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全册计划、教案.docx
《2022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全册计划、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全册计划、教案.docx(78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教案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学生情况分析本班共有学生人,经过几年的学习,四年级大多数学生都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掌握了初步的探索方法,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学内容只是匆忙的走过场,有些探究活动没有开展,因此学生的实验动手和操作能力没有得到培养和发展,活动常常耗时低效,影响了学生整体科学素养的形成,本学期的教学中要注意弥补这方面的不足。教材分析本教材为2021年新编写的新苏教版教材,全册共五个单元,17课内容。每个单元分别围绕一个主题编写内容。第一单元的主题是冷和热,引导学生知道温度的概念及计量单位,掌握温
2、度计的使用方法,探究热水变凉的规律,探究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了解水受热、遇冷以后产生的变化过程和变化规律,进而理解水的三态变化。第二单元的主题是地球、月球与太阳,第一课侧重于对地球的了解和认识,第二课侧重于对月球的了解和认识,第三课侧重于对太阳的了解和认识,第四课侧重于技术,了解古人根据日影变化的规律制作了日替等计时工具。第三单元的主题是昆虫,引导学生认识到昆虫的“家族”很庞大,并通过“饲养”昆虫的方式,让学生亲历昆虫一生的变化,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探究和发现昆虫的奥秘。第四单元的主题是繁殖,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植物的繁殖。第二部分介绍动物的繁殖。从动物的求偶、交配、生产以及哺育几个方
3、面,指导学生了解动物的繁殖方式和行为,为动物的整个生命周期添上繁殖的一环。第五单元的主题是生物与环境,从科学思维的角度看,引导学生从具体例子出发,归纳概括出某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再以对具体场景的分析,得出自然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在建立联系的基础上,认识事物变化所带来的影响。本册教材的专项学习“像科学家那样”主要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介绍科学家所具有的共同素养,即“对世界充满好奇”“不盲从权威”“重视证据”“持之以恒”的科学品质。第二部分从观察摆及摆动现象入手,让学生亲历“提出问题一一作出假设一一设计方案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分享交流”的过程,着重对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搜集证据、处理信息进行指导
4、。教学目标通过实验探究,知道绝大多数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通过实验探究、数据分析,认识水的三态变化。掌握正确使用温度计和酒精灯的方法,能合作完成热对物质影响的各类实验操作。了解地球、月球、太阳的基本特征。通过阅读、探究、模拟实验等活动,了解人类对地球、月球、太阳的认识过程,意识到人类对天体的认识是逐步深入的。了解科学家的事迹,知道科学家的共同素养,体悟科学家的科学精神。能够从观察单摆运动的现象中发现问题,经历“提出问题一作出假设一设计方案一搜集证据一处理信息一得出结论一分享交流”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像科学家那样思考问题,记录实验数据,运用表格进行信息分析,经过逻辑推理得出结论,并能够依据证据
5、进行分享和交流。教学重难点通过实验探究,知道绝大多数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认识水的三态变化;意识到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知道地球、月球、太阳的运动和变化是有规律的;会描述昆虫的共同特征;知道昆虫一生的发展变化;学会一些用根、茎、叶繁殖植物的方法;了解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密切关系;树立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观念;经历“提出问题一作出假设一设计方案一搜集证据一处理信息一得出结论一分享交流”的科学探究过程。教学措施1 .钻研教材,努力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2 .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的特点,因势利导。3 .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用丰富多彩的科学活动充实教学过程。4 .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
