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能产业重点任务实施方案.docx
《氢能产业重点任务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氢能产业重点任务实施方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氢能产业重点任务实施方案一、发展机遇1、紧抓自主创新发展机遇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是国家经济国防安全的重要保障。随 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提高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把科技发 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已成为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迫切任 务和根本保障。我省始终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全面推进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四个一创新主平台建设,建设以合肥为中 心、服务全国的大科学装置集群,坚持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打破国 外垄断、填补国内空白。氢能和燃料电池技术作为具有前沿性和引领 性的技术,是能源技术革命的重要方向之一。当前我国氢能和燃料电 池核心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仍存在一定差距,部分
2、关键零部件仍 然依靠进口,关键组件制备工艺有待进一步提升,实现关键技术的自 主可控将是氢能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我市发挥在燃料电池技术 上自主研发优势的重要机遇,应紧紧抓住国家和我省对科技创新的支 持和引导,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锲而不舍、久久为功,推动实现燃 料电池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目标。2、紧握绿色低碳发展机遇国家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 路,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持续优化能源结构,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我省始终致力于打造生态文 明建设的安徽样板,加强长江、淮河安徽段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把 生态优势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大
3、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推动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从源头保障绿色低碳发展。氢能是清 洁无碳的二次能源,可广泛应用于交通、工业、建筑等领域,化石能 源替代潜力大,可带动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开发利用,有助于提高清洁 能源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优化能源结构。应把握绿色低碳发展 机遇,把氢能和燃料电池产业打造成我市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培 育成经济社会绿色发展新的增长点。3、紧跟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机遇我国相继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 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新的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推动各地区根据 自身条件,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长三角地区被定位为带动 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
4、,三省一市共同担负着探索区域一体化发 展的重要职责。在深入推进长三角重点领域一体化、高质量建设过程 中,我省面临着重要的发展机遇期。与此同时,省内也在持续推动合 肥都市圈建设、合六经济走廊等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目前,长三角 地区是我国氢能产业发展引领区,具备全国领先的研发制造能力,形 成了较完备的产业集群,正在推动长三角氢走廊建设,合力推动产业 有序健康发展。我市作为省内氢能和燃料电池产业的先行区,应抓住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机遇,发挥特色和优势,在技术创新、承接 产业转移、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与江浙沪三地加强交流合作,汇 聚发展优势,促进长三角氢能产业链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当前我市氢能产
5、业发展面临重要机遇,但也存在不少挑战。一是 统筹发展力度不足。目前省内城市间氢能政策关联程度较低,产业分 布不均衡,虽然我市围绕燃料电池环节构建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但 与省内其他城市还未能形成产业集群,与长三角协同发展氢能产业也 没有有效的机制保障。二是市场空间和财政支持能力有限。我市自身 市场空间有限,燃料电池汽车示范推广难度较大,在车辆示范规模、 加氢站建设数量等方面难以脱颖而出,而且目前产业处于发展初期, 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资金需求大、燃料电池汽车购置和运营成本高、 企业技术研发和生产亟待支持,仅凭市财政难以支撑产业更好发展。 三是制度障碍难以突破。目前氢气作为危化品管理的法律规定尚未改
