动合同。3、以完成一定工作(工程)为期限的劳动合同第二节劳动合同的形式和内容一.劳动合同的形式劳动合同的形式,是劳动合同内容赖以确定和存在的方式。我国劳动法规定,劳动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订立。二、劳动合同的内容1.关于合同内容构成的一般规定:法定必备条款和约定必备条款。2、关于若干合同条款的特殊规定:试用期条款、保密条款和禁止同业竞争条款、第二职业条款、保证金条款
20、、违约金条款和赔偿金条款、限制工资权条款、歧视条款。第三节劳动合同的订立和续订一、劳动合同订立的概念和原则1.概念:劳动合同的订立,是指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经过相互选择XX等协商,就劳动合同条款达成协议,从而确立劳动关系和明确权利义务的法律行为。2、原则:合法原则、平等自愿原则和协商一致原则。二、订立劳动合同的阶段1.确定劳动合同当事人阶段2、确定劳动合同内容阶段三、劳动合同的法律效力1.劳动合同的有效劳动合同的有效要件主要包括:合同的主体必须合格;合同的内容必须合法;当事人意思表示必须真实;合同的形式必须合法。(1)无效的情形:全部无效:所有的内容均不发生法律效力;部分无效:合同中的某个或某些条
21、款无效,合同的其他部分仍然有效。(2)无效的原因:主体不合格;意思表示不真实;内容不合法;订立程序或形式不合法。四、劳动合同的续订1.概念:劳动合同的续订,是指合同当事人双方依法达成协议,使原订的即将到期的劳动合同XX有效期限的法律行为。2、条件3、程序:当事人签订续订的书面协议;办理相关的鉴证、备案手续或其他程序。第四节劳动合同的履行和变更一、劳动合同的履行1、一般原则:亲自履行原则、全面履行原则、协作履行原则2、特殊规则:(1)履行不明确条款的规则;(2)向第三人履行的规则;(3)履行约定以外的劳动给付的规则。二、劳动合同的变更1、变更的对象2、变更的原因3、变更的程序4、变更的法律后果第
22、五节劳动合同的终止和解除一.劳动合同终止的概念和事由1.概念:劳动合同的终止,是指劳动合同的法律效力依法被消灭,即劳动合同所确立的劳动关系由于一定法律事实的出现而终结。2、终止的原因:合同期限届满;约定的终止条件出现;劳动者死亡;用人单位消灭;劳动者退休;劳动合同解除。二.劳动合同解除的概念和种类1、概念:劳动合同的解除,是指劳动合同的当事人依法提前终止劳动合同的法律效力。它是劳动合同的提前终止;它是劳动合同因当事人依法作出提前终止合同的意思表示而终止。2、种类:(1)以解除方式为标准:协议解除、单方解除(2)以解除原因中有无过错为标准:有过错解除、无过错解除(3)以解除条件的依据为标准:法定
23、解除、约定解除三、劳动合同解除的条件1.即时辞退的许可性条件:劳动者在试用期内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严重违反劳动纪律和用人单位规章制度;严重失职、营私舞弊,对用人单位利益造成重大损害;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被劳动教养的。2、预告辞退的许可性条件劳动者患病或非因公负伤,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劳动者经过培训或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状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原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当事人协商不能就变更劳动合同达成协议的。3、裁员的许可性条件:用人单位濒临破产,被人民法院宣告进入法定整顿期间,确需裁员的;用人单位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
24、难,达到当地政府规定严重困难企业标准,确需裁员的。4、预告辞退和裁员的禁止性条件:劳动者患职业病或因工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和哺乳期内;患病或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自担任参加集体协商的职工代表之日起5年内;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5、即时辞职的许可性条件:在试用期内;用人单位以暴力、威胁或限制人身自由的方式,强迫劳动的;用人单位未按劳动合同的约定支付劳动报酬或提供劳动条件的。四、劳动合同解除的程序1.辞退通知前的环节:(1)批评教育、纪律处分或辞退警告无效;(2)征求工会或职工方的意见或同意;(3)报主管机关审核或批准。2、解约的协议或通知3、解约的协议
