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建民高等教育学知识点总结【呕心沥血整理】.docx
《顾建民高等教育学知识点总结【呕心沥血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顾建民高等教育学知识点总结【呕心沥血整理】.docx(78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高等教育学主编顾建民浙江大学出版社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教材,浙江省教育厅组织编写目录1高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学的发展1.l高等教育界说1.2 高等教育的发展1.3 高等教育学的发展2高等教育的基本问题2.1人的发展、社会发展与高等教育2. 2高等教育的功能与结构2. 3高等教育体制与运行机制3高等学校的教师3. 1职业、专业和学术职业3. 2专业标准和教师专业3. 3教师专业化和教师专业发展4高等学校的学生4.1大学生的特点4. 2大学生的地位4. 3大学生的学习5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5.1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性质与依据5. 2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构成分析5. 3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途径6高等学校的课
2、程6.1高等学校课程的特点与理论6. 2高等学校课程的体系与编制7. 3高等学校课程改革的背景与趋势7高等学校的教学7.1高等学校的教学过程7. 2高等学校的教学方法7. 3高等学校的教学组织8. 4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8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8. 1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8. 2高等学校的教育研究9. 3高等学校的社会服务9高等学校的组织与管理9.1高等学校的组织特征与管理体制9. 2高等学校的战略管理10. 3高等学校的教师管理附录:高等教育研究资源参考文献后记1高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学的发展I .1高等教育界说II 1何谓高等教育196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高等教育会议提出:“高等教育是
3、指大学、文学院、理工学院和师范学院等机构所提供的各种类型的教育而言,其基本儒学条件为完成中等教育”关于高等教育,我国学者在教育大辞典(第3卷)(1991年)所作的解释较为详尽,全面吸收了国内外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高等教育被看作是“中等教育以上程度的各种专业教育及少量高等教育机构设置的一般教育课程计划所提供的教育。其涵义随历史发展而发展,因国民教育制度的逐渐完善而趋于明确。但全国至今并无统一的严格定义随其概念的扩大,已与中学后教育、第三级教育同义”高等教育辞典(1993年)给出的释义是,高等教育”又称中学后教育、第三级教育。是指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传授高深的科学文化知识与技能、培养高级
4、专门人才的教育。实施机构主要有大学、专门学院和专科学校等”潘懋元主编的新编高等教育学(1996年)给出的定义是:“高等教育是建立在普通教育(或基础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性教育,以培养各种专门人才为目标。它所培养的专门人才,将直接进入社会各个领域从事专门工作基于上述认识,结合国内外高等教育的历史和现实,本书将高等教育定义为:“高等教育是在中等教育基础上,由大学和其他各类高等院校提供,以培养各种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的教育。”本书对高等教育的界定基于三方面的考虑:首先,从高等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所处的位置来看,它的基础应确定为中等教育。其次,从高等教育的组织方式来看,它应涵盖各种院校类型、授学形式和教育类
5、型。广义的高等教育不应被简化为大学教育,不应局限于正规高等教育。最后,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应确定为培养各种高级专门人才。1.L2高等教育的内涵依据上述定义,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我们对高等教育的内涵作如下解释:1,高等教育是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上的教育2,高等教育是由大学和其他各类高等院校提供的教育3,高等教育是以培养各种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的教育1.2高等教育的发展1.2.1 外国高等教育的发展1.2.1.1 古代高等教育西方古代高等教育产生于古希腊时期。公元前5世纪和4世纪,古希腊各地兴起一些专门学校和希波克拉底医学校。公元前392年,伊索克拉底在雅典开办了一所修辞学校。公元前393年,柏
6、拉图开办了学园,该学园被视为雅典的第一个永久性高等教育机构,是教育史上公认的名副其实的高等教育机构。公元335年,亚里士多德仿效柏拉图创办了哲学学校吕克昂。在希腊化时期(公元前334-前30年)亚历山大学校(包括亚历山大城图书馆和博物馆)是著名的学术中心和教育中心。在古罗马时期(公元前8世纪-公元5世纪)后期,高等教育走向衰落。在拜占庭时期(公元330-公元1453年)规模最大、影响深远的高等教育机构是425年由政府创办的君士坦丁堡大学,它一直是拜占庭帝国最大的教育中心,教育水平在欧洲和地中海世界首屈一指,吸引了大批慕名而来的求学者。1.2.1.2中世纪大学一般认为真正的大学起源于12世纪的西
