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中公笔记.docx
《教育学中公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中公笔记.docx(2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第一章一、教育的概念和本质1 .“教育”一词的由来。最早孟子尽心上。孟子曰:君子有三乐也。把“教”“育”连在一起使用。2 .广义的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方案、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开展的活动。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生产力的开展和文字的产生。3 .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第一,教育是人类所独有的社会现象。第二,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的过程。第三,在教育这种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4 .教育的根本特征(1)
2、永恒性(2)历史性(3)相对独立性二、教育的根本要素1 .教育者教育的主体2 .受教育者学习的主体3 .教育影响教育内容、教育手段三、教育的功能1 .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个体开展功能、社会开展功能(人口功能、文化功能、经济功能)2 .按教育作用的性质:正向功能、负向功能3 .按教育功能呈现的形式:显性功能、隐性功能四、教育起源和开展(一)教育的起源生物起源说一一教育起源于动物界的生存本能。利托尔诺、沛西能心里起源说一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人的一种无意识模仿。孟禄劳动起源说一一教育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开展需要的辩证统一。米丁斯基、凯洛夫(二)教育的开展历程根据社会生产方式的构成特点
3、划分,可把教育划分为原始形态的教育、古代教育和现代教育。1 .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1)自发性、广泛性、无等级性。(2)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活动中进行的。(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式单一。2 .古代社会的教育古代学校教育的根本特征:(1)古代学校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2)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别离。(3)古代学校教育的形式一般是各别教学。(4)教育内容偏重于人文知识,教学方法倾向于自认、对辩和死记硬背。(5)学校与社会生活相脱离,是一种封闭式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教育两个时期。奴隶社会学校名称课程内容教育晴征中国夏商庠、序、K人伦、骑射、军事经验传授西周国学、
4、乡学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政教合一、学在官府外国古印度吠陀为主的经典、经义宗教教育(婆罗门教、佛教)古埃及*t学校文字、书写、执政能力以僧为师、以更为师斯巴达军事体育、政治道德尚武雅典智育、德育、美育崇文封建社会学校名称课程带征选拔制度中国春秋战国以儒、墨为主的显学盛行汉代官学、私学“罢黜百家、独尊IS术”察举制、征辟制隋唐分科教学(经、史、律、书、数)科举制宋朝程朱理学(四书、五经)科举制清朝末年学堂中体西用废除科举(1905年)3 .近现代教育(1)现代教学萌芽于文艺狂兴时期(2)近代教育的特征: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最早起源于德国。教育的世俗化
5、。(3) 20世纪以后教育的特点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现代化。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和开展一、教育学的感念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教育学的根本任务的揭示教育规律。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开展的内在动力。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开展(一)教育学的萌芽1 .萌芽阶段的特点(1)以习俗的认识为主(2)以机械类比、比喻、寓言等思维方式为主(3)有关教育论述包含于哲学活道德论述之中2 .萌芽阶段代表人物和代表著作学记: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表达在论语中,有教无类的思想主张,因材施教、温故知新的教学方法。苏格拉底的产婆术
6、:教育是思想上的接生,强调教育应该是由内而外的,是将儿童心灵中的智慧不断引出、开展的过程。古罗马的昆体良:论演说家教育(又称雄辩术原理)被称为世界上第一步研究教学法的书。(二)教育学的创立阶段1或称:教育学的形成时期)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教育史上的哥白尼。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称为一门独立的学科。(1)教学原那么: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开展。(2)教育制度: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方法和实施内容。(3)教学思想:“范智教育”一一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的人。赫尔巴特:科学教育之父,传统教育学代表。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标准、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1)将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根底。(2)
7、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3)“四阶段教学”理论:清楚、联系、系统、方法(4)教育性教学原那么(三)教育学的开展阶段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杜威和克伯屈,代表作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克伯屈设计教学法2.新时期教育代表人物(1)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凯洛夫的教育学,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中国的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教育学著作。(2)当代教育学的开展赞可夫的教学与开展,开展性教学理论。布鲁纳:教学过程,强调学科结构,提出了结构主义学说和发现教学法。瓦根舍因:创立范例教学理论。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第二章教育的根本规律第一节教育与社会的开
8、展一、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一一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1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3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三)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1 .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2 .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3 .教育可以促进民主。二、教育与生产力(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1、生产力水平决定了教育的开展水平。2、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3、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体制、结构的变化。4、生产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一)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
9、知识。三、教育与文化学校文化: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局部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中最具决定作用的是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校园文化是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按照不同的层次和标准可以再细分为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和校园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是核心。第二节教育与人的开展一、个体身心开展概述(一)个体身心开展概念个体的身心开展是指个体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的身心的有规律、连续变化的过程,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开展。(二)个体身心开展的一般规律I、顺序性。具体表
10、现:身体的开展:从上到下、从中间到四肢、从骨骼到肌肉。心理的开展:从机械积极到意义记忆、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从情绪到情感。教学启示:做到循序渐进,不拔苗助长、凌节而施,2、阶段性具体表现:个体的开展是一个分阶段的连续过程,前后相邻的阶段是有规律的更替的,前一阶段为后一阶段的过渡做准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开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开展任务。教学启示:教育工作者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在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不能搞“一刀切”,还要注意各阶段间的衔接和过渡。3 .个体身心开展的不平衡性具体表现:一是同一方面的开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均衡的。二
11、是不同方面在不同开展时期具有不平衡性。教学启示:要适时而教,即要在儿童开展的关键期或最正确期及时的进行教育。4 .个体身心开展的互补性具体表现: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开展得到局部补偿,另一方面,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教学启示:教育应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注重发现学生的自身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开展。长善救失5 .个体身心开展的个别差异性具体表现:个别差异性在不同层次上存在。从群体的角度看,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不仅是自然性别上的差异,还包括由性别带来的生理机能和社会地位、角色、交往群体的差异。其次,个别差异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其中有些