6、方式,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活动。5 .建立科学学习合作小组,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6 .给学生提问和假设机会,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7 .充分运用各类课程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时间安排周次课题备注21.冷热与温度232.热胀冷缩243.水受热以后254,水遇冷以后265.地球276.月球287太阳2918.太阳钟21010.养昆虫211IL探究昆虫的奥秘21212.用种子繁殖21313.用根、茎、叶繁殖21414.动物的繁殖21515.生物与非生物21616.动物的庇护所21717.环境变化以后2
7、18像科学家那样219期末复习22022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第一单元冷和热1冷热与温度教学目标:1、通过感知水的冷热,知道用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可以用温度计测量物体的温度。2、学习温度计的使用方法,能连续测量一杯热水变凉过程中的温度,并运用图表将数据记录下来。3、通过分析图表,发现一杯热水变凉过程中温度变化的规律。重点:学会正确使用温度计。难点:在一杯热水变凉过程中连续测量温度,并发现温度变化的规律。教学准备:玻璃温度计、烧杯、铁架台、夹子、石棉网、三脚架、实验记录单等。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1.冷热与温度二、探索1 .活动: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杯冷水、一杯温水和一杯热水,先将
8、两手的食指分别插入冷水和热水中。5秒后,再同时插入温水中,两个手指的感觉一样吗?试一试。2 .测量水温师:光凭自己的感觉能准确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吗?不能,那么怎样才能准确地来进行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呢?温度计可以准确地测出物体的温度。3 .测量前面三杯水的温度温度计的使用方法: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捏住温度计上端。将温度计下端的液泡完全浸没在液体中,温度计不能碰到容器的底和侧壁。待温度计的液柱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视线与液柱的上表面保持水平。小组合作分工测量三杯水的温度并记录。交流测量结果。4.猜测“热水变凉”的降温规律师出示一杯准备的热水,师述:老师这里有一杯热水,大家想一想,随着时间的变化,这一杯
9、水会怎样?指名学生回答。让同学猜测一杯水变凉的过程是怎样的?出示几种预测:两种可能:一种是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变化有规律:温度变化先快后慢,温度变化先慢后快,温度变化速度均匀。一种可能是温度变化没有规律。第二课时1.研究“热水变凉”的降温规律分组实验,明确注意事项:实验所需材料有温度计、杯子、热水、记录纸、秒表等。第一次测量数据为O分钟时的温度,以后每隔2分钟测量一次。正确使用温度计,读数要准确。小组成员拿温度计、读数、记录要分工明确。发现:温度的变化是随着时间的增加而逐步下降的,温度下降的规律是先快后慢。3 .师:如果我们继续测量下去,温度还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继续观测会发现,水温下降速度越
10、来越慢,达到某一温度(该温度多数情况下与室温相同)时会停止下降,保持不变。4 .观察各种温度计,了解温度计的特点和用途(1)教师引导: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温度计,它们具有不同的特点和用途。下面我们一起去了解下。(2)出示课本第3页的4种温度计,引导:你们认识这4种温度计吗?(3)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实践经验,说说自己知道的温度计的特点和用途。电子水温计:用来测量各种液体的温度,精度高,读数方便。电子体温计:用来测量体温,读数更方便。干湿温度计:用来测量空气的温度和湿度。红外线感应温度计:探测物体的温度时不需要接触被测物,更方便、快捷。(4)其实还有许多我们平时没有见过的温度
11、计,教师相机出示一些学生不常见的温度计的图片,并作一些介绍,引导学生了解更多温度计的特点和用途,增进学生对各类温度计的了解。三、课堂总结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继续查阅资料,了解更多有关温度的知识。2热胀冷缩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与实践,掌握酒精灯的使用方法。2、通过实验与分析,知道绝大多数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2、能够运用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重点:认识到液体、气体、固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难点:设计实验验证液体、气体、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教学准备:1、教师:水槽、烧瓶、胶塞、细玻璃管、高锯酸钾水溶液、气球、温度计、铜球实验装置、酒精灯、火柴。2、学生:实验记录单。教学时数