25、或通知后的环节:(1)争议处理;(2)备案。五.劳动合同终止的法律后果1.用人单位的义务:(1)支付经济补偿的义务;(2)其他义务。2、劳动者的义务:(1)结束并移交事务;(2)继续保守商业秘密和竞业禁止;(3)赔偿损失。复习思考题1.试述劳动合同的法律特征。2、我国立法如何规定劳动合同的内容?3、如何订立劳动合同?劳动合同的履行原则是什么?4、劳动合同无效的原因是什么?5、劳动合同单方解除的条件包括哪些?6、劳动合同终止的法律后果有哪些?第七章集体合同提要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了解集体合同的含义和特征,集体合同的制度要素;理解集体合同制度的意义、集体合同体制的变迁方向、集体合同的法律效力、学
26、会分析集体合同条款和设计集体合同文本。第一节概述一.集体合同的概念集体合同,又称集体协约、团体协约,是指工会与用人单位或其团体为规范劳动关系而订立的以全体劳动者的共同利益为中心内容的书面协议。集体合同与劳动合同的区别在于:(1)当事人不同;(2)目的不同;(3)内容不同;(4)形式不同;(5)效力不同。二、集体合同立法概况1.现代集体合同的特点2、我国的集体合同立法三.集体合同的意义1.弥补劳动立法的不足;2、弥补劳动合同的不足。第二节集体合同的内容、形式和期限一、集体合同的内容1、标准性条款2、目标性条款3、劳动关系运行规则条款二.集体合同的形式集体合同为要式合同,必须采用书面形式订立。三、
27、集体合同的期限集体合同可分为定期集体合同和不定期集体合同。我国就定期集体合同作了规定,期限为1-3年。第三节集体合同的订立和效力一.集体合同订立的主体和原则1、主体2、原则:合法原则、平等合作原则、协商一致原则、兼顾各方利益原则、维护公共秩序原则。二.集体合同订立的阶段1.签约阶段2、政府确认和公布阶段三、集体合同的效力1、效力范围:包括对人的效力、时间效力和空间效力。2、效力形式:包括准法规效力、债权效力和组织效力。复习思考题1.集体合同与劳动合同有何区别?2、集体合同的标准性条款和目标性条款有何区别?3、集体合同的订立程序。4、集体合同的效力范围和效力形式。第八章用人单位内部劳动规则提要通
28、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了解用人单位内部劳动规则的含义、特征和立法模式;理解用人单位内部劳动规则的有效要件和法律效力,纪律处分的制度要素;学会运用本章理论和法规政策分析纪律处分的案例。第一节概述一、概念用人单位内部劳动规则,是指用人单位依法制定的并在本单位实施的组织劳动和进行劳动管理的规则。二、立法模式1.授权式立法2、纲要式立法第二节用人单位内部劳动规则的制定和效力一、用人单位内部劳动规则的内容我国立法对用人单位内部劳动规则以列举方式规定其应含事项,同时还规定重要事项的具体内容或确定内容的规则。二、用人单位内部劳动规则的程序1.法定环节:职工参与、报送审查或备案、正式公布。2、非法定环节三.用人
29、单位内部劳动规则的法律效力1.有效要件:制定主体合法、内容合法、制定程序合法。2、效力的表现第三节劳动纪律制定和实施规则一.劳动纪律的内容1.时间纪律2、组织纪律3、岗位纪律4、协作纪律5、其他纪律二、劳动纪律的实施1.原则:(1)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手段相结合;(2)自主奖惩与依法奖惩相结合。2、程序:(1)调查取证;(2)批评教育;(3)正式会议讨论;(4)征求工会意见;(5)听取本人意见;(6)报请审查或批准;(7)制定并公布或送达。复习思考题1.内部劳动规则与集体合同、劳动合同的区别。2、内部劳动规则的有效要件。3、内部劳动规则的法律效力。4、纪律处分的形式和程序。第九章工作时间和休息时
30、间提要本章主要介绍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制度。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的含义;理解现行立法关于最高工时标准、工时形式、休假和XX工作时间的相关规定。第一节概述一、概念工作时间,是指劳动者为履行劳动义务,在法定限度内应当从事工作或劳动的时间。二.工时立法的起源和发展工时立法,起源于工业革命以后。在发展过程中,意义最为重大的是8小时工作制的确立。三、工时立法的任务和内容1.任务:管理任务和保护任务2、主要内容:(1)规定最高工时标准;(2)规定最低休息时间标准;(3)规定作息办法;(4)规定XX工时制度;(5)规定侵犯劳动者休息权的法律责任。第二节最高工时标准和工时形式一.最高工时
