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能产业配套措施实施方案.docx
《氢能产业配套措施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氢能产业配套措施实施方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氢能产业配套措施实施方案一、发展机遇1、紧抓自主创新发展机遇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是国家经济国防安全的重要保障。随 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提高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把科技发 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已成为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迫切任 务和根本保障。我省始终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全面推进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四个一创新主平台建设,建设以合肥为中 心、服务全国的大科学装置集群,坚持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打破国 外垄断、填补国内空白。氢能和燃料电池技术作为具有前沿性和引领 性的技术,是能源技术革命的重要方向之一。当前我国氢能和燃料电 池核心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仍存在一定差距,部分
2、关键零部件仍 然依靠进口,关键组件制备工艺有待进一步提升,实现关键技术的自 主可控将是氢能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我市发挥在燃料电池技术 上自主研发优势的重要机遇,应紧紧抓住国家和我省对科技创新的支 持和引导,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锲而不舍、久久为功,推动实现燃 料电池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目标。2、紧握绿色低碳发展机遇国家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 路,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持续优化能源结构,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我省始终致力于打造生态文 明建设的安徽样板,加强长江、淮河安徽段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把 生态优势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大
3、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推动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从源头保障绿色低碳发展。氢能是清 洁无碳的二次能源,可广泛应用于交通、工业、建筑等领域,化石能 源替代潜力大,可带动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开发利用,有助于提高清洁 能源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优化能源结构。应把握绿色低碳发展 机遇,把氢能和燃料电池产业打造成我市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培 育成经济社会绿色发展新的增长点。3、紧跟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机遇我国相继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 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新的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推动各地区根据 自身条件,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长三角地区被定位为带动 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
4、,三省一市共同担负着探索区域一体化发 展的重要职责。在深入推进长三角重点领域一体化、高质量建设过程 中,我省面临着重要的发展机遇期。与此同时,省内也在持续推动合 肥都市圈建设、合六经济走廊等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目前,长三角 地区是我国氢能产业发展引领区,具备全国领先的研发制造能力,形 成了较完备的产业集群,正在推动长三角氢走廊建设,合力推动产业 有序健康发展。我市作为省内氢能和燃料电池产业的先行区,应抓住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机遇,发挥特色和优势,在技术创新、承接 产业转移、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与江浙沪三地加强交流合作,汇 聚发展优势,促进长三角氢能产业链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当前我市氢能产
5、业发展面临重要机遇,但也存在不少挑战。一是 统筹发展力度不足。目前省内城市间氢能政策关联程度较低,产业分 布不均衡,虽然我市围绕燃料电池环节构建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但 与省内其他城市还未能形成产业集群,与长三角协同发展氢能产业也 没有有效的机制保障。二是市场空间和财政支持能力有限。我市自身 市场空间有限,燃料电池汽车示范推广难度较大,在车辆示范规模、 加氢站建设数量等方面难以脱颖而出,而且目前产业处于发展初期, 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资金需求大、燃料电池汽车购置和运营成本高、 企业技术研发和生产亟待支持,仅凭市财政难以支撑产业更好发展。 三是制度障碍难以突破。目前氢气作为危化品管理的法律规定尚未改
