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质量地质调查规范》征求意见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地质量地质调查规范》征求意见稿.docx(43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ICS13.080CCSP85B34安徽省地方标准DB34/TXXXX-XXXX土地质量地质调查规范Specificationsforlandqualitygeologicalsurvey(征求意见稿)在提交反馈意见时,请将您知道的相关专利连同支持性文件一并附上。XXXX -XX-XX 发布XXXX-XX-XX实施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目次前言III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基本要求25工作准备与设计编写2KI工作准备3Kn设计书编写36野外调查方法及技术要求3A1土壤地球化学调查3fti)大气干湿沉降物调查7RQ灌溉水和底泥调查7fi4农作物和根系土调查8RK野外工作质量检
2、查97样品分析及质量要求107I样品分析单位及执行标准1079样品分析指标107 q样品分析质量控制U8 4样品分析质量验收119 土壤质量地球化学评价11R1评价单元及赋值11Q0土壤养分地球化学等级12QQ土壤环境地球化学等级124土壤质量地球化学综合等级1310 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13Q1灌溉水、大气干湿沉降物环境地球化学等级13D0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等级1310异常查证13i异常查证选区13InC异常查证方法13Inq异常评价1411特色土地资源评价14Il1富硒资源开发评价14Il0其他特色资源开发评价1512特色优质农产品产地调查评价15lf)1调查要求1519,适生条件研究151
3、9q产地调查1619i测试分析16fK综合评价1613综合研究与报告编写16n1综合研究16n。图件编制16Hq数据库建设17n4报告编写17附录A(资料性)设计书编写大纲18附录B(资料性)调查区编码20附录C(资料性)土壤地球化学调查采样记录卡及填写说明22附录D(资料性)土壤垂向地球化学剖面野外记录卡及填写说明26附录E(资料性)大气干湿沉降物采样记录表29附录F(资料性)灌溉水与底泥样品采集记录表31附录G(资料性)农作物与根系土采样记录表33附录H(资料性)成果报告编写大纲35参考文献37,.l.lZl,A刖三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
4、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安徽省自然资源厅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安徽省公益性地质调查管理中心(安徽省地质调查与环境监测中心)、安徽省地质调查院(安徽省地质科学研究院)、安徽省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技术院、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311地质队。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土地质量地质调查规范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土地质量地质调查的基本要求、工作准备与设计编写、野外调查方法及技术要求、样品分析及质量要求、土壤与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异常查证、特色土地资源评价、特色优质农产品产地调查评价、综合研究与报告编写的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安徽省农用地
