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论文投稿模板.docx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论文投稿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论文投稿模板.docx(9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选择董楠(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430072)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然而,由于过去过分地强调组成中华民族之各个民族群体的地位、权益和发展,中华民族的整体意识被弱化、虚化。面对国家认同的基础趋于弱化、民旗政策面临诸多困难,以及民族分裂势力堀起的现实困境,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重视和加强中华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巩固爱国统一战线,全方位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为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保驾护航,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心聚力。这是新时代赋予我们
2、的神圣使命。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国梦;路径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民族群体,经过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逐渐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然而,由于过去过分地强调组成中华民族之各个民族群体的地位、权益和发展,中华民族的整体意识被弱化、虚化。党和国家领导人及时发现问题,提出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中华民族”这个概念之后加上“共同体”一词,表现出“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与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族人民只有将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整体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切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
3、复兴的中国梦。一、必由之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印度裔美籍中国史专家杜赞奇曾指出:“早在现代西方民族主义传入中国之前,中国人早就有类似于民族的想象了F河。中国境内各民族群体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交往交流交融渐成一体,共同造就了涵盖诸多民族的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在近代反帝反封建斗争中取得胜利并建立起自己的多民族国家后,不仅以独立自主的身份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且构造了现代的多民族国家制度,为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发展奠定了深厚的政治基础。然而,与欧美那种由公民直接组成的均质化的民族不同,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多元一体”结构的聚合体。收稿日期I2018-12-03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培
4、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14ZDA008)作者饰介,董楠(1990-),女,湖北武汉人,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博士生,主要从事民族主义思潮研究。这种独特的民族结构塑造了多民族国家制度体系,奠定了地区民族政策根基,极大地影响着国家形势的变化和民族关系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强调民族问题的解决必须通过“政治途径”,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使得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然而,过去一段时间,对于中华民族“多元”的强调似乎超越“一体”。作为一个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和政治内涵的多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仅被当作历史文化现象看待
5、,其政治属性和政治内涵却并未给予足够重视。至今仍缺少一种合适的理论机制和政治机制能够从现实利益的角度出发推动中华民族朝着一体化的方向前进,维护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促进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具体问题如下:其一,国家认同的基础趋于弱化。历史经验反复证明,民族整体观念的淡化除了表明民族弱化,还会导致国家整体制度框架的支撑弱化,影响国家认同的巩固和提升。一方面,中华民族的观点日渐涣散,国家认同无法得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有效支撑;另一方面,各个民族群体的自我意识快速提升并逐渐巩固,少数民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分界意识也随之得到强化,国家统一和稳定的社会心理基础受到侵蚀。其二,民族政策面临诸多困难。中国的民族政策由
6、于缺乏中华民族的思想和理念规约,因此仅仅重视对民族群体的利益给予和政策扶持。的确,这在短期内给组成中华民族的各民族的发展提供帮助,但是也会激起政策客体更高的利益要求。如此继续下去,民族政策的边际效用就会递减,唯有投入更多的政策资源才能达到与过去持平的政策效果。而少数民族群体也会基于自身利益角度考量本民族与国家的关系,一旦要求未得到满足,就会为了实现、维护和争取自身利益与国家展开博弈。其三,民族分裂势力崛起。随着中华民族整体意识的弱化,民族主义有所扩张,一些民族分裂集团制造了一系列分裂祖国的破坏和反动活动。这些问题的口渐凸显表明,“中华民族被虚置或虚拟化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如果任由这种局
