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24001-2016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docx
《GBT24001-2016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GBT24001-2016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docx(33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ICS 13.020GBZ0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24001-201%ISo14001:2015代替GB/T2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EnvironmentalmanagementsystemsRequirementswithguidanceforuse(ISO14001:2015JDT)20161013发201705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目次前言III引言III1 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1.1 与组织和领导作用有关的术语11.2 与策划有关的术语21.3 与支持和运行有关的术语31.4 与绩效评
2、价和改进有关的术语44组织所处的环境54.1 理解组织及其所处的环境54.2 理解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54.3 确定环境管理体系的范围54.4 环境管理体系55领导作用65.1 领导作用与承诺65.2 环境方针65.3 组织的角色、职责和权限66策划66.1 应对风险和机遇的措施66.1.1 总则66.1.2 环境因素76.1.3 合规义务76.1.4 措施的策划76.2 环境目标及其实现的策划86.2.1 环境目标86.2.2 实现环境目标的措施的策划87支持87.1 资源87.2 能力87.3 意识87.4 信息交流87.4.1 总则87.4.2 内部信息交流97.4.3 外部信息交流97.
3、5 文件化信息97.5.1 总则97.5.2 创建和更新97.5.3 文件化信息的控制98运行108.1 运行策划和控制108.2 应急准备和响应109绩效评价109.1 监视、测量、分析和评价IO9.1.1 总则109.1.2 合规性评价119.2 内部审核119.2.1 总则119.2.2 内部审核方案119.3 管理评审1110改进1210.1 总则1210.2 不符合和纠正措施1210.3 持续改进12附录A(资料性附录)本标准使用指南13附录B(资料性附录)GBZT24001-2016与GB/T24001-2004之间的对应情况23参考文献25按字母顺序的术语索引26刖百本标准按照G
4、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代替GB/T2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与GB/T24001-2004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性变化如下:采用了ISO/IEC导则第1部分附件SL中的高阶结构;修改了术语和定义;一一提出了战略环境管理的思维;一一采用了基于风险的思维;一一强化了领导的作用;一一承诺从污染预防扩展到保护环境;一一强调将环境管理体系融人组织的业务过程;一一更加强调提升环境绩效;-明确要求运用生命周期观点;一一细化了内、外部信息交流的要求;一一更加强调履行合规义务;一一对文件化信息的要求更加灵活。本标准使用翻译法等同采用ISO14001:2015环境
5、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英文版)。本标准由全国环境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07)提出并归口。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华夏认证中心有限公司、方圆标志认证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中心、国家认监委认证技术研究所、中国认证认可协会、天津天地伟业科技有限公司、中质协质量保证中心、中国船级社质量认证公司、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海尔集团、广汽本田汽车有限公司、苏州高新区管委会、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南京造币有限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黄进、王顺祺、王瑜、杨振强、杨晓涛、刘克、林翎、陈春瑜、李辰暄、孙佳林、张瑜、糜建青、任贤全、詹松光、顾军、胡轶敏、周忻。
6、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GB/T24001-1996.GB/T24001-2004o引言0.1背景为了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必须实现环境、社会和经济三者之间的平衡。通过平衡这“三大支柱”的可持续性,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随着法律法规的日趋严格,以及因污染、资源的低效使用、废物管理不当、气候变化、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给环境造成的压力不断增大,社会对可持续发展、透明度和责任的期望值己发生了变化。因此,各组织通过实施环境管理体系,采用系统的方法进行环境管理,以期为“环境支柱”的可持续性做出贡献。0.2环境管理体系的目的本标准旨在为各组织提供框架,
7、以保护环境,响应变化的环境状况,同时与社会经济需求保持平衡。本标准规定了环境管理体系的要求,使组织能够实现其设定的环境管理体系的预期结果。环境管理的系统方法可向最高管理者提供信息,通过下列途径以获得长期成功,并为促进可持续发展创建可选方案: 预防或减轻不利环境影响以保护环境; 减轻环境状况对组织的潜在不利影响;一一帮助组织履行合规义务;提升环境绩效; 运用生命周期观点,控制或影响组织的产品和服务的设计、制造、交付、消费和处置的方式,能够防止环境影响被无意地转移到生命周期的其他阶段; 实施环境友好的、且可巩固组织市场地位的可选方案,以获得财务和运营收益; 与有关的相关方沟通环境信息。本标准不拟增