5、1:50OOO比例尺的土地质量地质调查工作,1:10OOO及更大比例尺的土地质量地质调查参照执行。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276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5084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15618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T17296中国土壤分类与代码GB/T21010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2499富硒稻谷DZ/T0011地球化学普查规范(1:50000)DZ/T0130地质矿产
6、实验室测试质量管理规范DZ/T0145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规程DZ/T0167区域地球化学勘查规范DZ/T0258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规范(1:250000)DZ/T0279区域地球化学样品分析方法DZ/T0289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规范DZ/T0295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规范DZ/T0354局部生态地球化学评价规范DZ/T0380天然富硒土地划定与标识NY/T391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NY/T5010无公害农产品种植业产地环境条件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1农用地agriculturalland用于农业生产种植的土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其土地利用现状二级分类及编码按GB
7、/T21010执行。49土地质量地质调查landquaIitygeoIogicaIsurvey以农用地为主要调查评价对象,系统开展土壤地球化学调查,辅以灌溉水、大气干湿沉降物、农作物及根系土、特色优质农产品产地等方面的调查,测定并评价土壤等介质中的相关指标含量水平,了解地质与土壤环境背景,综合评价土地质量的优劣,提出土地管护及开发利用建议。3M采样密度分区SamPlingdensitypartition以安徽省地貌景观分区为基础,依据调查区地形地貌、地质背景、土壤类型、土地利用现状及规划、工矿企业分布、地球化学异常等资料信息,所划出的采样密度控制区块。?4异常查证abnormaIverific
8、ation针对初步调查评价发现的重要异常开展验证,确定异常是否存在,追踪异常源,了解异常的地球化学特征,查明异常地质背景或生态环境条件,对异常的成因及生态环境影响作出初步评价。4基本要求41调查土壤中营养有益元素、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地球化学分布、分配特征和生物有效性,评价土壤地球化学质量;辅以灌溉水、大气干湿沉降物环境地球化学调查,综合评价土地质量。45根据土壤环境质量、养分丰缺评价结果,选择重要的土壤地球化学异常进行查证。评价异常性质、成因及可能产生的生态环境效应。A1以需求为导向,在特色农业种植区、特殊有益元素富集区等重点区域,开展土地利用适宜性研究、农作物适生条件研究与产地调查评价等,提
9、出特色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建议、特色农产品种植技术提升及产业区划建议。4A对调查的属性数据、空间矢量数据进行标准化存储与管理,建立土地质量地质调查数据库。工作准备与设计编写.1野外调查./ 与样品采集.JA工作流程见图1。I土壤质量地V球化学评价“/Z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一(综合研究与报告编写“Xz特色优质,/_I农产品产地.二I调查评价,L特色土地. 资源评价.异常查证图1土地质量地质调查工作流程示意图E1工作准备5.1.1 资料收集收集的调查区资料种类包括但不仅限于:a)自然地理、社会经济概况、农业生产条件、主要生态问题等资料;b)基础地质、矿产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遥感地质等资