6、 变,为产业发展和政策制定带来了阻碍,且作为新兴产业涉及多个管 理部门,各部门管理责任尚不明晰,导致项目推进过程中困难较多。二、发展形势(一)国际氢能产业发展态势1、发达国家高度重视氢能产业发展发达国家和地区已将氢能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制定氢能发 展战略,明确产业定位,推动政策体系不断完善。美国将氢能和燃料 电池技术定位为维系经济繁荣和国家安全的技术之一,并将技术应用 作为实现能源安全的重要途径。2002年,美国能源部发布了国家氢 能路线图,最早提出氢经济发展蓝图。近年来,美国能源部十分重 视氢能和燃料电池产业发展,大力支持产业链重点技术研发和商业化。 2019年,美国燃料电池和氢能协会制
7、定美国氢经济路线图,提出 氢能是美国低碳能源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至2050年氢经济发展 路径。日本将氢能作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实现碳减排目标的重要战 略。2017年,日本发布氢能基本战略,提出构建氢能社会的宏伟 目标。2019年,制定并发布氢能利用进度表,进一步明确至2030 年日本应用氢能的关键目标。韩国将氢能产业确定为三大创新增长战 略投资领域之一,通过发展氢能实现能源多元化和碳减排目标。2019 年至今,韩国先后发布氢经济路线图促进氢经济和氢安全管理 法,旨在打造世界最高水平的氢经济国家。欧盟将氢能作为能源安 全和能源转型的重要保障。2020年,欧盟委员会发布欧盟氢能战 略,提出清洁
8、氢能将成为欧盟脱碳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经济增长新引擎。德国是欧洲发展氢能最具代表性的国家,将氢能与可再 生能源融合发展作为可持续能源系统和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20年,德国发布国家氢能战略,明确了绿氢的优先地位以及氢 能的主要应用领域。国际氢能委员会对氢能发展作出了积极的预测, 到2050年,氢能将创造3000万个工作岗位,减少60亿吨二氧化碳排 放,创造2. 5万亿美元产值,在全球能源消费中所占比重有望达到 18%o2、关键核心技术趋于成熟全球氢能全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基本成熟,已经具备商业化推广 的基础条件。制氢方面,美国以天然气制氢为主,德国大力发展可再 生能源制氢,日本氢源分为
9、外部供应和本土生产,外部供应以煤制氢 和工业副产气提纯为主,本土以可再生能源制氢为主。储运方面,目 前仍以压缩气氢为主,美国和欧盟地区较早探索管道输氢,液氢储运 技术在美日欧也占据一定比例。发达国家车载储氢技术以70MPaIV型 瓶为主,在主流车型中已实现商业化应用。燃料电池关键核心技术方 面,美国、日本、韩国、加拿大等国在催化剂、质子交换膜、碳纸及 胶粘剂等关键材料,膜电极、空压机及增湿器等核心零部件,以及燃 料电池电堆及系统等全产业链占据领先地位。按双极板材料分类,燃 料电池电堆分为金属板、石墨板两大主流,其中日本(丰田/本田)、 韩国(现代)选择的是金属板技术路线,加拿大(巴拉德)的石墨
10、板 技术路线也被广泛使用。燃料电池整车方面,日韩和美国在乘用车和 重卡技术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3、应用场景多元化、示范推广规模化近年来,全球燃料电池出货量持续增长,2019年全球约有LlGW 的燃料电池出货量,比2018年增长40%,预计2020-2030年将是燃料 电池出货量快速增长的十年。交通是燃料电池应用的主要领域,截至 2019年底,全球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超过24000辆,其中乘用车保有 量近18000辆,主要分布在美国、日本、欧盟和韩国,商用车的应用 主要在中国;日本丰田、韩国现代等企业开发的重型卡车已经陆续推 出样车,技术可靠性得到验证。燃料电池叉车保有量超过3万台,主 要分布在
11、美国和日本。欧盟、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船用燃料电 池技术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已实现船用燃料电池动力推进装置示范及 应用。随着氢能和燃料电池技术成熟、成本大幅降低,其在分布式能 源、储能转换、备用电源及传统工业等领域应用将持续拓展。日本是 燃料电池分布式能源推广最多的国家,已经超过32万套,主要包括质 子交换膜、高温固体氧化物两种技术类型。欧洲大力推广POWertOGaS (电转气)技术,既能利用氢储能解决可再生能源消纳问题,又通过 在冶金、化工等传统行业利用绿氢减量替代化石能源,加快工业领域 深度脱碳。4、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明显提速随着应用推广规模扩大,氢能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截至2019
12、年底,全球共有400多座加氢站投入使用,另有超过200座处于规划 建设阶段。已建成并投入运营的加氢站主要分布在欧洲、亚洲和北美 等地。欧洲共有177座,其中德国和法国占比最大,分别为87座和26 座;亚洲共有178座,其中114座在日本,是全球运营加氢站最多的 国家;北美加氢站数量为74座,其中48座位于加州。按照美日欧等 已经公开发布的计划,未来加氢站建设速度将进一步加快。目前,全 球输氢管道总里程超6000公里,未来输氢管道建设将推动氢能基础设 施由点到线再到面,进而构建起完备的氢能供应网络。(二)国内氢能产业发展态势1、产业发展布局初步形成氢能和燃料电池技术作为颠覆性能源技术,氢能产业作
