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伤逝》(最终定稿).docx
《解读《伤逝》(最终定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读《伤逝》(最终定稿).docx(29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解读伤逝(最终定稿)第一篇:解读伤逝解读伤逝伤逝到底写了些什么伤逝是一篇及其独特的作品。之所以称其独特,是因为这是鲁迅先生所有作品中,最能反映鲁迅先生内心世界的作品。它的独特不仅在于它的气氛,还在于它的内容,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篇以青年的婚恋为题材的情感类的小说,因此给人的感觉是独特的。小说以男主人公渭生手记的形式通过倒叙以及插叙的手法呈现出来,虽无自我辩驳的特点,但有知识分子的自忏自省;另外,伤逝也充满了对人的生存困境的追问。伤逝存在着多层底蕴,如果只说它是写爱情故事本身及其意义的,我认为是不全面的。我们深挖下去,会发现作品中写了很多内容。隐藏在绝望中的希望。鲁迅先生是冷峻的,一方面是由于
2、他对害人者无情的揭示与批判,一方面也是对于被害者一种深深的冷笑。他冷笑浓浓的眉毛之下是一双深邃的眼睛,有一丝绝望在其中深藏。对于害人者与被害者,他都看不到希望。在他笔下,被害者没有丝毫可以选择的余地,没有作与不作,只有悲凉的运命在等着他。没有选择,这就是他的冷峻。然而在伤逝中,我们发现了例外,原因在于渭生。渭生这个人物形象很有意思。在伤逝中渭生是害人者还是被害者?子君是被害者,虽然她也有自己的缺憾,但她被害者的地位是无疑的。但是渭生,从这场婚恋的角度看,他当然是被害者,但从他与子君的关系看,他又是害人者。正是这种身份的双重性与不确定性,使我们在伤逝中发现了在鲁迅作品中隐藏极深的绝望中的希望。虽
3、然有论者指出,如在故乡结尾,那一轮金黄的圆月的描述,同样也体现了鲁迅作品中绝望中的希望,是反抗绝望的表现。但这其中人为、虚幻的成分太重,即使鲁迅先生指着说:那是希望,我们也不会信。但伤逝中绝望中的希望却是无意的、自然的流露。涓生多次说到:生活的路还很多,这让我们到了真实的希望所在。知识分子的愧疚与自责。伤逝通篇是一种心理的记录,通过涓生的回忆,我们了解了故事的一切。通读全篇,我们一再读到渭生的愧疚,自责。与其他鲁迅小说不同的是,这种愧疚、自责,也可以看作是害人者的愧疚、自责。在文中涓生一再地述说,如果我不将真实说给子君,如果我有勇气负着虚伪的重担子君便不会死。这就提供了种可能性。也就是说,虽然
4、子君的死是不可避免的,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一丝可改变性。即,子君曾经有过可以生的希望,这就与孔乙己、祥林嫂有了根本的不同。虽然细小,但那沉沉的害人者所组成的黑幕终于被撕裂了一个小口,里面透出一丝光亮。对渭生来言,所必须面对的自我审判是双重的:说出真话,使自己获得了真实,却将真实的重担卸给了曾经给予自己以巨大的爱的她,让她独自承担面对真实所必须付给的代价,这自然应该受到道德、良心的谴责;而同时提出的,是自己是否有负着虚伪的重担也即独自承担虚伪所必须付出的代价的勇气?而现在必须面对的事实,却是自己在这两个方面都是卑怯者,而且必须承受惩罚:为摆脱空虚选择了真实,却换来了更大的空虚。这就是说,无论说与
5、不说,选择真实还是说谎,同样逃避不了虚空,并且都要付出道德和良心的沉重代价。正如一位研究者所说子君的命运是悲剧性的,而涓生的处境却具有荒诞的意味。虚空或绝望不仅是一种外部的情境,而且就是主人公自身;他的任何选择因而都是虚空与绝望的。这种虚空与绝望是内在于人的无可逃脱的道德责任或犯罪感,也就是说,困惑是存在于人的存在本身的。人生困境中的人的困惑。我们必须注意到伤逝的写作时间,是1925年10月。这时于鲁迅来说,并不是平常的时期。如果说他写作彷徨的1924年-1926年,是他苦闷、彷徨、失落的时期的话,那么,写作伤逝的时候,也正是这种情绪达到顶点的时候。这之前的一段时间,先是和周作人的兄弟失和,又
