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两会热评汇编(28篇).docx
《2023年两会热评汇编(28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两会热评汇编(28篇).docx(8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2023年两会热评汇编(28篇)1.财政政策加力提效在“统筹”中彰显2 .持续强链固链,以产业链发展带动政府财源建设3 .充分发挥财税政策正向引导作用,稳步促进数字经济健康发4 .促进托育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5 .多维度促进中低收入农村居民增收致富6 .高标准农田建设夯实粮食增产根基7 .给民营经济吃下“定心丸”的三大举措8 .科技创新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9 .实现财政在创新强国建设中的更大作为10 .释放居民消费潜力形成对经济发展稳定而持久的内需支撑11 .数字化助推新时代财会监督工作质效提升12 .财政政策加力提效在“统筹”中彰显14 .充分发挥财税政策正向引导作用,稳步促进数字经济健康
2、发15 .促进托育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16 .多维度促进中低收入农村居民增收致富17 .高标准农田建设夯实粮食增产根基18给民营经济吃下“定心丸”的三大举措19 .科技创新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20 .实现财政在创新强国建设中的更大作为21 .释放居民消费潜力形成对经济发展稳定而持久的内需支撑22 .数字化助推新时代财会监督工作质效提升23 .完善新型举国体制财税政策支持重点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攻关24 .以“风险整体观”做好防控金融风险的财政工作25 .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到优质均衡,需要注重内涵式、特色化、主动式发展26 .在挑战中寻找机遇推进老龄产业发展27 .增强财政支持绿色消费的精准性助
3、力恢复和扩大消费28 .正确理解积极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的基本内涵财政政策加力提效在“统筹”中彰显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赤字率拟按3%安排。完善税费优惠政策,对现行减税降费、退税缓税等措施,该延续的延续,该优化的优化。做好基层三保工作。”2023年积极财政政策在统筹中彰显“加力提效”,体现了“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总体要求,着力做到“保持政策连续性、针对性,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一、“加力”就是适度加大财政政策扩张力度(一)在一般预算财政支出“多措统筹”强度上加力这里的加力需要在“统筹”中把握。相较于2022年,2023年加力更多体现在
4、统筹财政收入、财政赤字、贴息等政策工具,适度扩大财政支出规模。2023年经济形势预期转好,财政收入增长6.7%,增量L36万亿元,高幅增收将为政策加力提供重要的资金支撑;在此基础上,考虑2023年赤字率上调到3%,增量较2022年增加5100亿元;同时,注重发挥财政贴息的撬动作用,整体的加力效果更加凸显。财政收入增速和赤字率设定为6.7%和3%,也体现了稳中求进的总体把握。根据赤字率3%,赤字规模3.88万亿元,倒算GDP的现价规模达到129.3万亿元,意味以现价计算的增加值的增长率将达到6.86%,相对于6.7%的收入增速还是比较稳妥的,进而相应的赤字安排也体现相对稳妥的把握,为后续留出了充
5、分的政策空间(二)要统筹把握专项债在投资拉动上加力要在结构优化中把握专项债的加力力度,总体上呈现为增加一般债,由去年的3.37万亿元增加到今年的3.88万亿元,减少专项债,今年安排3.8万亿元,低于去年的4万多亿可用规模,体现了合理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的要求,所以单看专项债的可用规模可能不如去年多。加力首先体现在“结构统筹”上;对既定的专项债规模,适当扩大投向领域和用作项目资本金范围,确保政府投资力度不减,带动扩大社会投资,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三)在推动财力下沉上加力,兜牢“三保”底线持续增加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向困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倾斜,提高地方财力保障水平,兜牢兜实基层“三保”底线
6、。2023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规模安排超过10万亿元,剔除特殊转移支付安排,增长达7.9%,有效地贯彻落实了财力下沉的要求。另外,2023年一般债规模大头落在中央,地方保持了去年的规模,为地方腾出了债务安全空间;同时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保障地方财政运行安全,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债务结构优化的体现。二、“提效”就是要提升政策效能(一)完善税费支持政策,提升政策的精准性和针对性综合考虑助企纾困需要和财政承受能力,在落实好前期出台政策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减税降费措施。整体看,2022年税费支持政策远超预期,全面发力、多点突破、力度空前,在助力企业纾困、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我国2
