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公文材料用调查研究类金句300句.docx
《写公文材料用调查研究类金句300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写公文材料用调查研究类金句300句.docx(2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写公文材料用调查研究类金句300句一、相关概念阐述(11句)1.重视调查研究,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做好领导工作的重要传家宝。2 .调查研究目的是把事情的真相和全貌调查清楚,把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把握准确,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研究透彻。3 .群众的实践是最丰富最生动的实践,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智慧和力量。4 .调查研究就像“十月怀胎”,决策就像“一朝分娩”。5 .调查研究是了解民情民意、集聚民智民力的重要途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把“问题”变“课题”,把“难点”变“亮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6 .调查研究是一门求真的学问,是一种见诸实践的科学,也是一种研究方法的艺术。7
2、 .调查研究是干部直接联系和服务群众的有效途径,是体验民情、摸准实情、推动落实、评估工作的重要抓手。8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9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一环。10 .“不深思则不能造于道,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脑力”是指能够在调查研究过程中抓住事物本质的能力,是调查研究工作落地落实的关键一环。IL调查研究包括“调”和“研”两个方面,“调”就是要了解事实真相、收集基础资料,而“研”则是要分析论证、决断判定。二、讲问题(56句)1.屁股挪不开办公椅,步子走不出会议室。2 .个别地方在调查研究中走过场、搞形式,奉
3、行假调研、真享受,假“挑刺”、真“采蜜”,犹如“木人探海”“自由落体”一般浅尝辄止。3 .习惯坐在“软沙发”上拍板决策,害怕下去坐“灰板凳”。4 .有的地方满足于“一调了之”“调而不研”“研而不久”,对调研中基层反映的问题能推则推,对走上门来的群众能躲就躲,对历史遗留的“老大难”能拖就拖,生怕给自己带来麻烦。5 .文件未发,调研的“老三样”一一“转转、看看、聊聊”已经踩好了点,调研路线也设置的“明明白白”,一路的“功劳簿”满满当当,“千篇一律”来形容当前的调研方式毫不夸张。6 .遇到矛盾和问题绕着走,不敢揭“短”亮“丑”,隔靴搔痒、隔山打牛,沉迷表面的“遮羞布”,只捏“软柿子”,不啃“硬骨头”
4、,最后调研报告不了了之。7 .如今许多地方调研存在“一副药方治百病”的“万能调研”,年年调研结果“相差无几”,次次调研效果“原地踏步”。8 .当前,很多干部反映工作繁忙,走不开、下不去,没有时间下基层调研,特别是广大机关干部,真正到田间地头、基层一线调研的机会寥寥无几。9 .不注重调查研究,制定的政策、晒出的承诺、亮出的计划也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既破坏了政治生态环境,也不利于工作的有效开展。10 .只看门面窗口不看后院角落,只听汇报材料不听牢骚抱怨,只访群众演员不访困难群众,只翻工作台账不看具体情况,只讲成绩不讲问题。IL部分干部不摸实情、不找问题,盲目开方子、出点子、定调子的现象仍然存在。
5、12 .在调研中,这里“拍拍”、那里“谈谈”,这里“走走”、那里“望望”,最终弄成一场做秀式调研、盆景式调研、蜻蜓点水式调研,既触不到根本,也拿不到所需。13 .个别单位还存在“报喜不报忧”的现象,总结“好的”经验的多,直面“差的”问题的少,对问题蜻蜓点水、一笔带过,或者干脆忽略。14 .实际工作中,不少领导干部总抱怨工作太繁忙,没有时间深入调研,看似情有可原,实则经不起推敲。15 .有些领导干部总以为自己是老基层,什么都知道,基层那些事并不新鲜,殊不知“拔足再濯,已非前水”。16 .在开展调研工作时,只求形式上的“完成”,只顾打通与群众的“物理距离”,没有拉近与群众的“心理距离”,导致调研没