10、料;c)农业地质调查、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及其他区域地球化学调查等资料;d)土地利用现状与规划、基本农田分布等与土地利用有关的各种资料,“三区三线”划分成果资料等;e)农用地分等定级有关资料;f)土壤志、土壤类型分布图、土壤普查等有关资料,结合土地利用历史可进行土壤类型溯源的资料等;g)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特色农产品种植区以及与农业区划有关资料;h)工矿企业及主要污染源分布等资料;i)其它与土地质量相关的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等方面的资料。5.1.2 需求对接开展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乡村振兴等部门需求调研,咨询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对调查工作的实际
11、需求,了解调查区存在的土地管护与可持续开发利用等有关问题,明确工作重点,指导工作部署。5.1.3 野外踏勘5.1,3.1根据调查区地形地貌、地质背景、成土母质、土壤类型、土地利用方式及主要土壤地球化学异常等设计野外踏勘路线。踏勘路线一般以23条为宜。5.1,3.2调查了解调查区地质背景特征和不同生态环境区土地利用现状、土壤分布特征、生态环境状况、主要异常成因等。5.1,3.3实地了解调查区大宗农产品种类、种植方式以及特色优质农产品分布范围、产地环境和品牌影响等。A)设计书编写设计书编写内容及要求参照附录A。6野外调查方法及技术要求A1土壤地球化学调查6.1.1表层土壤调查6.1,1.1采样密度
12、表层土壤调查的采样密度按照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进行划分:a)耕地采样密度范围为4点/km?12点/k/。综合调查区内地球化学异常区、重要农业产区、一般耕地区及其所对应的安徽省5个地貌类型区(据DB34/T3455)进行采样密度分区和样点密度优化与控制(表1);表1耕地土壤采样密度分区及采样点控制密度地貌类型区地球化学异常区(点/km?)重要农业产区(点/km?)一般耕地区(点/km?)皖北平原区4644江淮丘陵区696946皖西大别山区612494皖江平原区6126946皖南山地丘陵区612494注:1.地球化学异常区:1:25OOOO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圈定的硒锌等有益微量元素以及重金属元素等
13、异常区。2.重要农业产区:集中连片耕地区上分布的省级及以上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特色优质农产品基地等。3.皖北平原区参考1:25OOOO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成果,对于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类型及种植结构相同,土壤地球化学场差异小,且无污染风险的连片耕地区,采样密度可适当放稀。b)园地基本采样密度4点k.地球化学异常区及重要农业产区采样密度同耕地;c)林地基本采样密度1点2点k坡度大于25的林地采样密度1点4k;cl)军事基地、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不布设样点。6.1.1.2样点布设以最新的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底图,采用网格+图斑布点法布设样点:a)以1kmlkm网格划定采样单元(采样大格),再按照
14、0.5km0.5km划分为4个采样小格,并将样点布设在采样单元内最大的图斑中。采样图斑小于采样小格时,以靠近图斑中心位置布设样点;采样图斑大于采样小格且同一图斑在相邻网格无样点控制,样点位置尽量靠近图斑中心位置,当相邻网格同一图斑有样点控制,同一图斑内样点空间分布应相对均匀;b)平原区应综合考虑土壤类型、成土母质等因素,将样点布设在土地利用方式最具代表性的农用地中;c)低山丘陵区,充分考虑地形地貌和成土母质特征,兼顾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壤类型的差异,将样点布设在地质背景具有代表性的农用地范围内:1)枝状沟系发育地区,一般沿主干沟系布设,将样点布设在下游的沟口附近农用地中;2)山坡梯田地区,样点应布
15、设在成土母质、土地利用方式等最具代表性的梯田中;3)园地、林地等,样点一般布设在成土母质最具代表性的山坡坡中位置。cl)中高山区,样点一般布设在沟谷、洼地台地等土壤发育处。6.1.1.3样品编号以县(市、区)为一个独立编号体系,按照1k为基本采样单元,由左至右、自上而下编制采样大格号、采样小格标注代码(a、b、c、d)和顺序号。样点编号为调查区编码(见附录B)+采样大格号(4位)+小格代码+小格顺序号,共8个字符组成。如石台县13号大格b小格中第2个采样点,样点编号为STOOI3b2,样点以直径L5mm小圆圈标定在图上。样品编号同样点编号。每50件样品编号内预留5个号码,插入4件监控样,1件重