7、022年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超过4.2万亿元,其中增值税留抵退税款2.4万亿元,新增减税降费超1万亿元,办理缓税缓费超7500亿元。在总量上2023年的减税降费规模要小于2022年水平,存量留抵退税政策大头在2022年“退”了,2023年更多是针对现行税费优惠政策,该延续的延续,该优化的优化,确需退出的要做好实施设计,注意提高精准性和针对性,用好“有限”的政策空间。增强政策的精准性和针对性,要聚焦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大对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支持力度,精准扶持困难行业企业。稳投资与促消费并行,在延续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政策的基础上,考虑继续对部分乘用车推出车辆购置税优惠
8、政策,进一步释放汽车消费潜力,等等。同时,针对退出的优惠政策要做好政策实施设计,避免政策叠加效应。强化2022年与2023年减税降费政策衔接,防止出现政策断档、政策急转弯。例如,缓税费政策停止,则既要缴纳当期税费,还要补缴前期“缓”的税费,容易形成叠加效应。所以在此类政策上要避免“一刀切”,充分考虑不同企业情况,给出一段可选择的政策退出期。(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升支出效益更好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要特别发挥好财政贴息、政府引导基金等资金作用,有效带动扩大全社会投资,促进消费;不断提高支出效率,强化预算资金统筹和预算绩效管理,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积极支持重点领域,支持补短板、强弱
9、项、固底板、扬优势(三)加强政策协调配合,切实形成合力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产业、科技、社会政策的协调配合,强化治理协同,提升政策统筹效能,打好政策“组合拳”,形成政策合力。特别是强化财政和货币政策协同,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和引导作用,提升财政资金的乘数效应,避免“个体理性、合成谬误”,防止单项政策看都是合理的,但是合在一起就会“过”或“不及”,政策协同发力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总之,2023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充分体现了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兼顾了需要与可能、当前与长远、发展与安全Q政策效能需要从加力和提效两个层面把握。就“加力”而言,又需要统筹财政收入、赤字、贴息及专项债规模,有效发挥
10、其杠杆撬动作用。统筹考量,才能更好体现财政政策加力提效的效能。持续强链固链,以产业链发展带动政府财源建设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提出,2023年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加力提效积极财政政策,同时拟安排3%的财政赤字率。财政收入是经济发展的结果,财政支出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和推动力。要在当前疫情有所好转的情况下,努力完成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同时保持合理的财政赤字率,需要群策群力,力求高质量发展。报告在给定发展目标的同时,也提出实现目标的有力措施,即在区域协同发展的基础上,围绕以制造业为核心的产业链,实现经济整体高质量发展。强化和稳固产业链条的完整,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同
11、时实现政府财源建设的重要举措。首先,强链和固链要持续重视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报告指出,在过去的五年,政府一直致力于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鼓励有条件地区更大发挥带动作用,推进形成更多新的增长极、增长带。区域经济发展是产业链布局的必要条件,产业布局需要在空间上形成聚集,而产业集群的上下游布局往往会溢出特定城市区划,需要在较大范围内,融合不同城市的资源禀赋,满足产业发展的空间需求。未来要在当前区域发展出现新的不均衡的重要时期,持续重视区域的协同发展,包括行政服务、政策体系等的协调统一。其次,区域内产业链的发展需要结合资源禀赋,选择优势产业,避免重复布局,在避免区域间
12、不良竞争的同时防止资源浪费。产业集群的发展要以特定资源禀赋为前提,形成以核心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资源禀赋包括自然资源,也包括文化、人文等,只有资源和产业发展相契合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近年来的热点产业扎堆布局一定程度上造成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地方政府在竞争中存在模糊难决的空间,容易导致不良竞争,最终不利于整体产业发展。再次,产业链条的增强和稳定,需要政府不断完善、创新相关政策体系,为产业链条的完整、稳定、强化保驾护航。在相关政策内容上,要针对区域优势产业,“一链一策”,出台有针对性的、切实符合行业和企业发展需求的政策,不断完善政策体系,同时关注在新的发展阶段,行业新兴业态的创新性政策需求。在工作