6、大病了一场。8月,他又被教育部解聘,整个夏季,他都抽烟、喝酒很多。可以说,此时的鲁迅,也正在思索他自己未来的道路。何去何从,从他周围的环境,他看不到他的去路,他彷徨。以他的习惯,他只能埋头著作,以稍解苦闷。关注自身的命运占了先,因此他写知识分子的情感。而也只有在这样的时候,鲁迅先生才来余暇以严肃认真地审视自身,来寻找自己可以摆脱困境的方法。很显然,在作品中,他加入了他自己的一些想法,他对社会已经绝望,但他对自己身列其中的知识没有绝望,也不敢绝望。因此他注入了一丝希望。这也就是伤逝这类作品之所以写于此时的内在原因。之前之后,他都再没有写过此类的作品,这一丝的光亮迅即地被他冷峻的面容所遮掩。写涓生
7、,就是在写鲁迅先生他自己。只是鲁迅先生巧妙的用涓生与子君的爱情来打了一个漂亮的掩护。第二篇:伤逝再解读谈伤逝的艺术特色内容摘要:伤逝描写了一个扣人心弦的爱情悲剧,表现了深刻的社会内容,不仅能给人以巨大的教育,而且也给人以美的享受。由于它在艺术上的新颖独创,把诗、小说、散文三者的主要特点完善地结合起来,从而使作品具有了强烈的艺术生命和艺术感染作用,这种艺术上的辉煌成就,充分显示了鲁迅作为作家、诗人的非凡的艺术才华和革命家、思想家的高度思想力。关键词:鲁迅诗散文小说伤逝描写了一个扣人心弦充满悲剧色彩的爰情故事,表现出深刻的社会内容,不仅能给人以巨大的教育,还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它把诗、小说、散文、三
8、者的主要特点水乳交融的完美结合,从而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生命和艺术感染作用。因此,对这样一个三结合的艺术特色,作一番欣赏是很有意义的。一、从诗的角度来看任何文学作品都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但这种反映要通过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过滤与加工。因此,任何文学作品都包含着鲜明强烈的思想情感。无思想、无情感的文学作品是不存在。但是,不同的文学样式有不同的特点和要求。小说着重于叙事,它要求作者通过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客观描绘,通过对于人物形象的冷静刻画,来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和情感,揭示社会现实。而诗则着重于抒情,要求诗人更多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带着鲜明强烈的爱憎去反映和评价现实生活,以情感人。诗大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
9、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段话充分说明了诗的特点,及其与歌、舞的密切关系。所以诗有特殊的艺术表现手法。比如,诗要求有强烈的情感,有丰富的想象,有新鲜多彩的形象,有含蓄隽永的诗的意境,有简练而生动、富有情感色彩的语言。高尔基说:文学创作的技巧,首先是在于研究语言,因为语言是一切著作,特别是文学作品的基本材料。这种诗的特点和要求当然多见于诗歌,特别是优秀的诗歌,但也可能出现于小说、戏剧或散文中,成为它们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一个小说家、戏剧家、散文家,如果也是一个诗人或具有诗的素养,就可能在非诗的艺术作品中出现