16、复样,插入号码应均匀分布。a)导航:利用土地利用现状图、地形图或遥感影像图并配合手持卫星定位仪进行设计点位导航定位。b)定点:根据设计点位和采样位置选择要求,确定实际采样点位并定点定位。定点误差应小于15m。C)采样:采用多点采样法采集26个子样,等重量组合成1件样品;d)记录:以中心样点或子样点的中心位置作为记录点,对样品性质、特征和样点周边环境情况等进行观察、记录和描述。e)拍照与标记:对样点周围环境、样坑及样袋拍照;采样点位周边有显著标志物的,留采样标记。6. 1.1.4.2采样要求a)农田区在上茬作物成熟收获后,避开雨季并在下茬作物尚未施用底肥及种植前采集土壤样品。b)选择在最大地块中
17、布设样点位,以手持卫星定位仪定位中心点位置,并向四周辐射20m50m确定子样点。近似长方形地块采用“S”形布设子样点;近似正方形地块采用“X”或“棋盘”形布设子样点;梯田地块子样点可按“扇形”布设。c)当采单元(图斑)中地貌变化较大时,不同地貌部位地块均应有样点控制,并保持各子样点的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壤类型相同。丘陵山地中林地图斑一般选择洼地等土层较发育地带沿垂直物质方向采集子样;位于沟谷底部的地块,子样点应位于沟底流水线两侧的农用地中并分别采样。d)采样部位主要选择在耕地、园地、林地等土层较厚地带。采样时应距离田坡、地坎1.5m以上,并注意避开沟渠、林带、路边、旧房基、粪堆及微地形起伏较大地段
18、,避让距离一般不少于20ioe)1:50OOo调查采样中,耕地由46个子样等量混合组成1件样品,园地、林地由23个子样等量混合组成1件样品,采样深度为20CnI,采集0CIn20Cm的连续土柱。f)异常查证及优质特色农产品产地调查等,根据种植作物根系分布深度确定土壤样品采样深度,一般为20cm,以乔木为主的果园地采样深度为60cmog)使用铁锹、木铲、竹片等采样器具连续采集规定深度的土壤柱。采样时捡去土壤表面的杂物,挖掘采样坑,用木铲或竹片去除与金属接触的土壤后再采集样品。采样完成后,及时清除干净采样工具上的土壤,再进行下一件样品采集。h)将采集的各子样土壤掰碎,去除草根、砾石等杂物,经充分混
19、合后,取大于IoOOg的土壤连同编号卡片装入已编号的布样袋中,潮湿样品需外套聚乙烯塑料袋隔开,以防止样品间相互沾污。i)同一样点各子样采样部位、深度、重量应保持一致。j)重复样采集点位按照设计的原始样品总数的2%3%布设。根据原始样点航迹和位置,由不同小组在不同时间同点位采集,并于7日内完成。k)若实地无法采集到符合要求的样品时,可变更点位,并做好记录和拍照。6. 1.1.4.3采样记录a)野外使用土壤采样记录卡,用代码、简明文字记录样品的各种特征、样点周边环境、采样和记录人员等信息(见附录0。b)记录卡现场用2H铅笔填写,记录内容应正确、齐全,字迹要应工整、清晰,不得涂改。c)每个样点现场工
20、作照片不少于3张,包括定点记录的采样坑与样品样袋照片1张、子样点分布信息照片1张、样点周边环境信息照片1张。6.1.1.5样品处理及送检6.1.1.5.1 样品处理a)野外采集的样品应及时清理、登记、加工处理。对于样袋破损、样号或标注字迹不清的样品应重新采集,并补充记录。b)登记无误的样品在专用场所进行晾干、加工和保存。样品处理场所应远离厂矿、城区及主干道路,环境应宽敞、清洁、通风、无污染。样品风干、加工、储存场地要相对独立,样品碎样与过筛应位于不同的平面空间,严禁各环节间相互沾污。c)样品应平摊或悬挂在样品架上自然晾干,不得暴晒和烘烤,防止雨淋及被酸、碱等气体和扬尘污染。晾干过程中适时翻动,
21、及时揉搓,避免样品结块。d)干燥后的样品用木槌粗碎,在剔除土壤中的杂物后全部过2nun(10目)孔径的尼龙筛,未过筛的土粒应重新粗碎,直至全部样品过筛。e)过筛后的样品应充分混匀、四分法缩分。送检样品重量不低于150g,有效态分析样重量每个指标不低于50go留存的副样重量不低于300g,装入聚乙烯塑料瓶封存,送至样品库长期保存。f)测定土壤中有效态等指标的新鲜样品处理按DZ/T0295执行。6.1.1.5.2 样品送检样品由专人负责及时送检。送样单应加盖单位公章,一式两份,内容包括样品件数、样品编号、送样单位、送样日期、测试单位、收样日期、分析指标、分析要求等。样品安全送达后,送样与收样人员根