13、机制上,要集中力量确保产业链条的完整,做好重点产业链条中重要企业的服务工作,创新思路,践行“店小二”精神。例如,2020年开始兴起的“链长制”便是地方政府财源建设的创新实践,而且实践效果已经有所体现。在疫情影响的三年内,大力推广“链长制”的长三角地区城市和珠三角地区城市经济发展均居全国前列。充分发挥财税政策正向引导作用,稳步促进数字经济健康发展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支持平台经济发展”O准确把握数字经济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充分认识数字经济发展面临的严峻形势和战略机遇,促进数字经济健康、安全、可持续发展,释放数字经济在提效率、促消费、稳预期
14、等多方面的带动作用,成为当前重要的工作。数字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更为凸显。作为经济增长重要势能,数字经济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数字经济规模不断扩大,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成为国民经济创新发展的有力支撑;数字经济产业辐射带动效应不断增强,加快推进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在新发展阶段,数字经济多靶点效应显现,在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促消费、助就业、促进共同富裕等多方面、多维度的积极作用更为明显。数字经济发展成效显著。我国牢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机遇期,制定实施系列支持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助力数字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数字基础
15、设施不断完善,数字经济规模日渐扩大,数字技术创新水平显著提升,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加速深度融合,数字经济带动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与新型就业形态日臻丰富,“数字政府”建设创历史新高,数字治理能力持续提升,国际数字经济规则影响力不断增强。在激发经济创新活力、拓宽共同富裕实现路径、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同时,数字经济也为世界经济企稳回升注入更多确定性。数字经济是新产业革命下的新型经济形态,是国际经济科技交流的重要领域,更是大国博弈的战略支点。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形势更趋复杂严峻,多重不确定和超预期因素陡然增加。加之先进工业国家利用技术优势、隐形的产业政策和国际经贸规则等,接二连三地对我国尖端科技企业实施
16、打压,抑制关键技术和重点设备引进,压制我国数字经济良好发展势头。无论是大国之间经济与科技竞赛,还是数字经济发展、数字中国和数字社会建设的实际需要,都对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提出更高要求Q充分发挥财税政策的正向引导作用,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为进一步巩固数字经济良好发展态势,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促进数字科技创新水平稳步提升,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以数字经济为着眼点持续强化我国经济国际竞争力,有效应对数字技术创新领域的大国博弈,建议加强数字经济财税政策支持力度,提升政策有效性,加强财税政策与多重政策有机融合,不断强化数字科技创新,支持攻克阻碍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的关键核心
17、技术,从全局出发、系统谋划、纲举目张地持续做好数字经济发展工作,全面提升数字经济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使其成为提升、强化和重塑我国制造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加快培育我国经济增长新势能。促进托育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加强托育机构规范化建设,满足人民群众对婴幼儿照护服务的需求。着力构建多元化、多样化、覆盖城乡的托育服务体系,是“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提出的刚性任务,也是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重要政策支撑。近年来我国生育政策的优化调整及人口形势的变化,为托育行
18、业的发展带来深刻变革和影响Q加快健全高质量托育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托育需求,关系到儿童健康成长,民族未来和国家长远发展。一是发展普惠性托育服务。一方面,支持有条件的公立和普惠幼儿园举办托育班。在办园经费、教师待遇、生均经费等方面给与支持,实现儿童托育与托幼服务无缝对接。另一方面,按照人口比例,在各市、县(区)、镇(街道)、村(社区)设立一定数量的普惠性托育机构,就近提供服务,构建网格化普惠托育服务。二是切实解决托育服务的场地问题。建立公共空间和设施资源处置与转化机制,协调各类场所主体,为普惠性托育机构免费提供服务场所或发放租金补贴。挖掘社区配套用房、产业园区公共用房、用人单位
19、活动场地、园林绿化场地等空间,盘活存量设施资源。鼓励通过新改扩建、购置、置换、共建共享等形式,充分利用现有公共服务设施,有效降低托育机构运营成本和服务价格。三是建立合理的托育服务成本分担机制。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导具备资质和能力的非营利组织、社会慈善机构以及热衷于公益的企业、个人等参与普惠托育服务的提供。鼓励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带头在单位内部兴办托育机构。同时,加快落实托育机构用水、用电、用气、用暖执行居民价格,降低机构运营成本。落实社区托育服务发展税费优惠政策,对普惠托育机构免征增值税并予以一定的返补优惠。四是建立有效的托育服务监督管理机制。硬件方面,对托育机构用房进行科学化的分区,