8、加或改变对组织的法律法规要求。0.3成功因素环境管理体系的成功实施取决于最高管理者领导下的组织各层次和职能的承诺。组织可利用机遇,尤其是那些具有战略和竞争意义的机遇,预防或减轻不利的环境影响,增强有益的环境影响。通过将环境管理融入到组织的业务过程、战略方向和决策制定过程,与其他业务的优先项相协调,并将环境管理纳入组织的全面管理体系中,最高管理者就能够有效地应对其风险和机遇。成功实施本标准可使相关方确信组织已建立了有效的环境管理体系。然而,采用本标准本身并不保证能够获得最佳环境结果。本标准的应用可因组织所处环境的不同而存在差异。两个组织可能从事类似的活动,但是可能拥有不同的合规义务、环境方针承诺
9、,使用不同的环境技术,并有不同的环境绩效目标,然而它们均可能满足本标准的要求。环境管理体系的详略和复杂程度将取决于组织所处的环境、其环境管理体系的范围、其合规义务,及其活动、产品和服务的性质,包括其环境因素和相关的环境影响。0.4策划一实施一检查一改进模式构成环境管理体系的方法是基于策划、实施、检查与改进(PDCA)的概念。PDCA模式为组织提供了一个循环渐进的过程,用以实现持续改进。该模式可应用于环境管理体系及其每个单独的要素。该模式可简述如下: 策划:建立所需的环境目标和过程,以实现与组织的环境方针相一致的结果; 实施:实施所策划的过程; 检查:依据环境方针(包括其承诺)、环境目标和运行准
10、则,对过程进行监视和测量,并报告结果;一一改进:采取措施以持续改进。图1展示了本标准采用的结构如何融人PDCA模式,它能够帮助新的和现有的使用者理解系统方法的重要性。内、外部问JS相关方的需求和雄纵所处的环境图1 PDCA与本标准结构之间的关系0.5本标准内容本标准符合ISO对管理体系标准的要求。这些要求包括一个高阶结构,相同的核心正文,以及具有核心定义的通用术语,目的是方便使用者实施多个ISO管理体系标准。本标准不包含针对其他管理体系的要求,例如:质量、职业健康安全,能源或财务管理。然而,本标准使组织能够运用共同的方法和基于风险的思维,将其环境管理体系与其他管理体系的要求进行整合。本标准包括
11、了评价符合性所需的要求。任何有愿望的组织均可能通过以下方式证实符合本标准: 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声明; 寻求组织的相关方(例如:顾客),对其符合性进行确认; 寻求组织的外部机构对其自我声明的确认; 寻求外部组织对其环境管理体系进行认证或注册。附录A提供了解释性信息以防止对本标准要求的错误理解。附录B显示了本标准与以往版本之间概括的技术对照。有关环境管理体系的实施指南包含在GB/T24004中。本标准使用以下助动词: “应”(shall)表示要求;应当(ShOUld)表示建议;一一“可以(may)表示允许;-“可、可能、能够(Can)表示可能性或能力。标记“注”的信息旨在帮助理解或使用本文件。第3
12、章使用的“注”提供了附加信息,以补充术语信息,可能包括使用术语的相关规定。第3章中的术语和定义按照概念的顺序进行编排,本文件最后还给出了按字母顺序的索引。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组织能够用于提升其环境绩效的环境管理体系要求。本标准可供寻求以系统的方式管理其环境责任的组织使用,从而为“环境支柱”的可持续性做出贡献。本标准可帮助组织实现其环境管理体系的预期结果,这些结果将为环境、组织自身和相关方带来价值。与组织的环境方针保持一致的环境管理体系预期结果包括:提升环境绩效;履行合规义务;一一实现环境目标。本标准适用于任何规模、类型和性质的组织,并适用于组织基于生命周期观点所确定的其
13、活动、产品和服务中能够控制或能够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本标准并未提出具体的环境绩效准则。本标准能够全部或部分地用于系统地改进环境管理,然而,只有当本标准的所有要求都被包含在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中且全部得到满足,组织才能声明符合本标准。2规范性引用文件无规范性引用文件。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与组织和领导作用有关的术语3.1.1管理体系managementsystem组织(3.1.4)用于建立方针、目标(3.2.5)以及实现这些目标的过程(335)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一组要素。注1:一个管理体系可关注一个或多个领域(例如: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和安全、能源、财务管理)o注2:
14、体系要素包括组织的结构、角色和职责、策划和运行、绩效评价和改进。注3:管理体系的范围可能包括整个组织、其特定的职能、其特定的部门,或跨组织的一个或多个职能。3.1.2环境管理体系environmentalmanagementsystem管理体系(3.1.1)的一部分,用于管理环境因素(3.2.2)、履行合规义务(3.2.9),并应对风险和机遇(3.2.11)o3.1.3环境方针environmentalpolicy由最高管理者(3.1.5)就环境绩效(3.4.11)正式表述的组织(3.1.4)的意图和方向。3.1.4组织organization为实现目标(3.2.5),由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构
15、成自身功能的一个人或一组人。注1:组织包括但不限于个体经营者、公司、集团公司、商行、企事业单位、政府机构、合股经营的公司、公益机构、社团,或上述单位中的一部分或结合体,无论其是否具有法人资格、公营或私营。3.1.5最高管理者topmanagement在最高层指挥并控制组飘(3.1.4)的一个人或一组人。注1:最高管理者有权在组织内部授权并提供资源.注2:若管理体系(3.1.1)的范围仅覆盖组织的一部分,则最高管理者是指那些指挥并控制组织该部分的人员。3.1.6相关方interestedparty能够影响决策或活动、受决策或活动影响,或感觉自身受到决策或活动影响的个人或组以(3.1.4),示例:
16、相关方可包括顾客、社区、供方、监管部门、非政府组织、投资方和员工。注1:”感觉自身受到影响”意指已使组织知晓这种感觉。3.2与策划有关的术语3.2.1环境environment组织(3.1.4)运行活动的外部存在,包括空气、水、土地、自然资源、植物、动物,人,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注1:外部存在可能从组织内延伸到当地、区域和全球系统。注2:外部存在可用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气候或其他特征来描述。3.2.2环境因素environmentalaspect个组纵(3.1.4)的活动、产品和服务中与环境或能与环境(3.2.1)发生相互作用的要素。注1:一项环境因素可能产生一种或多种环境影响(3.2.