12、: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实验用的温度计由哪,几个部分组成?在使用时要注意些什么?温度计由液泡、液柱和刻度等几个部分组成。温度计在使用时要注意: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捏住温度计上端。将温度计下端的液泡完全浸没在液体中,温度计不能碰到容器的底和侧壁。待温度计的液柱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视线与液柱的上表面保持水平。2、现在我们把两支刻度一样的温度计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会发生什么现象?热水中的温度计,液柱上升;冷水中的温度计,液柱下降。3、液泡和玻璃管中装着红色液体。当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时,液面会随着水的冷热变化而变化,从而显示水的准确温度。4、想一想,红水增加或减少了吗?为什么?在密封
13、的玻璃管里,红水不可能增加或减少,液柱的上升或下降是怎么回事呢?我的猜测:液泡里的红水受热时体积增大,遇冷时体积变小。二、实验探究(一)活动1:研究液体受热和遇冷时体积的变化水在受热和遇冷时,体积会有什么变化?你能设计一个实验进行观察吗?1、实验材料红墨水、水、热水、冷水、带塞的玻璃瓶、细管等。2、实验设计准备一个中间插有空心管的胶塞(可以自制)和配套的烧瓶。往烧瓶里加满染了颜色的水,用胶塞塞紧瓶口。记下空心管里水面的位置。把烧瓶放入热水中,观察空心管里水面的位置有什么变化。再把烧瓶放入冷水中,观察空心管里水面的位置又有什么变化。3、实验记录表14、像水这样受热体积就增大,受冷体积就缩小的现象
14、,我们把它叫做热胀冷缩。温度计就是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不过温度计里装的不是水,而是酒精、煤油或水银。结论: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二)活动2:研究气体受热和遇冷时体积的变化你能根据所提供的材料,设计出研究空气加热或冷却后体积变化的实验吗?1、实验设计用气球嘴套住烧瓶瓶口。将烧瓶放入热水中,观察气球的变化。再将烧瓶放入冷水中,观察气球的变化。2、实验记录表23、实验结论: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第二课时(三)活动3:研究固体受热和冷却后体积的变化1、观察演示实验回答:观察常温下,铁球能否刚好通过铁圈。用酒精灯给铜球加热后,观察铜球是否能通过铁圈。将铜球放入水中冷却,观察铜球是否能通过铁圈
15、。2、实验结论: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4、温馨提示铜球加热后不要触摸,以免烫伤。用酒精灯加热时,要按正确的方法操作。5、酒精灯的使用方法打开灯帽,将灯帽竖放在灯旁。用点着的火柴从灯芯下端自下而上斜向点燃酒精灯。用外焰加热物体。加热完成后,用灯帽自灯芯右上方斜向盖灭火焰,然后取下灯帽再盖一次。6、酒精灯结构:酒精灯由灯帽、灯芯和盛酒精的灯壶三部分组成。酒精灯的火焰分三层:外焰、内焰和焰心。外焰温度最高。7、讨论:绝大多数物体在受热时,体积会膨胀;冷却时,体积会收缩。物体为什么会热胀冷缩呢?三、你能解释生活中的这些现象吗?1、夏天轮胎容易爆胎(轮胎内气体受热体积增大)2、瘪的乒乓球放到热水里能够
16、复原(球内气体受热体积增大)3、夏天架电线时,电线不能拉得太紧(冬天温度低,电线收缩)夏天温度高,轮胎内的气体受热膨胀,容易爆胎。把瘪了的乒乓球放到热水里,乒乓球内气体受热膨胀,可使瘪的乒乓球重新鼓起来。如果夏天架电线时拉得太紧,到了冬天电线遇冷收缩,就会绷断。五、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做实验进行观察,认识到加热和冷却可以改变物体的形态,认识到物体的热胀冷缩体积发生变化现象,知道温度计是利用物质热胀冷缩的原理做成的,物体的热胀冷缩在生活中普遍存在。六、课外拓展生活中,你遇到哪些热胀冷缩现象?收集起来,与大家分享。3水受热以后教学内容:冰、水、水蒸气是同一种物质的不同状态,即固态、液态、气态,
17、影响其状态变化的条件主要有温度和压强。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与描述,知道水受热以后形态会发生变化。2、通过测量与分析,知道在一般情况下,当温度升高到100C时,水会沸腾。3通过比较冰、水、水蒸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知道冰、水、水蒸气是同一种物质的不同状态。重点:了解融化和沸腾的条件。难点:利用曲线图,分析冰融化和水沸腾过程中温度变化的规律。教学准备:1、教师:铁架台、三脚架、酒精灯、石棉网、温度计、烧杯、冰块、秒表。2、学生:实验记录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图片,冰、水、水蒸气是同一种物质吗?它们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冰、水、水蒸气是同一种物质的不同状态。冰是固态,水是液态,水蒸气是气态