6、 变,为产业发展和政策制定带来了阻碍,且作为新兴产业涉及多个管 理部门,各部门管理责任尚不明晰,导致项目推进过程中困难较多。二、现状与机遇(一)发展基础1、技术研发能力较强我市自2017年开始布局氢能和燃料电池产业,加快引进行业高端 人才,衣宝廉院士在我市创建安徽省内唯一一座燃料电池领域院士工 作站。与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同济大学建立了完备的项目孵 化机制,产、学、研紧密合作。掌握最新一代金属双极板电堆研发、 制造技术,成功开发功率40klh7OkW级电堆,产品的体积比功率最高 达到3. 3kWL,电堆功率密度国内领先,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电堆产 品全部通过国家机动车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7、上海)认证,可广泛 应用于乘用车、商用车、轨道交通等领域;自主开发的燃料电池电堆 测试平台性能稳定,相关指标与国外同类产品先进水平相近。随着重 卡及船舶等应用场景的开发,未来大功率电堆的市场空间较大,我市 已启动百千瓦级电堆的自主研制工作。为探索质子交换膜纯水电解制 氢技术和氢能综合利用开拓了空间。2、生产制造能力突出我市坚定聚焦燃料电池制造技术自主创新道路,龙头企业在全自 动化双极板冲压、焊接、镀膜以及膜电极组件生产、电堆组装、电堆 活化&测试、燃料电池系统组装、系统测试等领域拥有多条自主设计的 生产线,其中冲压线、焊接线、系统线、电堆线已达到万套级生产能 力,是目前国内为数不多的拥有燃料电
8、池全套加工制造能力的企业, 国产化率较高。首批两辆搭载我市生产的燃料电池动力系统的城市客 车累计运营里程已超20000公里,第二批8辆示范运营车辆已于2020 年陆续投入使用。3、氢气资源供应充足我市周边地区氢气供应企业较多,可满足氢气应用需求。此外, 我市可再生资源较丰富。6座大型水库及大量的中小型水库的水能资源 总蕴藏量为53. 4万千瓦,占全省的12. 5%,其中已开发利用19. 4 万千瓦。金寨县是全国首个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示范县,可再生能源总 装机容量在2018年底达159万千瓦,其中光伏达144万千瓦。丰富的 可再生能源为氢能产业提供了稳定的氢源。省内首座加氢站于2018年 底在我市
9、建成,储氢最高压力为45Mpa,储氢能力为IOOOkg,日加注 能力达400kg,可满足50-80台示范车辆的加氢需求。4、大力扶持氢能产业发展我市为支持氢能产业发展,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的氢燃料电池产 业发展领导组。2019年4月,印发实施了关于大力支持氢燃料电池 产业发展的意见(六政(2019) 19号),是省内首个氢能产业发展 指导意见,围绕实施省重大新兴产业专项、创建产业发展平台、加大 应用试点示范、做优做强产业链、推进加氢站规划建设、加大资金支 持、强化人才保障和创新审批流程等多方面推出支持举措,对落户氢 能项目按照一事一议原则给予最大限度支持。积极开展氢能产业链招 商,推动产业链条补
10、足补强,发展燃料电池产业制造、运营与配套服 务的产业集群。加强平台建设,支持金安区氢能及燃料电池研发与产 业化重大新兴产业专项获批第三批安徽省重大新兴产业专项;组建发 展研究院,对氢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前沿、共性和关键技术开展研究; 与部分长三角城市签署长三角氢能产业一体化发展框架协议。5、合六经济走廊奠定了良好的城际合作基础合六经济走廊建设是我市与合肥市同城化、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抓 手。合六经济走廊优越的区位优势、丰富的科创资源、较强的产业互 补能力以及完备的协商协调机制,为我市氢能和燃料电池产业发展提 供了良好基础。合六经济走廊发展规划(2020-2025年)将燃料电 池产业确定为先进制造业产业
11、集群建设的重要产业,为我市燃料电池 产业集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同时,合六经济走廊建设为我市与合 肥市发挥各自优势,联合推进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二)发展机遇1、紧抓自主创新发展机遇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是国家经济国防安全的重要保障。随 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提高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把科技发 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已成为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迫切任 务和根本保障。我省始终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全面推进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四个一创新主平台建设,建设以合肥为中 心、服务全国的大科学装置集群,坚持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打破国 外垄断、填补国内空白。氢能和燃料电池