17、4)0重要环境因素是指具有或能够产生一种或多种重大环境影响的环境因素注2:重要环境因素是由组织运用一个或多个准则确定的。3.2.3环境状况environmentalcondition在某个特定时间点确定的环境(3.2.1)的状态或特征。3.2.4环境影响environmentalimpact全部或部分地由组织(3.1.4)的环境因素(3.2.2)给环境(3.2.1)造成的不利或有益的变化。3.2.5目标objective要实现的结果。注1:目标可能是战略性的、战术性的或运行层面的。注2:目标可能涉及不同的领域(例如:财务、健康与安全以及环境的目标),并能够应用于不同层面例如:战略性的、组织层面
18、的、项目、产品、服务和过程(3.3.5)o注3:目标可能以其他方式表达,例如:预期结果、目的、运行准则、环境目标(3.2.6),或使用其他意思相近的词语,例如:指标等表达。3.2.6环境目标environmentalobjective组织(3.1.4)依据其环境方针(3.1.3)建立的目标(3.2.5)3.2.7污染预防preventionofpollution为了降低有害的环境影响(3.2.4)而采用(或综合采用)过程(3.3.5)、惯例、技术、材料、产品、服务或能源以避免、减少或控制任何类型的污染物或废物的产生、排放或废弃。注:污染预防可包括源消减或消除,过程、产品或服务的更改,资源的有效
19、利用,材料或能源替代,再利用、回收、再循环、再生或处理。3.2.8要求requirement明示的、通常隐含的或必须满足的褥求或期望。注1:”通常隐含的”是指对组以(3.1.4)和相关方(3.1.6)而言是惯例或一般做法,所考虑的需求或期望是不言而喻的。注2:规定要求指明示的要求,例如:文件化信息(3.3.2)中规定的要求。注3:法律法规要求以外的要求一经组织决定遵守即成为了义务。3.2.9合规义务complianceobligations(首选术语)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Iegalrequirementsandotherrequirements(许用术语)组织(3.1.4)必须遵守的法律法规要求
20、(3.2.8),以及组织必须遵守或选择遵守的其他要求。注1:合规义务是与环境管理体系(3.1.2)相关的。注2:合规义务可能来自于强制性要求,例如:适用的法律和法规,或来自于自愿性承诺,例如:组织的和行业的标准、合同规定、操作规程、与社团或非政府组织间的协议。3.2.10风险risk不确定性的影响。注1:影响指对预期的偏离一正面的或负面的。注2:不确定性是一种状态,是指对某一事件、其后果或其发生的可能性缺乏(包括部分缺乏)信息、理解或知识。注3:通常用潜在“事件”(见GB/T236942013中的4.5.L3)和“后果”(见GB/T236942013中的461.3),或两者的结合来描述风险的特
21、性。注4:风险通常以事件后果(包括环境的变化)与相关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见GB/T23694-2013中的4.6.:LI)的组合来表示。3.2.11风险和机遇risksand。叩OrtUnitieS潜在的不利影响(威胁)和潜在的有益影响(机会)。3.3与支持和运行有关的术语3.3.1能力competence运用知识和技能实现预期结果的本领。3.3.2文件化信息documentedinformation组织(3.1.4)需要控制并保持的信息,以及承载信息的载体.注1:文件化信息可能以任何形式和承载载体存在,并可能来自任何来源。注2:文件化信息可能涉及:环境管理体系(3.1.2),包括相关过程
22、(3.3.5);一一为组织运行而创建的信息(可能被称为文件);一实现结果的证据(可能被称为记录)。3.3.3生命周期lifecycle产品(或服务)系统中前后衔接的一系列阶段,从自然界或从自然资源中获取原材料,直至最终处置。注1:生命周期阶段包括原材料获取、设计、生产、运输和(或)交付、使用、寿命结束后处理和最终处置。修订自:GB/T24044-2008中的3.1,词语“(或服务)”已加入该定义,并增加了“注1修3.3.4外包outsource安排外部组织(3.1.4)承担组织的部分职能或过程(335).注1:虽然外包的职能或过程是在组织的管理体系(3.1.1)覆盖范围内,但是外部组织是处在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GBT24001 2016 环境管理 体系 要求 使用指南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9905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