6、有让群众讲“心里话二17 .在调研过程中收集的素材,往往存在真伪并存、粗精混杂等情况,很容易造成调研素材片面等错误。18 .虽“身在基层”但心不在焉、浮于表面,看着花哨好看,但实际上凌空蹈虚,难堪一用,没有发现问题,反而助长新问题。19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调查研究归根结底要依赖调查者的问题意识。20 .没有问题意识,对一切社会现状、工作动态的变化不具备敏感度,甚至习以为常,就永远迈不出“不识庐山真面目”的认知困境。21 .用旧眼光去分析新问题,其结果只能是被动地适应,处于,亡羊补牢”的尴尬局面。22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个别干部自诩繁杂事务缠身,挪不开椅子、迈不开步子
7、、沉不下身子,基层情况顺理成章变成了“纸上文字”,被问及情况“支支吾吾”,涉及具体细节更是“不清不楚”,最终成为“纸上谈兵”。23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个别干部下基层喜欢“高谈阔论”,坐当“指挥家”,成为“个人表演”;导致群众不愿说、不想说、不敢说,最终听不到百姓心里话、不能真正了解基层现状。24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当前,个别干部自认为学历高、理论功底丰富,做群众工作也是一把“好手”,缺少与基层群众的交流沟通,导致制定的政策不符合当地实际,缺乏可操作性。25 .只看“盆景”,就会错过真正的“风景二26 .没有“研”的下文,不仅不能正确反映实际情况,而且还会
8、为某些错误主张和做法提供“事实”依据。27 .真正的调研,是要调查之后着手“研究”而非“总结”。28 .如果只调查不研究,装了一兜子材料,回来汇报一下写个报告后就“没有下文”,不仅背离初衷,也会失信于民。29 .“蜻蜓点水”不知水深几许,走“经典路线”容易被假象所迷惑,就会造成片面甚至是错误的判断,徒劳无功,还对决策有害。30 .东拼西凑、复制黏贴,习惯从网上“拿来”或者由他人“代劳”,将别人的想法与成果变成自己的“功劳”,这样的调查研究显然失去了其本身的意义。31 .存有“随便看看”的“应付”心态,也存有“放松心情”的“错误”心态。32 .“只调不研”“一调了之”等把调研成果束之高阁的行为,
9、只会让调查研究成为“烂尾工程”,让人民群众“嗤之以鼻”。33 .调研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热衷扎堆“网红”地点,“厚此薄彼”,搞“彗星式调研”“逆向调研”。34 .底气不足,缺少调研经验和技巧,容易出现“为了调研而调研”“调研变汇报”的现象。35 .被“盆景展”“报喜会”所迷惑,没得出实事求是的结论。36 .有些干部习惯在办公室拍拍脑袋作决策,调研纸上来纸上去,或是电话遥控。37 .有些干部调研走马观花,沉不下去、漂在上面,没有思考分析,转半天什么收获也没有。38 .有些接到上级文件转身就丢给基层,责任部门变成了督查部门,让基层干部不知如何是好。39 .不深入调研或调研不足,主要是实干
10、精神不足,吃苦耐劳精神不够,深入基层调研又累又苦,坐在办公室随便组合拼凑下来得更轻松容易。40 .一些年轻干部喜欢“走捷径”,热衷复制粘贴,网上抄袭,以文件应付文件,至于能不能落实是基层的事。41 .有懒得看、懒得做的思想。42 .只要“面子”不要“里子”,只停留在面子工程上,不体现在具体行动上,做“两面派”“两面人:43 .下基层之前让基层做足“功课”,这种走过场,不真实的调查研究无异于“掩耳盗铃”。44 .空谈调查,不做研究,搞“花架子”“花把式二45 .在调查研究中“搞应付”“走过场”,在调研中心浮气躁,找不到真问题,也不真正去找问题,调研时“沉不下去”,撰写文章时又“东拼西凑。内容“假
11、大空”,最终“草草交稿”“敷衍了事二46 .没有充分认识到调查研究的重要性,摆不正自己的位置,对上级安排的调研任务存在抵触心理,想方设法“走捷径”,在调研中虽然“身入”基层,但“心”却沉不下去,虽然进村入户了,却仅是“走马观花”,“务虚”不“务实二47 .以工作忙、时间紧、能力不足等理由,在调查研究中作风不正,到基层走一圈了事,没有结合实际找问题,沦为“作秀式”“盆景式”“蜻蜓点水式”调研。48 .有的党员干部依赖于纸质材料上的“结果”,信奉“拿来主义”,调研报告如同“裹脚布”,实际情况在报告中分毫未见,只有堆砌的辞藻和字句。49 .不少党员干部似乎弄丢了调查研究这个“技能包”,有的不带“问题
12、”搞调研,有的热热闹闹调研一番发现“没问题”,还有的通过调研看到问题了但就是不推动解决。50 .“套路化”“形式化”调研仍是存在,个别调研者深入基层只是“照本宣科”或是“提纲式”的调研,像打造旅游路线一样打造经典调研路线,无论什么调研活动,去的路线一样,访的对象同一,听的说辞一样,形同走秀,这样的调研很难达到真正目的。51 .想制定好政策、却不愿意深入基层、花费时间精力去调研的干部,无异于“隔空建楼”,是不可能实现的。52 .有些调查对象开始并不配合,持有怀疑态度,甚至抱有敌意;有的调查地点山高路远、条件艰苦。53 .少数干部或是为了搞面子工程,作个样子;或是为了夸大前期工作的成果,只听得见群