7、欧。12世纪,意大利的波隆那和法国的巴黎出现了最早的大学。中世纪大学有三种形成途径:(自然形成型)、(国家或教会创立型)、(繁殖衍生型)。波隆那大学(曾于1988年举行建校900年校庆)巴黎大学(可能在1150-1175年间成立行会)中世纪大学形成的途径及大学繁殖衍生型大学主要依据大学内部的管理权限分配方式,中世纪大学可分为三类:教师型大学一一巴黎大学学生型大学一一波隆那大学混合型大学一一蒙特佩利尔大学(法国南部)、布拉格大学(中欧部分大学)中世纪大学内设文学、法学、医学、神学四个学部。(讲授)、(辩论)、(练习)是中世纪大学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1.大学拥有自治权和学术自由中世纪大学具有三个重
8、要特征:2.大学具有宗教性和国际性3.大学兼具专业性和学术性1.2.1.3 近代高等教育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一一二战前1 .国家开始管理或干预高等教育1806年,法国拿破仑创办帝国大学。1787年,德国普鲁士邦正式成立高级学校委员会,负责管理中、高等学校。1794年,普鲁士颁布民法规定各级学校的设立须经国家许可,都要接受政府的监督。1862年的莫雷尔法案和1890年的第二莫雷尔法案促成了美国现代公立高等教育的形成。1872年,日本颁布学制,1886年日本发布帝国大学令。2 .构建了近代高等教育体系1810年,洪堡创办了柏林大学,它被誉为第一所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学。19世纪中后期相继出现了工科
9、大学和地方技术学院,高等教育体系逐渐完善。3 .高等教育与外部社会的联系更加紧密19世纪20年代后,英国兴起的新大学运动使得一些城市大学重视实用科学研究和技术革新。4 .高等教育的职能不断扩充,形成了教学、研究和服务三项基本职能。1.2.1.4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高等教育1 .高等教育的战略地位开始受到政府重视美国看到苏联卫星上天,受到巨大打击,1958年颁布了国防教育法。2 .由精英高等教育过渡到大众高等教育阶段精英高等教育15%;大众高等教育15%-50%;普及高等教育15%3 .高等教育体系的多样化特征更加显著除了传统的正规的高等教育之外还开拓了许多非正规高等教育的授学形式。英国19
10、69年创办了开放大学,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兴办了一批广博电视大学和函授大学。英国在20世纪50年代创办了一批高级技术学院和新大学,60年代又创办了10所新新大学(new-newuniversity)o德国在70年代初组建了新的综合大学和应用科学大学。日本于1962年成立了高等专门学校,70年代又创设了一些技术大学和教育大学。此外,从学生构成来看,多样化特点也很明显,许多国家的非传统学生(成人学生)、女生、少数族裔学生的就学人数越来越多。4.高等教育从注重数量增长转向强调质量提升1983年,美国发布国家处在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英国于1987年公布英国高等教育白皮书,要求以提高教育质量为
11、中心改革高等教育。1.2.1.5当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1 .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massificationofhighereducation高等教育大众化universalizationofhighereducation高等教育普及化2 .高等教育法治化法治(ruleoflaw)指严格遵法、守法、依法办事的原则,不同于法制(legalsystem)03 .高等教育终身化终身教育是一套面向教育实践的组织方针和程序指南,其目的即在于终身学习,在人的一生中持续进行学习。塔夫(Tough,A.)认为,作为终身教育目的的终身学习是指“有意学习”,其四个关键特征是:有目的;有具体目标;目标是学习的动机;
12、学习者有意在相当长时间内保持并运用所学知识。P014克里斯托弗K纳普尔、阿瑟J-克罗普利:高等教育与终身学习,徐辉、陈晓菲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2页,第11页。4 .高等教育民主化高等教育民主化始于20世纪60年代,它包括两方面内涵:高等教育机会均等;师生员工参与教育管理过程。.高等教育国际化1.2.2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1.2.2.1古代高等教育1.萌芽和形成时期教育史学家一般认为中国古代的大学应该起源于商朝的“右学”。“右学”不是功能单一的高等学府,是集教育、习射、养老于一体的场所。2 .确立时期两汉时期,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举办了中央官学一一太学。太学的出现标志着中
13、国封建社会官立大学的开端,它是传授高深知识、研究学问的大学,由博士(太学讲师)讲授儒家经学,即五经(诗、书、易、礼、春秋)。3 .全盛时期隋朝时,隋炀帝于公元607年创设进土科,开后世科举制之先河。四大书院4 .衰落时期在元明清时期,高等教育逐渐走向衰落并最终瓦解。中国古代高等教育在萌芽、形成、确立、发展、全盛和衰落时期的阶段性特征不尽相同,但也有一些共同特征:在教育性质上,高等教育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和等级性;在办学主体上,官学和私学并存;在培养目标上,主要为统治者培养官吏,“学而优则仕”;在教学内容上,以儒家教育为核心。1.2.2.2近代高等教育1清朝末期近现代高等教育的产生在1840年-19