13、为战略性 新兴产业。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 划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 动计划(2016-2030年)等都将氢能和燃料电池技术列入重点发展方 向;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十三五交通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 划等将燃料电池汽车纳入重点领域,并明确提出阶段性发展目标。 加快核心技术突破及产业化应用,把氢能产业作为实现新旧动能转换、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能源结构调整和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抓 手。当前已初步形成自主技术研发、氢能制-储-运-加-用等完整产业 链,产业发展初具规模。形成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山东半岛及 环武汉地区等氢能发展先行区,并辐射带动周
14、边地区,构筑形成了良 好的产业发展氛围。2、核心技术及装备水平快速提高我国氢能和燃料电池关键技术及装备自主创新能力快速提升,生 产工艺不断进步。制氢方面,煤气化及天然气重整制氢领跑国外先进 水平,碱性电解水制氢技术及装备处于并跑水平,质子交换膜(PEM) 电解槽和固体氧化物电解槽(SOEC)技术及装备水平处于跟跑阶段。 储运方面,我国以20MPa压缩气氢为主,但技术和装备以进口为主, 整体处于跟跑阶段;我国纯氢管道长度约400公里,管道输氢技术处 于跟跑阶段,目前正在攻关突破天然气管道掺氢输送技术;车载储氢 以35MPaI型瓶为主,70MPaI型瓶制备技术已经掌握,IV型瓶技 术相对落后;固定
15、储罐技术及装备制造已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处于并 跑阶段。燃料电池关键材料技术方面,质子交换膜、催化剂已取得显 著技术进步,但一致性和量产能力仍有待提高,碳纸和胶粘剂主要依 赖进口;膜电极、双极板、空气压缩机、氢气循环系统等核心部件取 得显著进步,具备商业化应用水平,能逐步替代进口;电堆及系统集 成技术正快速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氢能重大装备方面,氢气压缩机、 加氢机提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隔膜式氢气压缩机近两年进步较快, 出口温度、流量稳定性及膜片寿命等核心参数基本与进口产品持平, 液驱压缩机关键核心技术方面具有一定的研发能力;加氢机自主化率 快速提高,其他部件基本实现国产化。3、终端应用及基础设施
16、建设提速我国积极探索燃料电池汽车的示范运行,依托北京奥运会、上海 世博会等重大国际活动,逐渐探索出一条以商用车为主的燃料电池汽 车应用之路。目前,国内燃料电池汽车示范推广正处于由小批量示范 向规模化应用的爬坡期,已经涌现了两个千辆级示范城市,百辆级示 范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商业化应用规模初具雏形。我国燃料电池汽车 保有量超过7000辆,主要集中在商用车领域,以中型货车和大中型客 车为主,但我国燃料电池汽车正向开发能力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随 着推广应用不断深入,氢能应用开始向重卡、特种车、叉车、船舶、 无人机等其他交通领域以及备用电源、应急电源、储能、化工等领域 拓展,已经初步具备产业化的技术条件
17、,正探索商业化路径。当前推 广应用的市场化机制探索已经成为仅次于技术创新的重要任务。随着产业发展,我国加氢基础设施建设进程明显加快。目前已建成加氢站 将近70座,另有100多座处于在建或规划中。从各地已出台的氢能发 展规划看,未来我国加氢站建设仍将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三、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强化功成不 必在我、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理念,坚定不移地把氢能产业作为六安 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绿色振兴先导性产业进行培育、支持和推动;坚 定不移地从支持一个企业转向培育一个产业,把核心龙头企业做优做 强,进而推动整个产业链发展;巩固和提升六安在全国燃料电
18、池产业 发展中的地位,力争将六安建设成为国家氢能和燃料电池关键核心技 术自主创新示范区。(二)基本原则1、自主创新,企业主导坚定不移走自主创新道路,开展氢能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以 技术创新带动产业发展。将关键材料装备国产化作为氢能产业发展目 标,推动氢能产业链技术装备水平大幅提升。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 维护企业在氢能产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以企业为核心推动技术创新, 鼓励企业间开展关键技术装备协同攻关。2、突出重点,多元应用集中优势资源,重点发展燃料电池产业,着力提升燃料电池核心 技术研发和关键产品生产制造能力,推动创新与产业深度融合。以燃 料电池电堆、系统和关键零部件的研发生产为重心,推动
19、产业集聚发 展,兼顾氢气制储运加等产业上下游布局,形成特色鲜明、重点突出 的产业生态。坚持多样应用场景,重视在氢储能、备用电源、燃料电 池发电、工业领域化石能源替代等方面的技术积累和产业化路径,围 绕氢能多元化应用开展产业布局。3、区域协作,优势互补发挥我市在省内燃料电池领域技术研发和系统制造的领先优势, 与周边城市优势互补,分工合作,形成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效应。积极 融入长三角氢走廊建设,与长江沿线城市加强合作,推动在技术创新 和产业协同体系方面深入合作,形成各扬所长、错位发展、有序竞争 的良好发展局面,避免同质化竞争和重复建设。(三)发展定位发挥我市在燃料电池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方面的先发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产业 配套 措施 实施方案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960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