22、据送样单逐件清点核对样品,确认无误后,双方在送样单上签名盖章并留存。6.1.2土壤剖面调查6.1,2.1剖面布设a)开展调查区异常查证、特色优质农产品产地调查时,应设置土壤剖面工作,一般包括水平剖面和垂向剖面。b)剖面布设密度和部位应综合考虑异常特征和规模、特色土地资源分布,以及调查区地质背景、成土母质、水文地质、地形地貌、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确定。c)垂向剖面布设应具有代表性,同时兼顾合理性和均匀性。平原区剖面应选择在集中连片的平坦地块内,山地丘陵区剖面应选择在无明显堆积和侵蚀程度相对较弱的位置。d)土壤剖面位置的选择注意避开村庄、道路、沟渠、垃圾堆、建筑工地等人为活动影响较大的区域。6.1.2
23、.2剖面编号水平剖面编号为“调查区编码+代码(P)+顺序号”;垂向剖面编号为“调查区编码+代码(PM)+顺序号”。土壤样品编号由“剖面编号+代码(T)+样品序号”组成。6.1,2.3垂向剖面样品采集与记录a)垂向剖面深度一般为200cm,土层浅薄时开挖至母质层或基岩出露。b)土壤剖面一般采用人工开挖方式进行测制,观察面应尽量面向太阳或垂直田垄,剖面规格为长1.5m2m、宽0.8m1m。实地开挖剖面时,先将挖出的土壤分层两侧堆放,待完成观察、记录、采样后按原土层次序回填。c)山地丘陵区可利用修路等工程施工形成的自然剖面,但应剥离表面浮土,直至裸露出新鲜、原状土壤。平原区潜水面以下可采用土钻取土采
24、样、观察与描述。d)样品采集前应对整个剖面和周边景观分别拍照记录。剖面照需清晰、完整地记录剖面土壤发生性状,明显的新生体、结构体、侵入体可加拍局部特写照片;景观照应重点反映剖面周边地形地貌、植被类型、土地利用、农业设施等信息。e)按照土壤发生层进行分层观察、记录描述和样品采集,当发生层界线不清晰时,垂向上按照每20Cnl一个样等间距采样,并按格式记录(见附录D)。f)由剖面底部自下而上逐层采集样品。6.1.2.4水平剖面样品采集与记录水平剖面采样与记录要求同表层土壤调查。6.1,2.5样品处理剖面土壤样品处理要求同表层土壤样品。A0大气干湿沉降物调查6.2.1采样密度皖北平原区、江淮丘陵区、皖
25、江平原区采样密度为1点/100点/200km2;皖西大别山区、皖南山地丘陵区采样密度为1点/80kl点/160km2o6.2.2样点布设a)以叠加简化地形线、潜在污染源位置的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底图编制采样点位布置图。b)样点应布设在主要农作物种植区内或相近地区,并避开道路扬尘、餐饮等环境影响明显的区域。c)城镇周边、工业企业废气排放明显影响的区域可适当加密布布设样点,空气环境和土壤环境质量较好的平原区可适当降低样点密度。d)工矿企业废气排放严重影响的区域,应在污染源区常年主导风向下风口方向单独布点进行重点控制。6.2.3样品编号大气干湿沉降物样点编号由“调查区编码+代码(DQ)+顺序号”组成。图
26、上从左至右,自上而下编号,并以直径3mm圆圈标定。样品编号同样点编号。6.2.4样品采集与处理大气干湿沉降物样品采集与处理按DZ/T0295执行。野外按格式填写采样记录表(见附录E)。A4灌溉水和底泥调查6. 3.1采样密度a)皖北平原区、皖江平原区基本采样密度为1点/16k江淮丘陵区基本采样密度为1点20k3皖西大别山区、皖南山地丘陵区基本采样密度为1点/25km2ob)根据调查区地质背景、可能存在的污染源以及独立汇水域范围、汇水域内农田面积等情况适当增减采样密度。c)重要农业产区、污水灌溉区、工矿企业密集分布区等应适当加密布点控制。7. 3.2样点布设a)以叠加水系分布、控制汇水域边界线、
27、潜在污染源位置的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底图编制采样点位布置图。b)根据调查区内天然灌溉水或人工水源分布,以及每个样点控制的灌溉范围,一般选择在水系口或灌溉渠首、渠中和渠口处布设样点。c)地表灌溉水网发达地区,一般均匀布设样点;以地下水灌溉的地区,则根据灌溉水井分布确定采样点位。d)按照灌溉水样品总量的10%布设平行样,平行样点应均匀分布在调查区范围内。e)底泥样点与灌溉水同点位布设。8. 3.3样品编号灌溉水样点编号由“调查区编码+代码(GGS)+顺序号”组成。图上从左至右,自上而下编号,并以直径2mm小圆圈标定,样品编号同样点编号。底泥样品编号为对应的灌溉水样品编号+代码(DN)组成。9. 3.4
28、样品采集与处理a)在农业灌溉高峰期采集灌溉水样品,灌溉水平行样与原样同点、同时采集,样品的采集方法与处理技术按DZ/T0295执行。b)在灌溉水样点附近,同步多点采集水底表层松散沉积物样品进行组合,流动水体选择在水流变缓处、水塘选择在入水口处采样。样品重量(湿重)为0.5kg-1.0kg。c)野外按格式填写灌溉水与底泥样品采集记录表(见附录F)。AA农作物和根系土调查10. 4.1采样密度a)农作物样品采样密度一般为1点/9km?1点/16km2ob)典型土壤异常区、特色优质农产品种植区、大宗农作物种植区等可适当增减采样密度。c)富硒富锌等特色土地资源分布区农作物样点应适当加密。11. 4.2
