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儒家文化中的美学思想.docx
《论文:儒家文化中的美学思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文:儒家文化中的美学思想.docx(8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论文:儒家文化中的美学思想摘要:儒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统治地位。孔子作为我国古代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为儒家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要考查中国古代的美学思想,就不能避开孔子。孔子的美学思想主要有三点:真美善统一、中和之美、理想的人格美。关键词:孔子;真美善;中和之美;人格美。美学思想产生于西方,最初以哲学形式或文艺评论、创作理论的形式出现,比中国古典美学有更加明确清晰的发展线索,也更为复杂丰富。传入中国后,美学由最初的味觉扩充到个人主观的各种官能感受,后又向人类的经济生活、伦理生活、精神生活乃至艺术领域扩展。以孔子为代表建立的儒家文化对美学的提升起了积极作用,他更加注重具有社会伦理意义的东西
2、,将从精神、理性方面得到的满足感和充实感作为审美对象。日本学者笠元仲二认为,中国人最初的美的观念始于味觉,美字的最早含义也是指味觉引起的甜美感受。朱立元教授在美学中引用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观点:“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与善同意J1真美善统一。真美善是哲学讨论的重要范畴,是中国古代文论关于文学赏评的重要标准。真实性是文学赏评中一个重要的标准,而文学的“美”“善”是建立在“真”的基础上的。文学作品中的“真”,主要表现在真实地再现和真实地表现上,这相当于通常探讨生活、艺术的真实问题。真实再现,即文艺作品真实地描写社会生活;真实地表现,即文艺作品真实地抒发作者的真实情感。诗真实地再现生活
3、,孔子说诗“可以观”,郑玄理解为“观风俗之盛衰”(何晏注论语集注),朱熹理解为“考见得失”(论语集注),杨伯峻理解为“可以提高观察力”(论语译注)o那么诗如何做到这些呢?孔子认为诗应该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孔子在礼记表计中说:“情欲信,辞欲巧。”易乾文言里引用“孔子的话说:修辞立其诚。,这个诚就是真实的意思,修辞要注重事实”(2)。孔颖达在礼记正义里将其理解为“情貌欲得信实,言辞欲得和顺美好二文学作品既要抒发真情实感,也要使用美的形式技巧。由此看出,孔子对文艺创作所要求的是真与美的统一。另外,孔子在他的表述中包含着一些与“真”相同或相近的内涵。孔子说“言忠信,行笃敬”(卫灵公),邢晒解为“言尽忠
4、诚不欺于物,行唯敦厚而常谨敬”(论语注疏)。其中的“忠信”即忠诚不欺,“笃敬”即敦厚谨敬,含有“真”义。孔子说“君子贞而不谅”(卫灵公),“贞”是言行一致的“大信”,包含有“真”义。杨伯峻认为,“君子讲大信,却不讲小信J此外孔子还说“修辞立其诚”(易乾卦文言),孔颖达理解为“辞谓文教,诚谓诚实也。外则修理文教,内则立其诚实”(周易正义)。由此可知,孔子所说的忠、信、贞、笃、敬、诚等概念包含有“真”义,这既有孔子对人的修身的“真”、文艺真实表现生活的“真”,又有对文艺作品要求作者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的“真”。在儒家重视伦理的哲学思想中,孔子所说的“真”是与“善”密切联系的。李玉芝在文学与美中国古代
5、文学鉴赏一书中表示:“最好的文学作品,必须是以人的至善为前提,或表现人的至善的愿望、精神,或表现自然物为人欣赏的形状、本质J(3)43孔子论语中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则是追求善的最好证明。如孔子所说:“里仁为美”(里仁)、“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颜渊)、“如有周公之才之美”(泰伯)、“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4)50(雍也)。此外,孔子提倡“文以载道”,即要求文章以传播道德为美,以追求善为美,这与康德“真美善”的美学思想有相似之处。孔子认为“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日:思无邪4)8(为政),即是说诗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总结,就是“思想主旨纯正无邪”,足见他对于艺术做出的
6、伦理道德的要求。“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4)22(八侑)孔安国指出:“韶美舜乐名也。谓以圣德受禅,故日尽善也。武,武王乐也。以征伐取天下,故日未尽善也”(4)49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不仅不否认事物外在的声色之美,还强调了善的作用。孔子除了不否认声色美,还不否认雕琢美,教导子贡“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学而)(4)6o中国古代文论关于“真”的赏评标准,从讲究“言辞真”“情志真”“事物真”到重视艺术真,孔子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在以孔子为代表建立的美学体系中,他实现了真美善的统一。其真善美统一的美学思想可概括为:文艺应以真为基础,以善为主要衡量标准,以美为外观。2“
7、中和”之美。“中和”是中国文学批评的核心之一。孔子:“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5)6礼记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J(3)199“中”是适中折中,“和”是平和融合。朱立元教授引用董仲舒春秋繁露循天之道观点:“天地之美恶,在两和之处,二中之所来归而遂其为也中者,天之用也,和者,天之功也,举天地之道而美于和。”这里“中和”超出伦理意义而具有哲学高度和美学意义。孔子所说的“中和”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他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J(5)122“过犹不及”(5)96,将“中和”提高到了形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论文 儒家文化 中的 美学 思想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9770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