18、。冰、水、水蒸气的相同之处:无色、无味、透明冰、水、水蒸气的不同之处:冰有固定形状,不会流动,是固体;水没有固定形状,会流动,是液体;水蒸气没有固定形状,会流动,是气体。二、讲授新课(一)冰的融化冰受热以后从固态变成液态,这种现象叫作融化。冰在融化的过程中温度发生怎样的变化?1、实验:研究冰融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1)实验器材:铁架台、石棉网、三脚架、酒精灯、冰块、温度计、秒表(2)实验设计:取少量冰,测量它的温度。用酒精灯加热冰,每隔1分钟记录一次温度,直到烧杯中的水温达到10C时为止。(3)温馨提示冰融化的过程中温度是怎样变化的?(冰融化前的温度一直在升高,当温度升到0时,冰就开始融化,在融
19、化的过程中很长时间保持在0,待冰块完全融化成水后,温度还会继续上升。)(二)水的沸腾1、师:你见过水沸腾的现象吗?水在什么情况下会沸腾?沸腾时会发生哪些现象?2、实验:继续给水加热,研究水沸腾前后温度和体积的变化(1)实验需要哪些器材?怎么摆放?提醒学生参考上面的实验。(展示图片)(2)实验设计加热前,记录烧杯中水面的位置。用酒精灯继续加热烧杯中的水,每隔1分钟记录一次水温,直到水沸腾后4分钟,停止加热。待水面平静后,观察、记录烧杯中水面的位置。(3)提示想一想:实验需要注意哪些问题?(4)水加热过程中温度记录表O12345678910111213145时间/分3、数据分析把下图中的点连成线,
20、即为水沸腾前后的温度变化曲线图,分析并回答问题。(1)水沸腾前,温度是否持续上升?(2)水沸腾时的温度是多少C?(3)水沸腾以后,停止加热前,温度是否继续上升?(水沸腾前,温度持续上升;水沸腾时的温度是100;水沸腾以后,停止加热前,温度保持不变。)3、知识卡片在一般情7兄下,当温度升高到100C时,水会沸腾,并产生大量气泡。水沸腾时的温度叫作水的沸点。四、拓展提高满壶的水烧开后会产生哪些现象?为什么?现象:水壶里的水变少了,产生了大量气泡;在壶盖和壶把手上有水珠形成。原因:分别发生了沸腾和凝结。五、课堂小结水有三态变化:液态、固态和气态。掌握了冰在融化的过程中以及水加热到沸腾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21、规律,进而理解沸点的科学概念。同时,能运用融化和沸腾的科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六、作业布置不同液体,沸点不同,查阅资料,与大家分享。4水遇冷以后教学内容: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帮助学生回忆什么时候见过露水,见到露水时的气温在一天中是高还是低。第二部分,研究水结冰前后温度和体积的变化。第三部分,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凝结和凝固现象。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与描述,知道水遇冷以后形态会发生变化。2、通过测量与分析,知道在一般情况下,当温度降低到0C时,水会结冰。3、知道水会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并能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重点:了解凝结和凝固的条件。难点:利用曲线图,分析水结冰过程中温度变化的
22、规律。教学准备:1、教师:铁架台、酒精灯、温度计、烧杯、铝箔纸、玻璃棒、冰块、试管、试管夹、秒表。2、学生分组:实验记录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师生交流:你见过露水吗?什么时候见过的?那时的气温是一天中最高还是最低?小结:露水,出现在气温较低的清晨或傍晚。多出现在温差较大的凌晨时分。这时的气温在一天中比较低。3、露水是怎么形成的?傍晚或清晨,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在草叶上的小水滴,称为露水。4、自然界中,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的小水滴,在高空便是云,在低空便是雾,降落到地面便是雨,落在草木叶子上便是露。二、讲授新课(一)实验:水蒸气遇冷以后的变化1、实验器材:石棉网、三脚架、酒精灯、烧杯、玻
23、璃棒、温水、锡纸等。2、实验方法:用铝箔纸包住装有温水的烧杯口,在铝箔纸上开个小洞。用酒精灯加热烧杯中的水,直到水沸腾。在铝箔纸洞口上方斜放一根温度较低的玻璃棒。4、实验现象:实验中,在玻璃棒上出现了流下来的水滴。5、实验研讨:从玻璃棒上流下来的水滴是怎样形成的呢?水蒸气遇到了温度较低的玻璃棒的时候,就从气态变成了液态,就在玻璃棒上凝结成了水滴。6、知识卡片液体形态的水受热后变成气体形态的水蒸气,这种现象叫做蒸发。水蒸气遇冷后,又从气态变成液态,这种现象叫做凝结。(二)实验:水结冰前后温度和体积的变化1、回顾冰在0时,开始融化为液态的水。水在什么情况下会结成冰呢?2、实验设计在试管中加少量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新苏教版 四年级 科学 下册 计划 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9680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