31、标准根据我国现行立法规定,日最长工时为8小时,周最长工时为40小时。二、工时形式1、标准工时形式:是指由国家法律规定的,在正常情况下,一般职工从事工作或劳动的时间。我国规定为每日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40小时,每周工作五天。2、缩短工作时间:适用于特殊工作条件下的劳动者、从事夜班工作的劳动者、哺乳期内的女职工、未成年工和怀孕7个月以上的女职工。3、不定时工时制:适用于高级管理人员、外勤人员、推销人员及其他无法按照标准工作时间衡量的人员、从事交通运输的人员及工作需要机动作业人员和其他因生产特点、工作特殊需要或职责范围的关系,适合实行不定时工时制的人员。4、综合计算工时制:指因生产或工作特点,劳动者
32、的工作时间不宜以日计算,而需以年、季、月或周为周期综合计算的工时形式。第三节休假休息时间,是指按照法律规定,劳动者在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内免予履行劳动义务而自行支配的时间。一、法定节假日包括元旦、春节、国际劳动节和国庆节以及部分劳动者的法定节日。二、年休假国家实行带薪年休假制度。劳动者连续工作一年以上的,享受带薪年休假。三、探亲假劳动者与配偶或父母分居两地,且在公休日不能团聚的,可以享受一定期限的探亲假期。四.其他假期第四节XX工作时间一、概念和形式XX工作时间,是指工作时间超出法定正常界限在休息时间范围内延伸。有两种表现形式:加班和加点。二、XX工作时间的限制1.人员范围限制:禁止安排未成年工、
33、怀孕7个月以上的女职工、哺乳未满周岁婴儿的女职工从事加班加点。2、因生产经营需要而XX工作时间的特殊限制:(1)应当事先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2)一般情况下,每日不得超过1小时;特殊原因需要,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每日不得超过3小时。但每月不得超过36小时。3、因法定特殊情形XX工作时间不受上述限制:发生自然灾害、事故或因其他原因,使人民安全健康和国家资财遭到严重威胁,需要紧急处理的;生产设备、交通运输路线、公共设施发生故障,影响生产和公众利益,必须及时抢修的;必须利用法定节日或公休日的停产期进行设备检修、保养的;为完成紧急任务的;法津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三、XX工时的补偿1.加班加点
34、工资的发放范围(1)必须是企业中不适用事假照发工资制度的职工:在法定节假日加班的;在法定节假日以外加班加点后不能安排补休的。(2)必须是职工在完成劳动定额或规定工作任务后参加用人单位安排的加班加点的,才发给加班加点工资2、加班加点工资的标准:加点工资不低于正常工时工资的150%;公休日加班工资不低于正常工时工资的200%;法定节假日加班工资不低于正常工时工资的300%o复习思考题1、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划分的原则。2、标准工时形式与非标准工时形式的区别。3、非标准工时形式的适用范围。4、XX工作时间的限制性规定。第十章工资提要本章主要介绍工资法律制度。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工资的概念、职能、
35、构胡口形式;理解工资立法模式的选择和工资保障制度的要素。第一节概述一.工奥的概念和职能广义的工资是指劳动者因履行劳动义务而获得的,由用人单位依法支付的各种形式的劳动报酬。狭义的工资是指职工劳动报酬的中的基础部分,又称标准工资、基本工资。工资具有以下职能:(1)分配职能;(2)保障职能;(3)激励职能;(4)杠杆职能。二.工资立法的模式1、保障型(统一型)工资立法模式2、分配型(管理型)工资立法模式三、工资立法的原则1.按劳分配原则2、工资水平随经济发展逐步提高原则3、工资总量宏观调控原则四.工资分配制度的确定方式1、立法确定2、自主协商确定第二节工资构成和工资形式一.工奥构成1.基本工资2、辅
36、助工资:包括奖金、X贴和补贴二.工资形式1、计时工资2、计件工资3、企业经营者年薪第三节工资保障一、最低工资保障1.概念:最低工资,是指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或依法签订的劳动合同约定的工作时间内提供了正常劳动的前提下,用人单位依法应支付的最低劳动报酬。2、组成:下列各项不作为计算最低工资的部分:加班加点工资;特殊作业X贴;国家法律、法规XX策规定的劳动者保险、福利待遇。3、制定:最低工资的具体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最低工资标准的确定和调整方案,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劳动保障行政部门XX同级工会、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研究拟订。二.工资支付保障1、工资支付一般规则:货币支付规