14、11年的清朝末期,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运动先后兴起,我国传统高等教育开始向近代高等教育转换。洋务运动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办洋务,兴西学,主张新教育,将西文(外语)和西艺(外国技术知识)作为洋务教育的主要内容。2高等教育的基本问题2.1人的发展、社会发展与高等教育2.L1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高等教育自产生以来就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它作为“社会”这个大系统内的一个子系统,与社会以及其他各个相关的子系统间(经济、政治、文化等)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即高等教育通过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对社会起作用,社会则通过对人才的需求和提供人才培养的资源投入,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这种“内在的必然联系”揭示了高等教育的
15、一条基本规律,即高等教育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具体表述为:高等教育受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发展的制约,并对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发展起作用。2.1.1.1高等教育受社会发展制约1 .高等教育受经济的制约首先,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与规模。其次,经济发展通过对人才的需求和经费投入制约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数量与规格。再次,经济发展必然引起高等教育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改革。2 .高等教育受政治的制约首先,政治决定高等教育的领导权。其次,政治决定着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再次,政治制约着教育目的和高校培养目标的制定。3 .文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教育与文化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一方面
16、,教育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因素,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都打着深深的文化烙印。另一方面,教育是传递、储存、创造和发展文化的重要途径。文化作为一种弥漫性、持久性的影响力量,它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是强大而全面的。表现在:首先,文化体系中所包含的价值观念深刻地制约着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世界观、人生观。其次,文化影响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制定,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教育内容的选择、教育教学的组织形式、方法和手段等。再次,高等学校的校园文化,作为社会的亚文化,更要受社会文化的深刻影响。2.1.1.2高等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高等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主要是通过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实现的
17、。1 .高等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首先,高等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手段。即把潜在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把一般劳动力培养成为高级劳动力,以促进生产力的提高。其次,高等学校是科技创新的重镇。现代高等学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在传播知识的同时,也在创新知识和应用知识,成为教育中心和研究中心,成为出人才、出成果的重要基地。2 .高等教育为政治建设服务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使受教育者政治化。培养政治领袖及政法人才。促进政治民主化。从历史发展的进程看,教育与政治关系的一个核心问题是民主问题。教育民主化已成为一个基本趋势,它具体包括两个方面:教育公平和民主管理。高等教育公平作为许多国家重要的政策被
18、赋予了特别重要的政治意义,教育公平通常被认为是实现个人自由与社会民主的基本途径。高校民主管理在很大意义上是培养学生政治民主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3 .高等教育为文化发展服务文化发展是通过文化传承、文化交流、文化变迁与文化创造等诸种方式实现的。高等教育促进文化发展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选择、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二是创新发展文化的功能。首先,高等教育通过教育和科学研究使文化得以更新,通过各种方式向社会传播,丰富和发展已有的人类文化;其次,高等教育能为社会文化不断更新发展培养大量具有创造活力的人才,这是实现学校创新和发展文化功能的最根本的方面;再次,高等教育还具有直接吸收、融合外来先进文化的功能,