29、样点布设a)以叠加不同种类的大宗农作物种植区、特色优质农产品种植区以及典型土壤异常区的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底图编制采样点位布置图。b)大宗农作物及特色优质农产品分种类布设样点,每种样品样点数量不少于30件;蔬菜、道地中药材、其他经济作物等可适当布设样点,每种样品样点数量不少于15件。c)根系土采样点位与农作物同点位布设。6.4.3样品编号农作物样点编号由“调查区编码+农作物种类代码(如水稻SD)+顺序号”组成。图上从左至右,自上而下顺序编号,并以直径3mm内含“+”的空心圆标定。样品编号同样点编号。根系土样品编号为对应的农作物样点编号+代码(T)组成。6.4.4样品采集6.4.4.1农作物样品采集
30、按DZ/T0354中6.2.2.4.2至6.2.2.4.5和6.2.2.4.7执行。6.4.4.2根系土样品采集为多点采样组合,其子样与农作物子样对应采集。6.4.4.3大宗农作物根系土采样时,先用木铲等工具松动植株周围土壤并连根拨出植株,再采集抖落的根系部位土壤;园地、林地作物应在滴水线范围内多点采集根系部位的土壤组合成一件样品。6.4.4.4粮食、蔬菜根系土样品采集深度一般为20cm;茶叶、道地中药材根系土样品采集深度为40cm;果树类根系土样品采集深度为60emo6.4.4.5野外按格式填写农作物与根系士采样记录表(见附录G)。6.4.5样品处理农作物样品处理按DZ/T0295执行:根系
31、土样品处理要求同表层土壤样品。6S野外工作质量检查6. 5.1野外工作质量检查要求a)建立健全野外工作三级质量检查制度,即作业组自互检、项目组质量检查(受二级单位委托)、项目承担质量单位检查。实现日常检查、阶段性检查和野外验收检查全覆盖。b)作业组应对当天的所有采样与加工工作、原始记录进行自、互检,自(互)检率100机c)项目组检查。室内质量检查工作量应不少于总工作量的20%;野外采样质量检查、样品加工质量检查不少于总工作量的5%,其中包括对作业小组、野外样品加工组不少于10%的现场跟班检查。d)项目承担单位质量检查。室内质量检查工作量应不少于总工作量的5%,其中包括对项目组检查内容不少于10
32、%的抽查;野外采样检查、野外样品加工检查不少于总工作量的0.5%。6.5.2野外工作质量检查内容6.5.2.1作业组自(互)检a)作业组应在当日或次日对所采样品、编号、数量、记录卡、航迹记录、点位(工作手图)等进行自(互)检,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记录、注明处理意见。b)作业组当日应及时检查加工样品的数量、布样袋号段;布袋号与纸样袋号的一致性,样筛完好情况,加工前后样品质量与重量等,是否存在问题、污染等。6.5.2.2项目组质量检查6.5.2.2.1方法技术检查a)项目负责人、二级单位负责人或质量检查员,以现场跟班的方式进行方法技术检查,方法技术检查般安排在项目起始阶段。b)检查内容应涵盖野外采样和
33、样品加工全过程,主要包括点位布设、采样位置选择、定点方法、子样点布设与采样方法、采样记录、设计点位优化技术要求以及样品防沾污措施执行情况等;样品加工场地环境和样品晾晒、加工、过筛、保存方法及各环节防污染措施执行情况等。6.5.2.2.2工作质量检查a)以随机抽查方式进行工作质量检查。包括野外、室内及样品加工质量检查。b)野外质量检查内容包括实地核对采样点位、定点误差、采样位置、点位标记、采样质量、记录内容、路线航迹、点位变更等。野外检查样点应相对均匀,具有代表性。c)室内质量检查内容包括:实际材料图检查:采样密度、样点布置、弃点或移点、图件编制等;记录卡检查:样品编号、样袋编号、样点坐标、样品
34、描述、样点周边环境、重复采样记录以及记录内容的完整性等;质量检查工作执行情况:质量检查制度执行情况,质检记录及整改落实情况等。d)样品加工质量检查内容包括:样品交接程序与交接记录,样品重量、质量与布样袋编号,样品与点位图、记录卡一致性,样品贮存防污、防腐措施等;样品加工场地环境,样品悬挂与晾晒,样品加工与筛分,过筛样品粒级与重量,样品编号与送样单、标签编号对应情况,样品加工流程防污染措施等。e)野外工作结束后,编写项目工作质量检查工作报告(意见书)。6 .5.2.3承担单位质量检查a)承担单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及时开展质量检查,包括对项目组质检工作的抽查,检查内容同6.5.2.2.2ob)野外工