37、则;直接支付规则;全额支付规则;定期支付规则;定地支付规则尤先支付规则;紧急支付规则。2、特殊情况下的工资支付3、禁止非法扣除工资:因劳动者本人原因给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而应当支付赔偿金;每月扣除部分不得超过劳动者当月工资的20%;若扣除后的剩余部分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则按最低工资标准支付。三.保障实际工奥实际工资,是指职工所得货币工资所能购买到的生活资料与服务的数量。国外的作法:1.劳资双方工资谈判(多数国家采用):比较灵活,较能适应市场经济波动的特点旦需要完善的集体协商和谈判制度。2、工资物价指数化(少数国家采用):较为规范,利于减少劳资矛盾旦需要完备和科学的统计制度,且具有一定的滞后
38、性。复习思考题1.我国工资立法的基本原则。2、最低工资保障的主要规则。3、我国立法如何规定工资的扣除?4、工资支付的规则。第十一章劳动保护提要本章主要介绍劳动安全与卫生法律制度。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劳动保护的含义、方针和任务,劳动保护法的基本特征,劳动关系中各方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了解劳动保护法的体系,劳动安全与卫生技术规程、劳动保护管理制度、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的特殊劳动保护的基本内容。第一节概述一.概念和特征劳动保护,又称劳动安全与卫生或职业安全与卫生,是指对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安全和健康的保护。劳动保护的特征是:(1)保护者为用人单位,受保护者为劳动者;(2)保护对象是劳动者的安全和健康
39、;(3)保护范围仅限于劳动过程。二、劳动保护立法的特征1.保护对象的首要性;2、内容的技术性和专业性;3、法律约束力的强行性;4、适用范围的普遍性。三、劳动保护的任务和方针1.任务:通过多种手段控制潜在的职业危害因素相职业伤害转化的条件,使职业伤害不致发生。2、方针: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四、劳动保护法的体系2、劳动法3、综合性基本法4、专门性立法第二节劳动安全卫生技术规程一.劳动安全技术规程1、工厂安全技术规程2、建筑安装安全技术规程3、矿山安全技术规程二、劳动卫生技术规程Ix工业生产卫生2、医疗预防3、职工健康检查第三节劳动保护管理制度一、安全卫生教育制度1、新职工的三级教育制度2、特种作业人
40、员的特定培训与考核制度3、从事新业务的重新教育制度二.安全卫生设施三同时制度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的劳动安全卫生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和使用。三.安全生产责任制1、企业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安全生产负全面责任。2、分管负责人和专职人员:对安全生产负直接责任。3、总工程师:负安全生产技术领导责任。4、职能部门、生产组织负责人:在分管的工作范围内对安全生产负责。5、劳动者:在本岗位上承担严格遵守生产操作规程和安全技术规程的义务。四、职业病危害告知制度1.作业场所危害告知2、设备、材料危害告知3、劳动合同告知第四节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劳动保护一、女职工特殊劳动保护1.女职工禁忌劳
41、动范围2、对女职工四期的保护3、女职工劳动保护的其他措施二、未成年工特殊劳动保护1.未成年工禁忌劳动范围2、未成年工定期健康检查制度3、未成年工使用和特殊保护登记复习思考题1.劳动保护法的特征。2、劳动保护的方针和任务。3、劳动保护法的体系及结构。4、女职工的特殊劳动保护包括哪些内容?5、未成年工的特殊劳动保护包括哪些内容?第十二章社会保险提要本章主要介绍社会保险制度。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了解社会保险的含义、特征和历史沿革,掌握社会保险制度的基本要素,理解各个社会保险险种的制度要素。第一节概述一、社会保险的概念社会保险,是指已经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因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或劳动机会时,为保