10、诗的因素。鲁迅是一个伟大的小说家和散文家,也是一个杰出的诗人。他有最第1页清醒、最冷静的头脑,同时又有最鲜明、最强烈的爱憎。伤逝是最突出的一篇。诗的因素在这篇小说中构成了一个重要艺术特色,它和小说、散文诸因素完美地结合起来,使作品描写的悲剧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1.强烈的诗的情感。伤逝是以第一人称写的,是主人公之一涓生的手记。子君的性格精神及其悲剧,都是通过渭生亲自看到和感受到的而反映出来的。涓生自己的思想情感波澜也是通过他自己抒发出来的。因此,这篇作品虽然具有小说和散文的特点,但它却带有强烈的抒情色彩。无论是叙述子君在恋爱过程中的表现,还是叙述子君结婚以后的性格变化,字里行间有热烈的赞颂,有
11、深深的感叹,有深刻的痛苦,还有巨大的失望与悲哀。尤其是在爱情悲剧发生以后,涓生陷入悔恨与痛苦中,因而几乎每一句话,每一个段落都有强烈的深厚的情感在激荡。这种情感的浓烈程度,超过了一般以客观地反映现实生活为主的小说常规,具有诗的主观抒情的性质。2、生动的诗的艺术手法伤逝所以具有强烈的诗的因素,还在于具有诗的艺术特色。想象,是诗的翅膀。有了丰富的想象,诗人才可以广泛地捕捉富有特征的事物来创造诗的形象和诗的意境,从而才能更生动、含蓄、深刻地表现诗的情感。在伤逝中,这一个特质不止一次显示出来。例如,当涓生和子君的爱情失去了生命,而只是一个形式上的空壳,彼此都感到冰冷的时候,渭生产生了厌恶和摆脱这种痛苦
12、生活的情绪,躲到朋友家里去度过时光。但是,他的心是不能平静的,想得很多。写到这里,鲁迅先生用生花妙笔带着丰富的色彩细致生动的描绘了涓生的心灵:我开始去访问久已不相闻问的熟人,但这也不过一两次也们的屋子自然是暖和的,我在骨髓中却觉得寒冽。夜间,便蜷伏在比冰还冷的冷屋中。冰的针刺着我的灵魂,使我永远苦于麻木的疼痛。生活的路还很多,我也还没有忘却翅子的扇动,我想我突然想到她的死,然而立刻自责,忏悔了。在通俗图书馆里往往瞥见一闪的光明,新的生路横在前面。她勇猛地觉悟了,毅然走出这冰冷的家,而且毫无怨恨的神色。我便轻如行云,漂浮空际,上有尉蓝的天,下有深山大海、广厦高楼、战场、摩托车、洋场、公馆、晴明的
13、闹市、黑暗的夜。这一段是渭生的抒情,表现他要摆脱痛苦,和子君分离,寻求生路的强第2页烈希望。但这种现实的要求却通过丰富的想象表现出来。第一,冬天住在朋友的暖屋中反而觉得寒冽浸透骨髓,冰的针刺着灵魂,这就是想象的结果。想象,给作者提供了这样十分新鲜的形象,构成了足以深刻揭示他们不幸夫妻关系的意境。由此可知,他们的情感冰冷到什么程度。第二,渭生把双方的分离看做是新生的起点,以为子君自己从此可以走出冰冷的家,解除束缚,飞向广阔的天地,在现实中寻求新的生路。这种心理状态也是通过大胆的想象来表现的。第三,涓生想到子君和自己分离后的轻松也是通过想象来表现的。例如,从轻如行云,漂浮空际到晴明的闹市、黑暗的夜
14、等形象,构成了一个广阔的天地,显示着渭生心情愉快地寻求新的生路,燃烧着炽烈的希望。如果没有这种想象则不会产生这种诗的意境。丰富的想象总是和诗的形象的创造同时存在的。它和小说中一般的情节叙述、心理描写不一样,不仅是具体,而且带有浓厚的诗情画意。止匕外,在伤逝中,诗的形象还表现在鲁迅善于使用比喻来说明某些抽象的道理,揭示事物的本质。例如,写到渭生失业后的思想活动,这样写着:局里的生活,原如鸟贩子手里的禽鸟一般,仅有一点小米维持残生,决不会肥胖;日子一久,只落得麻痹了翅子,即使放出笼外,早已不能奋飞。现在总算脱出这牢笼了,我从此要在新的开阔的天空中翱翔,趁我还未忘却了我的翅子的扇动。这段话以笼子和鸟