13、众的表扬,对群众的批评或是意见建议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以自己的主观臆断代替了群众的客观意愿。54 .有的干部将调查研究当作一项工作任务,敷衍了事、急于求成,以“没时间”为挡箭牌,以“不必要”“没好处”“近的远的都差不多”为主观判断,不愿不想下基层、做调研,自然而然就地取材,只选择到近的、容易的地方去,以部分代替了整体,用“打卡”当作调研。55,只是浮光掠影、人到心不到的“蜻蜓点水”式调研,围着篱笆转转、隔着玻璃看看,只去“门面窗口”不去“后院角落”,那么只能收获一堆“浅滩鱼虾”,起不到任何作用。56.一些干部调研时不想问、不会问,有的满足于坐在车上转转、隔着玻璃看看,将调研变“视察”;有的只走
14、“经典路线”,听取“精心汇报”,将调研变“调演”;还有的不讲方法、言语生硬,问不出个“所以然”,让调查研究跑了调、丢了魂、失了本。三、讲观点(98句)1 .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深入基层看到的全是办法,高手在民间。2 .只调查不研究,就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研究不调查,只能“纸上谈兵,空中楼阁二3 .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没有正确的调查研究,就没有决策权。4 .调查研究是否取得成效,关键在于调查研究的成果是否高效转化、问题是否彻底解决,决不能“一调了之”“一研了之”,让调查研究成为“空中阁楼二5 .七分调查,三分研究。6 .如若领导干部在调查研究中践行一切都在“意料之中”“完全
15、掌控”,再多的调查研究也是无用的,走基层不是走形式。7 .跑跑“经典路线”、看看“优美盆景”,这样的调研固然轻松,但最后必定鲜少收获,空费人力物力。8 .调查研究是一个循环往复、推陈出新的动态过程,而非“一镜到底”即可收尾的常规动作。9 .不能满足于“报告一出,万事大吉”,更不能“调研一阵风,事后一场空北10 .修好调查研究这门“必修课”,必须做到“群众不满意、坚决不销号:IL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调查和研究,是调研的两个必要环节,不应有所偏废。12 .如果“调查圈”总是在“家门口”,就会降低调查的全面性和科学性。13 .调查研究不能闭门造车,否则建造的只会是天马行空的“空中楼阁”,成不了
16、人民群众俱欢颜的“广厦千万间”。14 .体现调研成效的标准,不是字斟句酌的调研报告,不是舌灿莲花的现场汇报,不是“键对键”的交流互动,而是管用可行的对策、眼见为实的措施、人民满意的成效。15 .调研的根本目的在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问题进行持续跟踪、对方案进行实时更新。16 .调研不是看“盆景”、走过场,也不是“匆匆来一趟,草草看一下”,其目的必须是解决实际问题。17 .如果干部脱离群众、脱离基层、脱离一线,不知道第一手情况、没有第一手资料,所知所想皆是来自他人“汇报”,必然导致决策失衡、失序、失实。18 .一幅完美的绣品切不可仅仅停留在起针的那一刻,起针之后还得不断整饰,一切以最终效果为主
17、。19 .如果出现“调而不研、研而不用”,必然是陷入形式主义的窠臼,最终导致“竹篮打水一场空”。20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调查足迹的远近,也影响调研范围的大小和质量的高低。21 .如果“调查圈”总是在“家门口”,就会降低调查的全面性和科学性。22 .调查研究最大的敌人,是形式主义。23 .近水知鱼性,靠山识鸟音。调查研究越深入,调研的价值就越突出,对工作的指导性就越好、决策的参考度就越高。24 .“眼皮”与“地皮”的距离,反映的是落实党的政策的能力和水平,体现的是践行为民宗旨的意识和境界。25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制胜法宝,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一门必备基本功。26 .调
18、查研究的重要原则之一是实事求是。一项工作的落地执行多在基层,大量的事实也就发生在基层。27 .群众意见往往不是“明摆着”的,具有一定“隐蔽性”。28 .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说走就走”“拍脑袋”式的调研很难达到预期效果。29 .诊对症状,是解决病根、开对药方的前提。30 .调查研究从来都并非目的,调研后的总结整改方是工作重心。31 .调查研究是密切联系群众的过程,用脚步丈量出来的调研结果才有泥土气息,有群众声音的调研结论才有说服力。32 .如果调研时提出的问题笼统空泛、专业术语多,受访者可能会一头雾水,容易出现答非所问的情况。33 .“若射之有的也,的必先立J坚持问题导向是调查研究的关键
