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二战德国核武项目 为何未能成功.docx
《揭秘二战德国核武项目 为何未能成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揭秘二战德国核武项目 为何未能成功.docx(4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揭秘二战德国核武工程为何未能成功纳粹德国曾于二战期间开发核武器,是史学界公认的事实,不过,其中的种种细节还有许多谜团尚待解开。为此,德国历史学家卡尔施和记者彼得曼经过数年潜心研究,于2OO5年在德国首次推出这部著作。本书不仅解析了德国战时核方案的来龙去脉,还根据最新解密的历史资料得出了一系列颇具颠覆性的结论。一系列不同寻常的实验1938年圣诞节前夕,奥托哈恩教授在柏林达勒姆威廉皇帝化学研究所完成了一系列不同寻常的实验,他用中子轰击第92号元素铀,结果惊异地发现,铀原子核在此过程中发生了“破碎,成为不再是铀的两局部,这就是原子裂变现象。哈恩对实验结果不太有把握,于是给以前的同事莉丝迈特纳写了封信
2、,将心中的疑问统统告诉了她。迈特纳把自己的外甥、同为物理学家的奥托弗里施找了来,最终,他们想到了用著名学者尼尔斯玻尔的“液滴模型来解释这个问题。“液滴模型显示,重原子核的运转形态大致就如同滴落的液体,能够像一只灌满水的气球那样被拉伸和压缩。而在一个质量尤其重的原子核像铀核里,如果其整体外表张力因外来附加力撞击而被减弱,情况就会变得类似于充满水的气球在外来力的一再作用下使表层厚度变薄,以至于整个气球变得大而重。随后,“气球被轻轻一戳,便形成了某个确定的、以原子核突然爆裂为目的的足够环境条件。原子裂变之谜就这样被揭开了。迈特纳和弗里施又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被击碎铀核的两局部,理论上比分裂前的原子轻
3、一些。减少的质量局部转化为能量,这个转化值是相当可观的。换言之,在原子裂变过程中蕴藏着惊人的破坏力。1939年1月6日,奥托哈恩将其系列实验结果发表,立刻在物理学界引起了轰动。3个月后,汉堡大学教授保罗哈特克上书第三帝国军事部,提出关于开发核爆炸物的可行性问题:“第一个利用这种核爆炸物的国家,将拥有其他国家无法超越的优势。军方掌握核方案管理权就军方而言,核裂变蕴含的重要性可谓非同一般,首先被推到前台的是主持德国陆军武器装备和军需品研发与制造的机构陆军军械局。物理学家埃里希舒曼自1934年开始担任陆军军械局研究处处长。按行政级别论,舒曼相当于政府副部长,而在军队系统中,那么官拜陆军少将。鉴于舒曼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揭秘二战德国核武项目 为何未能成功 揭秘 二战 德国 核武 项目 为何 未能 成功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9795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