12、技术作为具有前沿性和引领 性的技术,是能源技术革命的重要方向之一。当前我国氢能和燃料电 池核心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仍存在一定差距,部分关键零部件仍 然依靠进口,关键组件制备工艺有待进一步提升,实现关键技术的自 主可控将是氢能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我市发挥在燃料电池技术 上自主研发优势的重要机遇,应紧紧抓住国家和我省对科技创新的支 持和引导,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锲而不舍、久久为功,推动实现燃 料电池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目标。2、紧握绿色低碳发展机遇国家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 路,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持续优化能源结构,积极应对气
13、候变化。我省始终致力于打造生态文 明建设的安徽样板,加强长江、淮河安徽段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把 生态优势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推动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从源头保障绿色低碳发展。氢能是清 洁无碳的二次能源,可广泛应用于交通、工业、建筑等领域,化石能 源替代潜力大,可带动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开发利用,有助于提高清洁 能源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优化能源结构。应把握绿色低碳发展 机遇,把氢能和燃料电池产业打造成我市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培 育成经济社会绿色发展新的增长点。3、紧跟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机遇我国相继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 建设、长三角
14、一体化发展等新的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推动各地区根据 自身条件,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长三角地区被定位为带动 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三省一市共同担负着探索区域一体化发 展的重要职责。在深入推进长三角重点领域一体化、高质量建设过程 中,我省面临着重要的发展机遇期。与此同时,省内也在持续推动合 肥都市圈建设、合六经济走廊等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目前,长三角 地区是我国氢能产业发展引领区,具备全国领先的研发制造能力,形 成了较完备的产业集群,正在推动长三角氢走廊建设,合力推动产业 有序健康发展。我市作为省内氢能和燃料电池产业的先行区,应抓住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机遇,发挥特色和优势,在技术创新
15、、承接 产业转移、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与江浙沪三地加强交流合作,汇 聚发展优势,促进长三角氢能产业链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当前我市氢能产业发展面临重要机遇,但也存在不少挑战。一是 统筹发展力度不足。目前省内城市间氢能政策关联程度较低,产业分 布不均衡,虽然我市围绕燃料电池环节构建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但 与省内其他城市还未能形成产业集群,与长三角协同发展氢能产业也 没有有效的机制保障。二是市场空间和财政支持能力有限。我市自身 市场空间有限,燃料电池汽车示范推广难度较大,在车辆示范规模、 加氢站建设数量等方面难以脱颖而出,而且目前产业处于发展初期, 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资金需求大、燃料电池汽车购置和
16、运营成本高、 企业技术研发和生产亟待支持,仅凭市财政难以支撑产业更好发展。 三是制度障碍难以突破。目前氢气作为危化品管理的法律规定尚未改 变,为产业发展和政策制定带来了阻碍,且作为新兴产业涉及多个管 理部门,各部门管理责任尚不明晰,导致项目推进过程中困难较多。三、配套措施(-)加强组织实施加强规划引领,系统谋划我市推进氢能产业的具体举措及实施细 则。市直各部门要切实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协调,完善工作机制, 认真组织落实,形成合力推进氢能产业发展的工作格局。明确行业主 管部门和各相关部门工作职责,加强分工合作。制定年度方案,提出 各阶段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统筹推动我市氢能和燃料电池产业发展。(
17、二)重视安全保障加大氢能安全管理力度,严格按照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监 督管理办法完善前期审批手续。强化重大风险辨识,利用互联网、 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及时预警氢能终端泄露、疲劳、爆燃 等风险状态,以技术创新驱动管理变革。加强氢能关键装置与核心零 部件安全监测,建设氢安全测试平台,注重氢能制备、储运、加注及 使用过程中的安全管理,对加氢站装置设备、车载储氢系统、燃料电 池整车等涉氢工程及相关零部件进行安全风险量化评估。加强对操作 人员的安全培训与考核,完善氢能基础设施、燃料电池整车(机)等 安全预警机制,对于极端情况下可能存在的风险隐患,制定切实可行、 处置高效的应急预案。(S)加大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产业 重点 任务 实施方案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960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