19、策略。34 .“吃一堑长一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都是一些我们司空见惯的定论和观点,但是当我们转变思维去“反其道而思之”就会发现变成了调查研究的好方法、好方针。35 .在调研初期不妨多一些“预调研”,敢于“踩坑”,乐于“找茬”,用“放大镜”“显微镜”找错误,期待着在样本调查时多发现一些问题,以“不怕有问题,就怕没问题”的心态为调研做好准备,着力把握好调研的实质、明确好调研的目的、发挥调研的作用。36 .调研,调在前、研在后,二者环环相扣、密不可分,只有调查得清楚,才能研究得透彻;只有经过“对症下药”的研究,才能够找出解决问题的实际办法。37 .在调研中,思考十分重要,只
20、有“脑中真思考”,才能把收集的材料、掌握的情况梳理清楚,才能把问题的“脉”把好。38 .俗话说,“空口袋是立不住的”,调查要深入实地,研究也要在深入思考中“把脉问诊”,用实打实的分析提升调研报告的“含金量”,这样才能让更多解决问题的好方法不断“出炉”,让真思考产生真效用。39 .在调查研究时,我们会在台账中看到多组数据,对于数据要结合实际情况认真比对,对细微之处要加强辩证,从数据中抽丝剥茧,提炼出详实有用的结论。40 .高质量的调查研究如同深海捕鱼,只有深入到困难较多、情况复杂、矛盾尖锐的地方去调查研究才能获取最真实的第一手材料。41 .将问题找精准,把对策建议弄到“点子上”,谋划到“关键处”
21、,才能真正把握全局,精准出击。42 .只有打破“围城”“玻璃门。走到喧嚣的集市、一望无际的田展、繁华的街道,才能在基层踏踏实实地和群众待一阵、相处一段时间,让工作回归真实,满载百姓期盼、基层经验、群众智慧而归。43 .调查研究不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而是一场一直在路上的旅行。44 .如果说因“工作繁忙”脱不开身“打电话调研,或用笔头调研”,或在办公室“拍脑袋调研”等等这些形式主义,都是万万不可取的。45 .搞创新、做工作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才能形成新思路新方法,调查研究做得好、做得实、做得透,工作创新、工作推进就会事半功倍、行之有效。46 .调查研究不是“服装秀”,不是“放烟花”,方式可以多样
22、,要因势而取其一。47 .听取汇报、查阅资料是了解情况、知悉工作、发现问题的“快捷方式”,但如果仅靠“纸上材料”取代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口所问、亲身所感,必将错失调研的“原风景”。48 .围棋有术语“长考”,为落一子花几个小时思考,力争每一子都有所用、出效果,调研工作的“先手棋”重在布局,而如何布局离不开深入调研、全面分析的“长考”。49 .群众是各类政策制度的亲身体会者,在各项政策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矛盾问题,他们的体会最真切、感受最直接,也最有发言权。50 .调研深入土地,决策才有养分。51 .调查研究就是要直面矛盾和问题,寻求破解矛盾的“钥匙”,拿出解决问题的“药方”。52 .知屋漏者
23、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离开“问题”的调研,就是“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53 .“调”是出发点,“研”是延长线。发现问题是基础,抓住核心问题和要害环节是才是关键。54 .调研要像把脉一般,掌握到问题的“病灶”,才能有的放矢,如果只是“盲人摸象”,那调研就是虚有其表,不能探索出问题本质和事情全貌,难以究其根本。55 .调研的关键,就是要善于用好“手术刀”解剖分割,根据不同事件、不同对象、不同层次的分类,将问题条分缕析,分毫毕现。56 .一切事物都处在永恒地运动变化之中,调查研究也只能把握到某一时段下的社会生产生活的主要情况,并不意味着一劳永逸。57 .政策对不对,方向偏不偏,基层群众最有发言
24、权。58 .基层群众中有不少“土专家”和能工巧匠,他们最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他们的点子多、办法新,最能够解决当地的实际问题。59 .“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如果调研报告只满足于网上“抄一抄”、说法“套一套”,不如实反映情况、提出对策,如同“守着金矿讨饭吃二60 .只有真正和老百姓坐到一条板凳上,才能得到群众的真心帮助。调查研究者要拿出“不耻下问”的精神,真诚面对群众,真诚求教群众,从群众身上汲取智慧力量,找到解决矛盾和问题的办法。61 .开展调查研究,如果出发前方向不正,就会糊涂神逛糊涂庙,兜不出实情、找不准病根。62 .厘清问题来龙去脉,把脉问诊才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63 .千调研,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公文 材料 调查研究 类金句 300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9683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