12、是开展水平的差异,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教学启示:教育必须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开展。(三)个体身心开展的动因1 .内发论:强调遗传在人的开展中的决定作用。孟子、格赛尔2 .外银论:强调人的开展主要依靠外在力量。荀子、华生二、影响人身心开展的因素(简答)(一)遗传:遗传是指从上代那里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1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开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开展提供了可能性。2 .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开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但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3 .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开展水平及阶段,为一定年龄阶段的身心
13、特点提供了可能和限制。(二)环境:环境泛指个体生活中影响个人身体开展的一切外部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1 .环境俄个体的开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2 .是人的身心开展的外部的客观条件,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开展可能性变成现实。环境对个体开展的影响又有积极和消极之分。3 .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被动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在改造环境的实践中开展着自身。(三)学校教育在个体开展中的作用。学校教育在个体开展中起指导作用。1 .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方案、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2 .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3 .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
14、开展的各种因素。4 .学校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拟全面、系统和深刻。(四)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个体开展的动力,是促进个体开展的决定性作用。第三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第一节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的概述(一)概念: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狭义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在国家对受教育者培养的总的要求指导下,对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上的要求。(二)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宏观:国家的教育目的中观: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微观:教师的教学目标。(三)教育目的的作用1 .导向
15、作用2 .鼓励作用3 .评价作用:评价学校的办学方向、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检查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工作效果,检查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开展速度。(四)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社会本位论:赫尔巴特、巴拉图。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的公民和社会成员。个人本位论:卢梭、罗杰斯。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二、我国的教育目的(一)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沿革(二)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及根本精神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开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16、和加班人。(三)确立我过教育目的的依据1 .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2 .受教育者的身心开展规律3 .人们的教育思想4 .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开展学说。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开展的唯一方法。人的全面开展。全面开展的人是指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宠妃而自由开展的人。三、素质教育1997年(一)素质教育的概念: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等全面开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素质教育的根本内涵I.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2 .
17、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3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开展的教育。4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开展的教育。5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重点和时代特征(三)素质教育的根本特点1 .全体性2 .全面性3 .开展性4 .主体性5 .开放性第二节教育制度一、教育制度概述(一)教育制度的概念狭义的教育制度是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学校教育制度处于国民教育的核心和主题地位。(二)影响教育制度的因素1 .社会政治制度2 .社会经济制度3 .人口开展状况4 .青少
18、年儿童身心开展规律5 .本国学制的历史沿革和外国学制的影响(三)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开展1 .前制度化教育2 .制度化教育。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废科举、兴学校“,以及所公布的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学制。中国现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以及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3 .非制度教育。教育不应再局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非学校化。二、我国现代学制确实立和开展学制名称颁布时同颁布政府将点地位壬寅学制钦定学堂章程1902年清政府中国首次领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但只硕布而没有实行。癸卯学
19、制奏定学堂章程1903年清政府主要承袭了日本的学制,反映T”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规定男女不许同校,轻视女子教育。中国开始实施的第一个近代学制或实行新学制的开壬子癸丑学制1912-1913年南京临时政府它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废除读经,充实了自然科学的内容,并将学堂改为学校。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壬戌学制1922年北洋军阀统治以美国学制为苣本。规定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又叫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形式规定了我国基本教育制度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教育制度的内容:9
20、曳嘘苴教育目的,提出即全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2003年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01教育部继续推进“三教统筹”(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农科教”结合;努力提高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水平和质量,为2010年全面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打好基础。三、义务教育制度1.概念:义务教育是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2 .特点:义务教育是强迫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3 .义务教育的产生:义务教育始于近代,发源于德国。1986年4月全国六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
21、实行九年义务教育,标志着中国义务教育制度确实立。四、终身教育制度1 .概念:终身教育是指人们在一生中都应当和需要受到各种教育培养。2 .世界上第一本终身教育专著:1929年,英国,耶克思利,终身教育3 .终身教育的概念化和体系化:是在20世纪60年代,标志是法国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论终身教育报告的发表。4 .终身教育最终形成的标志: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其中指出:终身教育建立在4个支柱根底上。4个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第四章学生与教师第一节学生一、学生的特点(一)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从学生自身特点看,学生具有可塑性、依赖性和向师性。二
22、)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开展的主体。学生具有自觉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创造性是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最高表现。三)学生是开展中的人。二、学生的主要权利作为社会权利主体,青少年儿童主要享有受教育权、人身权。1 .受教育权:学生的受教育权包括受完法定年限教育权、学习权和公正评价权。2 .人身权:人身权是公民权利中最根本、最重要、内涵最丰富的一项权利。包括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一个尊严权、隐私权。1980年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主张保障儿童拥有社会权利的主体地位,其根本原那么是:无歧视原那么、儿童利益最正确原那么、尊重儿童尊严原那么、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那么。三、学生的义务1 .尊重法律法规;2 .遵守学生行为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育学 笔记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9797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