42、障其基本生活,而依法强制以保险形式实行的一种物质帮助制度。二.社会保险的特征1、强制性2、互助性3、差别性4、福利性三.社会保险与相关制度的区别1.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1)性质不同;(2)实施对象不同;(3)费用负担不同;(4)作用不同。2、社会保险与社会救济:(1)实施对象不同;(2)实施依据不同;(3)实施条件不同。第二节社会保险制度的基本要素一.社会保险法律关系1.保险人(承保人)2、投保人(要保人)3、被保险人(受保险人)4、受益人二、社会保险结构1.国家基本保险:(1)适用具有普遍性、强制性;(2)标准具有统一性;(3)费用负担:通常由国家、用人单位和职工三方负担。2、用人单位补充
43、保险:(1)保险费的负担:由用人单位依据经济实力缴纳;(2)保险费的数量可以变化;(3)适用条件和保险水平可通过集体合同或内部劳动规则具体规定。3、个人储蓄保险:(1)自愿性;(2)选择性;(3)费用自担;(4)储蓄性。三、社会保险待遇享受的条件1.具备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的主体资格:(1)被保险人;(2)受益人。2、实际发生法定的社会保险事故。四、社会保险待遇的计算依据1、工资2、工龄3、保险费4、特殊贡献5、经济社会政策第三节养老保险一.养老保险的概念和形式养老保险,又称为年金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建立养老保险基金,劳动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并退出劳动岗位时,从养老保险基金中领取养老金,以保证
44、其基本生活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主要形式包括:(1)退休;(2)离休;(3)退职。二.养老保险待遇的享受条件1.退休年龄条件2、退休工龄条件3、其他退休条件4、离休和退职条件5、权利丧失条件三、养老保险待遇的内容、标准和给付1、职工养老保险待遇的内容:(1)退休待遇;(2)离休待遇。2、退休金的标准3、养老保险待遇的给付:(1)养老金的给付;(2)医疗保险待遇的给付;(3)其他养老保险待遇的给付。第四节失业保险一、概念失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建立失业保险基金,对因失业而暂时中断生活来源的劳动者在法定期间内给予失业保险金,以维持其基本生活需要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二、失业保险的对象和条件1.失业保险的
45、范围城镇企业事业单位失业人员依照本办法的规定,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省级人民政府可将失业保险制度扩大到社会团体专职人员、民办非企业单位职工和个体工商户的雇工。2、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条件:(1)履行交费义务:参加失业保险,所在单位和个人已按照规定履行了交费义务满1年;(2)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3)已办理失业登记,并有求职要求。3、停止领取失业救济金的情形三.失业保险待遇的给付1.失业保险待遇的内容:(1)失业救济金;(2)领取失业救济金期间的医疗补助金;(3)领取失业救济金期间死亡人员的丧葬补助金和其配偶、直系亲属的抚恤金;(4)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接受职业培训、职业介绍的补贴。2、失业保险金发放的期限四、失业保险基金的来源1、城镇企事业单位及其职工缴纳的失业保险费:单位缴费本单位职工工资总额的2%;个人缴费为本人工资的1%。2、失业保险基金利息3、财政补贴(地方财政)4、依法纳入的其他资金第五节工伤保险一、工伤保险的概念工伤保险,又称为职业伤害保险,是指对因工负伤、致残、死亡或患职业病的劳动者及其家属给付必要的医疗费、康复费、经济补偿等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二、工伤保险的特点1.补偿的原则:实行无过错补偿原则;2、费用的负担:费用由雇主承担,雇员无需交费;3、功能的多样化:补偿、预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9554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