15、的关系作比喻,说明原来那个卑微的可怜的职业抄写工作与涓生的关系:它既勉强维持涓生的生活,也同时消沉他的意志,磨灭他的青春,使他无所作为。因此,现在失掉了它,虽是遭受失业的打击,可也如同把小鸟从笼中放出来了,可以远走高飞。想到这里,涓生在痛苦中又得到宽慰。这样深刻的道理和复杂的心情,用了这样的比喻,写了这样一段生动形象的文字来表现,这不是诗的形象化的表现吗?又例如,下面一段描写:我们总算度过了极难忍受的冬天,这北京的冬天;就如蜻蜒落在恶作剧的坏孩子的手里一般,被系着细线,尽情玩弄,虐待,虽然幸而没有送掉性命,结果也还是躺在地上,只争着一个迟早之间。这段描写在于说明,由于贫穷到了毫无御寒的能力,北
16、京严寒的冬天给了涓生和子君以难以忍受的打击,使他们在痛苦中熬过日子。如果就这样写出来,虽然也能说明问题,但叫人读了索然无味。鲁迅并不这样表第3页现。他运用了形象的艺术手法,发挥了丰富的想象,用小孩玩蜻蜒的情景来比喻冬天和涓生、子君的关系,说明冬天的残忍和涓生、子君生活的痛苦,从而使读者仿佛可以看到冬天这恶作剧的坏孩子是怎样在玩弄,虐待蜻蜓一样可怜的渭生和子君,叫他们不堪忍受。这种写法多么生动、含蓄、意味深长,具有强烈的美感啊!如果不是善于运用比喻,创造诗的形象,单是一般的具体的说明,是绝不可能达到这种艺术境界的。3、含蓄隽永的诗的语言语言是文学作品的基本材料和创造形象的基本工具。但是,诗的语言
17、和散文的语言是有差别的。诗的语言除了和诗的形象、想象等诗的因素结合以外,还要既生动又精练,既形象又富有概括性,能容纳更多的思想内容,同时还有排比、反复、重叠等修辞方法,以表现诗的激情,创造诗的气氛。散文诗虽然不押韵,但诗的语句本身也具有内在的节奏,念起来朗朗动听。伤逝总的来看虽非诗篇,但其中有不少语句是诗的语言,或者具有诗的语言因素。在伤逝中,有些段落是含有很强的哲理性的,或者是表现渭生对于现实问题的思考,或者是表现涓生对于人生道路的探索,或者是表现涓生对于爱情意义的理解。但是,鲁迅在表现这些哲理性的思想时,并不借助抽象的说理,而是借助形象的表现,把概括性和生动性密切地结合起来,也把明了性与含
18、蓄性融于一体。鲁迅很注意语言的含蓄性,往往把丰富的思想内容凝聚在语言的内含中,而不暴露无遗。这样的语言、耐人嘴嚼、寻味。例如:四围是广大的空虚,还有死的寂静。死于无爱的人们的眼前的黑暗,我仿佛一一看见,还听得一切苦闷和绝望的挣扎的声音。我愿意真有所谓鬼魂,真有所谓地狱,那么,即使在孽风怒吼之中,我也将寻觅子君,当面说出我的悔恨和悲哀,祈求她的饶恕;否则,地狱的毒焰将围绕我,猛烈地烧尽我的悔恨和悲哀。这两段话都是写涓生在子君死后的痛苦和忏悔的心情,但并非就事写事,停留于事实表面,而是通过想象与形象表现了更深广的思想情感,使人感到显而不露,浅而又深,意义深刻隽永,经得起挖掘与推敲。二、从小说的角度
19、来看伤逝是一篇小说,最主要的一个特点,是它运用了多种多样的艺术手法,多方面地刻画了人物性格,创造了栩栩如生的完整的典型形象。通过这些艺术形象,作品反映了现实生活,深刻地提示了历史和社会的第4页本质。沈宗骞在画论中说过:两间之形形色色,莫非真意之所呈,浅者见其小,深者见其大。鲁迅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有着超越于一般人的观察力、思想能力和表现能力,能够在极其平凡的生活素材中挖掘出具有深广意义的思想内容,表现出具有历史意义和时代意义的主题,因此,我们再从小说角度来欣赏伤逝的艺术成就。在伤逝中,鲁迅所着力创造的两个形象是子君和涓生,他们都富有鲜明的性格,又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通过对他们爱
20、情悲剧的描写,作品真实地反映了五四以后青年男女知识分子在爱情、家庭等问题上的迷茫、彷徨,表现了他们的反抗、追求及其悲剧,深刻地总结了小资产阶级青年男女知识分子在前进道路的沉痛教训,又给他们暗示了今后前进的正确道路。1、动人心魄的、充满悲剧色彩的子君形象在两个人物形象中,子君的形象是鲁迅所特别倾注心血描写的人物。她出身于什么样的家庭,作品并没有明确的介绍。但从一些情节的暗示中可以知道,她的父亲在农村,她的叔父在城里,家庭经济比较宽裕(因为子君尚有金戒指和金耳环),但是长辈都很封建,主张包办婚姻,反对自由恋爱。而子君是跟着叔父生活在城里,是一个念过书的青年女子,她的形象是苍白的圆脸,苍白的瘦的臂膀