35、作结束后,承担单位对项目野外工作进行全面检查、评价与验收,并出具验收文据。7样品分析及质量要求7 1样品分析单位及执行标准7.1.1 样品分析测试单位除具有国家计量认证相关资质外,还应取得本规范规定的土壤、灌溉水、大气干湿沉降物和农作物样品分析指标的相应测试能力资格证书。7.1.2 各类样品分析方法的选择、检出限以及分析方法的准确度、精密度控制等质量要求,按DZ/T0130、DZ/T0258、DZ/T0295等执行。7.1.3 3样品分析指标a)土壤样品分析测试指标见表2。表2土壤样品分析测试指标养分评价指标环境评价指标必测指标选测指标必测指标选测指标有机质、氮、磷、钾、硼、铜、锦、粗、硒、锌
36、等元素全量。钙、镁、硫、铁、硅、氯、碘、筑、铸、锢等元素全量;阳离子交换量、全盐量、质地: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pH、碑、镉、汞、铅、铭、银、铜、锌,等元素全量。钻、机、睇、诧、锡、六六六、滴滴涕、多环芳烧、多氯联苯等。“铜、锌作为土壤养分评价指标和环境评价指标,只选择其中一种进行测试。b)灌溉水、大气干湿沉降物和农作物样品分析测试指标见表3。表3灌溉水、大气干湿沉降物和农作物样品分析测试指标灌溉水大气干湿沉降物农f,物必测指标选测指标必测指标选测指标必测指标选测指标pH、化学需辆量(CODCr)、氯化物(以Cl计)、硫化物(以S计)、总碑、总镉、总汞、总铅、倍(六价)、硒。全盐量、氟化物(
37、以F计)、粗化物(以CN计)、总锌、总银、总硼、总铜、石油类、挥发酚、苯、三氯乙醛、丙烯醛等。pH、神、镉、汞、铅、珞、硒。铜、锌、银、氟及有机污染物等。仲、镉、汞、铅、铭、锌、硒。铜、银、粗、氟以及六六六、滴滴涕、苯并a花等有机污染物。C)样品选E则指标一般根据1:250OO0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等成果选定。d)土壤有效态分析样品测试单点样品。e)根系土样品分析测试指标的选择参照表层土壤,根据实际需要可增测养分元素有效量、重金属元素形态含量及有机污染物等。71样品分析质量控制7. 3.1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按DZ/T0130、DZ/T0258等执行。8. 3.2实验室外部质量控制按以下要求进行
38、:a) 土壤元素全量分析实验室外部质量控制要求按DZ/T0145执行;b) 土壤有效态、农作物等样品分析通过外检控制分析质量。外检比例每批不低于5%,外检样品每批不少于3件;测试后重金属超标的或达富硒标准的农作物样品再次抽样送外检,比例不低于50%按外检送样批次进行统计,相对偏差(RD)允许限合格率应达85%以上;c)分每批次送检的土壤有机污染物、灌溉水样品,须同时送检10%密码平行样。密码平行样相对偏差(RD)允许限累计合格率应达90%以上。7.3.3实验室应及时对全部完成并最终报出的样品分析数据质量进行全面评估,并提交质量评估报告。报告内容包括:a)任务来源及工作概况;b)采用的分析方法及
39、选择的依据:c)分析方法质量参数及实验室内部、外部质量监控方案;d)实验室内部各类质量监控参数统计与评价;e)实验室外部各类质量监控参数统计与评价;f)总体质量评价及存在的问题;g)主要附表、附图。74样品分析质量评估与验收根据内部质量控制评分和外部质量控制评分,评定土地质量地质调查样品多元素全量分析质量等级。组织专家对样品分析数据质量进行评分、评级,并给出验收结论。8土壤质量地球化学评价R1评价单元及赋值1 .1.1评价单元及其划分方法a)评价单元是土地质量等级划分的最小空间单位,评价单元为同比例尺或更大比例尺的土地利用现状图斑。b)当单个图斑面积较大且有2个及以上实测数据,同时存在2种及以
40、上成土母质、土壤类型时,应根据不同类型土母质、土壤类型分布特点,结合种植类型及地质背景进行评价单元分割。2 .1.2评价单元赋值a)当一个评价单元中有2个及以上实测数据时,若数据差值在3倍以内,用平均值进行评价单元指标赋值;若差值达到3倍及以上时,对评价单元进一步分割并分别赋值。b)当评价单元中没有实测数据时,可用插值法或属性赋值法进行赋值,获得每个评价单元相应的评价数据。具体方法按DZ/T0295中的10.1.4、10.1.5执行。c)当2个或2个以上邻近图斑用地类型、成土母质、土壤类型相同且仅有1个实测数据,经插值或属性赋值法评价后,土壤质量相差1个以上等级时,邻近图斑均采用实测数据进行赋