19、通过对外开放,选择引进外来优秀文化,融合各民族文化中积极的因素,从而促进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在高层次上的相互借鉴与吸收,创造符合本国国情的新的文化。2L2高等教育与人的发展2.1.2.1高等教育受大学生身心发展制约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人在生命的全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生理和心理的变化。这种变化是有规律的,教育必须适应人身心发展的规律。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与阶段性。顺序性是指个体发展具有一定先后顺序的特性。阶段性是指个体发展中由质变引起的阶段性的特征。身心发展的非均衡性。指个体的发展具有非等速、非直线的特征。从生理发展看,一是表现在不同年龄阶段在同一方面发展上的不均衡,如人的身高体重的增长就有两个生长高峰期
20、。二是表现在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均衡,如人的各个系统的发展不是齐头并进的。从心理发展看,存在着发展的加速期和转折期,即所谓的发展关键期。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个别差异是指个体在行为和个体特征上相对稳定而又不同于他人的生理、心理特点。2.1.2.2高等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很多,一般认为,遗传素质、环境、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作为环境因素和活动因素特殊综合的学校教育,之所以能对人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原因:首先,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工作,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具有高效性、系统性、一致性的特点。其次,学校教师是受过系统
21、教育和专门训练的专业人员。第三,学校教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环境和遗传因素的影响。第四,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2. 接受高等教育使个人至少在(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实践能力)、(文明素养)等方面获得大幅度的提高。高等教育在促进人的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3. 1.3两条基本规律的关系教育的两大基本规律:1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规律2教育和人的发展的关系规律两者的关系是:教育外部关系规律制约着教育内部关系规律的作用,教育外部关系规律要通过教育内部关系规律来实现。教育是通过培养人对社会发展起作用的。培养人的活动,既要遵循教育自身的内部规律,又要受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制约。另一方
22、面,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只能遵循教育自身的规律来培养,不能以经济规律、政治规律代替教育规律来培养人才。正确理解与掌握两大教育基本规律的统一性,对教育实践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要认识教育不能不受其所处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制约,无视社会大环境的制约,就教育谈教育,教育活动将无法进行,任何美好的愿望都将无法实现。另一方面,要认识到教育不同于经济、政治等其他社会子系统,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必须遵循教育内部规律办教育,不能以市场经济的规律来代替教育自身的规律;必须按照全面发展的规律培养人才,惟其如此才能更好地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2.2高等教育的功能与结构2.2.1 高等学校的职能2
23、.2.1.1培养人才: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2.2.1.2发展科学: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发展科学成为大学的重要职能与科学发展有密切联系。在十七八世纪,大学仍没摆脱中世纪大学单一职能的影响,出来保存和传递传统的知识外,大学没有把科学研究作为自己的职能。直到19世纪,洪堡以新人文主义的思想指导创办了柏林大学。洪堡认为,科学研究职能是大学的根本价值所在,“大学立身的根本原则是,在深入、广泛的意义上培植科学,并使之服务于全民族的精神和道德教育”。他强调,人的发展是教育的真正目的,大学要实现这个目的就要通过研究进行教学。柏林大学在办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洪堡“通过研究进行教学”和“教学与研究统一”的思想。科学研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呕心沥血整理 顾建民 高等 教育学 知识点 总结 呕心沥血 整理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9620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