21、,布的有条纹的衫子,玄色的裙显得文弱苗条。她所认识的渭生却是一个靠小职业维持生活的贫困的知识青年。子君不顾家庭的反对和封建势力的嘲笑,也不考虑涓生的穷苦,而大胆地和他恋爱、结婚,组成新的家庭。但婚后半年,渭生就因子君思想和性格的变化和经济上的巨大压力,与子君产生感情上的分裂,最后竟宣布不爱她了,使子君不得不回到农村旧家庭中去,不久便抑郁而死,造成了悲剧。鲁迅对于子君和渭生从恋爱、结合到分离的描写,并不是孤立地进行的,而是把他们放在巨大的社会背景上,使他们的命运和整个社会制度、反封建的斗争密切联系在一起,极力揭示他们争取自由恋爱及其悲剧发生、发展的思想根源和社会根源,从而深刻说明他们的爱情悲剧,
22、是思想精神上的悲剧,更是社会制度上的悲剧。特别是在描写中鲁迅不以他们的自由恋爱为重点,而是以他们结合以后的感情分裂以至悲剧结局为重点。这种写法就是着眼于总结青年男女知识分子前进道路上的教训,从而极大地加深了悲剧的意义,深化了主题,使作品跳出了当时一第5页般描写青年男女自由恋爰的陈框俗套,别有一番新鲜独特的风貌。对于子君在恋爱过程的思想、性格及其表现,是通过渭生的回顾来写的。这种描写告诉人们,子君和涓生都是受过五四文化革命洗礼,接受过个性解放思想启迪与鼓励的青年。但渭生比起子君来是一个先觉者,子君在和涓生谈恋爱的过程中,从涓生一次又一次热情谈话中,懂得什么是家庭专制、打破旧习惯、男女平等,了解了
23、宣传个性解放思想,具有反封建精神的外国作家伊学生(易卜生)、雪莱、等等。这种谈话的内容,正是五四文化革命和五四以后所提倡的,它曾经促进了男女知识青年的思想解放,点燃了他们的反封建斗争热情,成为他们反对封建家庭专制、反对封建包办婚姻,争取自由恋爱和个性解放的思想武器和斗争动力。对于子君,也同样起了这种作用,并且很有代表性。她在和涓生的恋爱过程中,根本蔑视父亲和胞叔反对他们自由恋爱的意见和封建权威,坚决地、沉静地对渭生说: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句话表现了子君反对封建家庭专制的决心和勇气,说明了她要争取自己的个性解放和做人的基本权利,希望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自己开拓走向自由幸福的
24、道路。正是由于有了这样的思想、动力和希望,所以子君对于当时社会封建势力的冷眼恶语,也根本不放在眼里。当她和渭生双双走在公园或者路上的时候,时时遇到探索(跟踪之意)、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甚至使涓生的全身有些瑟缩害怕起来,但她却是大无畏的,对于这些全不关心,只是镇静地缓缓前行,坦然如入无人之境“在这个时候,出现在封建势力面前的子君,确实是一个敢于反抗封建传统习俗的巾帼英雄,是一个五四式的新女性。渭生尽管口头讲道理比她强,但在反抗的行动上却逊色不少。中国几千年来,妇女总是在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道德的压迫与束缚下,流着痛苦的眼泪,发出悲惨的呻吟,以至付出可怜的生命,哪里能够像五四以后子君那样,敢于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伤逝 解读 最终 定稿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9770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