41、值评价。A5土壤养分地球化学等级土壤养分丰缺评价与地球化学等级划分方法按DZ/T0295执行。R1土壤环境地球化学等级8 .3.1土壤酸碱度等级按表4,对土壤酸碱度(PH)进行强酸性、酸性、中性、碱性和强碱性五级划分。表4土壤酸碱度(PH)分级标准PHpH5.55.5pH6.56.5pH7.57.58.5含义强酸性酸性中性碱性强碱性8.3.2单指标土壤环境地球化学等级土壤中碑、镉、汞、铅、铭、银、铜、锌等环境质量评价标准按GB15618执行,等级划分方法及含义见表5。其他重金属及有机污染物指标环境质量评价标准可参考区域背景值或相关研究成果。表5土壤环境地球化学单指标等级划分及环境质量类别土壤环
42、境地球化学等级一等二等M二等污染风险无风险或风险可忽略风险可控风险较高划分方法(污染物含量)CiSiSiGi颜色R:G:B0:176:80255:255:0255:0:0土壤环境质量类别优先保护类安全利用类严格管控类说明:1.Ci:土壤中i指标的实测浓度,Si:土壤风险筛选值(GB15618),Gi:土壤风险管制值(GB15618);2.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依据农用地土壤环境风险评价技术规定指南(试行)。8.3.3土壤环境地球化学综合等级在单指标土壤环境地球化学等级划分的基础上,采用“一票否决”的原则,划定土壤环境地球化学综合等级,即每个评价单元的土壤环境地球化学综合等级等同于单指标划分出的环
43、境最差等级。土壤环境质量类别见表5。AA土壤质量地球化学综合等级土壤质量地球化学综合等级由土壤养分地球化学综合等级与土壤环境地球化学综合等级叠加形成,土壤质量地球化学综合等级划分方法、表达图示及含义见表6。表6土壤质量地球化学综合等级划分、表达图示及含义土壤质量地球化学综合等级土壤环境地球化学含义一等优先保护二等安全利用三等严格管控土壤养分地球化学综合等级一等丰富一等三等等为优质:土壤环境为优先保护,土壤养分丰富至较丰富。二等为良好:土壤环境为优先保护,土壤养分中等。二等较丰富一等三等三等中等二等三等二等为中等:土壤环境为优先保护,土壤养分较缺乏:土壤环境为安全利用,土壤养分丰富至较缺乏。四等
44、为差等:土壤环境为优先保护或安全利用,土壤养分缺乏。五等为劣等:土壤环境为严格管控,土壤养分丰富至缺乏。四等较缺乏三等三等五等缺乏四等四等9 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91灌溉水、大气干湿沉降物环境地球化学等级灌溉水、大气干湿沉降物环境地球化学等级划分按DZ/T0295执行。95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等级在土壤质量地球化学综合等级的基础上,叠加灌溉水、大气干湿沉降物环境地球化学综合等级,形成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等级。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等级的表达方式按DZ/T0295执行。10异常查证irt1异常查证选区a)以调查区土壤环境质量、养分及有益元素丰缺异常评价结果为基础,综合多种信息对异常进行分类和筛选,优选土壤重金
45、属元素异常、养分及有益元素丰缺异常查证区。b)依据异常特征参数,包括异常面积、异常元素组合、平均值、最大值、最小值,并结合异常区地质、土地利用现状、农业种植情况及生态环境等资料,初步分析异常成因,优选主要异常类型的代表性或典型性异常开展异常查证工作。c)每个调查区一般选择35处典型异常进行查证。I。5异常查证方法10.2.1.1对调查发现重要的硒、锌、硼、铝等营养或有益元素丰缺区进行异常查证工作,优先对富硒土壤进行查证。10.2.1.2在现场询问访谈、地质背景调查的基础上,开展土壤、岩石、灌溉水、农作物等地球化学调查工作,分析异常的主要影响因素,确定异常成因。10.2.1.3根据实际需要,采用自然图斑法或网格法布样,按1:10000开展土壤加密调查,准确圈定异常范围,评价异常强度。10.2.1.4按1条/k?的控制密度适当布设土壤垂向剖面,异常区剖面数量般为310条,查明元素在垂向的变化情况。10.2.1.5应采集代表性农产品及对应的根系土,每个异常区不少于20件,异常面积小于6.67公顷时一般为10件。10.2.1.6根据异常元素种类,土壤样品针对性选择测试分析硒、锌、硼、铝等元素全量及有效态(或形态),农产品测试相应指标元素全量及神、镉、铅、汞、格等重金属指标。10. 2.2土壤环境质量元素异常10.1.1.1 通过采集土壤母岩、深层土壤、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9554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