20、明确不同种类的设施改造改建规范和室内环境标准。软件方面,制定托育机构标准化运营、管理、服务流程和要求,由地方综合托育服务指导中心统一监管,保证服务质量。多维度促进中低收入农村居民增收致富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多渠道促进居民增收,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长期以来,我国中低收入居民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对于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和政府工作报告均提出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有必要进一步提高农村地区中低收入群体收入,为推进共同富裕建设做出贡献。一是提升农村居民人力资本,提高工资性收入。农村的产业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行都离不开农村居民教育水平和技能水平的提升
21、。当前农村常住居民教育水平普遍偏低,应当进一步提升农村居民人力资本。一是继续对农村劳动力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包括农业技能和非农技能的专项培训,提升农民人力资本水平,提高其劳动生产率。技能水平的提升也有助于农村居民的稳定就业。二是继续出台鼓励农民工、大学生等返乡就业创业的扶持政策,带动居民就业的同时提升农村本地劳动力市场的工资水平。二是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提高农民经营性收入。应当以产业发展,尤其是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来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有必要继续增加第一产业的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农民从事种植业的亩均收入和经营性净收入。在有条件的农村地区大力发展第二、第三产业,
22、以多样化的产业发展带动农民从事稳定、高质量的非农生产经营活动。三是推进农村各类要素的市场化改革,提高财产性收入。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赋予农民利用土地要素增加财产性收入的权益。继续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借助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在盘活本地闲置资产的同时也可以进一步拓展本地特色农副产品的销路和渠道,做大做强当地特色农产品,提升集体经济收入水平,为农村居民带来更多的分红和福利。四是适当扩大对农村居民的转移支付,提高转移性收入。健全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制度,加大转移支付向欠发达地区、丧失劳动能力的居民以及低收入农村居民倾斜,逐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切实发挥好社会保障制度的兜底作用。高标准农田建设夯实
23、粮食增产根基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2022年,全国粮食产量1.37万亿斤,增产74亿斤,已连续8年稳定在L3万亿斤以上,实现了粮食产量的19连丰”。实实在在的粮食丰收成绩单,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而这靓丽的成绩单背后,高标准农田建设发挥着重要的保障作用。高标准农田建设是“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重大举措。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保障了粮食的稳产高产,还促进了农业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其节水、电、药、肥的效果十分明显。农业农村部调查表明,高标准农
24、田一般节水达20%-30%,节电达30%以上,节药达19%,节肥达13%。2022年底我国已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很大程度地改变了长期以来靠天吃板的被动局面,大大缓解了旱涝灾害对粮食安全的冲击,对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中央财政资金投入的连年增长,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仅2019-2022年4年时间,中央财政分别安排资金859亿元、867亿元、IO08亿元、1096亿元,共计3830亿元,有力支持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此同时,各地财政积极拓展投融资渠道,通过发行专项债、利用新增耕地指标调剂收益等方式,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河北、江苏、河南等省份地方财政亩均投入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两会 汇编 28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9736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