7、势继续下去,不仅会解构国家统一的社会基础,还会影响民族力量的有效凝聚,继而阻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如今,经济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各个民族国家在紧密联系而形成的互动中掺杂着激烈的竞争,都希望利用一切手段、团结一切力量在博弈中获胜。为了维持自身的霸权地位,有些西方国家打着“民族自决”的旗号不断插手我国民族内部事务,煽动极端民族主义情绪,影响国家政治安全。哈罗德伊罗生曾说过:“族群意识可以建立一个国家,也可以撕裂一个国家”序”。因此,中华民族在反击民族分裂势力的同时,也需巩固自身的合法性,增强自身的凝聚力,壮大自身的软实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越是牢固,国家统一的社会基础就越难以撼动,民族分
8、裂分子就越没有可乘之机。随着全球化趋势的深入推进,国际竞争也愈加激烈,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内部的团结奋进作为一种宝贵的民族精神、一种正面的国家形象、一种重要的软实力,则更是值得重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日本帝国主义入侵而导致的民族危亡时刻同仇敌忖、共御外侮,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华民族又凭借整个民族的力量战胜了帝国主义封锁带来的巨大威胁。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旦社会基于某种共识凝聚起来,就能孕育并焕发出无穷的力量,使国家战胜艰难困苦,创造伟大奇迹,实现远大梦想。“民族属性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政治生活中最具普遍合法性的价值”(正文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我国首要的民族
9、属性,是全体人民的最大共识,是我们i凝聚人心、维护团结、促进发展的重要法宝。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凝聚全民共识、积聚国家力量、汇聚集体智慧,以强大的软实力在国际竞争中取胜,以巨大的向心力助力中国梦的实现。二、强化国家认同,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全球化和全球文化形成的过程中,有学者指出:“一个社会不应局限于物质生产和经济交流。它不能脱离思想概念而存在。这些思想概念不是一种奢侈,对它可有可无,而是集体生活自身的条件。它可以帮助个体彼此照顾,具有共同目标,采取共同行动。没有价值体系,就没有可以再生的社会集体。“”可见,一个国家,只有经济发展是不够的,必须伴之以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和国家
10、认同的凝聚作用,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凝聚人民、动员人民、激发人民创造力的文化力量,其内在属性深刻影响着国家的前途命运。民族认同是人们对于自己所属民族的归属意识,表达了个体对所属群体的归属、感情依附的一种定位、认识和把握。对于民族身份的构成,学术界主要有原生论和建构论两种解释。原生论源自德国浪漫主义思潮,其观点认为,民族身份是给定的,是先天的自然产物,由共同的祖先、亲缘、血统、故土、家园、习俗、信仰和语言等这些无可变更的“原生”属性所确定。而建构论者反对原生论的观点,认为民族身份不是自然给定的,而是“做成的”或者说是建构的,是社会互动中的意义建构。一定意义上,民族身份既涵盖了原生论的因子,也
11、得到了建构论的证明。共同的血缘、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生活等这些“自然的连带关系”俄处阿给予了民族身份的真实具体性,而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的互动交往和同仇敌忖更是坐实了中华民族的整体感。虽然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认为民族是“想象的共同体”,但它并非是虚构的共同体,而是一种与血缘纽带和社会变迁相联系的,通过历史沉淀而植根于人民深层意识中的心理建构。面对中华民族整体意识的弱化,我们要通过共同的联系构建每个公民内心深层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化对中华民族的归属认知和情感依恋,强化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中华大地上,地理环境的差异、社会生产力水平发展的不平衡,锻造了不同区域的文化,这些文化成为中华文化
12、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当被征服民族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低于征服民族时,被征服民族肯定会自觉不自觉地接受征服民族的先进文化,向征服民族的文明程度看齐,从而实现征服民族对被征服民族的同化。”明基于民族交往规律的作用,汉族文化与兄弟民族文化的交融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从未间断,“早因各种各族的混合而渐渐舍短取长成为一种混合的文化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产生正是得益于这种民族文化多元合流的发展态势。目前,要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中华民族大团结、大发展,长远和根本的是文化认同。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团结之“根”,和睦之“魂
13、”,失“根”失“魂”,我们的团结就不会稳固,我们的发展就没有动力。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方兴未艾的国学热,反映了当代中国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传统文化是现代中国文化形成的主要背景和基础,也是构建新的中华文化的主要出发点。我们不能把“国学”界定在以汉族正统王朝历史中形成的传统文化之上,更不能局限于儒学的传统之中,而是要把各民族具有自身特点的民族文化也纳入国学的范畴,参照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结合我国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创造出适用范围更广且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们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下,鼓励各民族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努力实现创造
14、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动各民族共享现代文化,增强各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以增进文化认同来强化精神信仰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世界的文化空间被压缩,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推动不同的思想、观念和文化在世界范围内迅速传播,造就了不同文化和价值观念冲突的特定场域,这些都不仅影响着人们的文化认同,也对国家认同提出了新的挑战。国家认同表现了公民对共同拥有的土地、共同生活的家园的肯定和眷恋,对政治法律共同体的尊重和效忠,对国家政治文化的认可和分享,它将民族认同作为其基本的内容和层次,本质上是一种集体观念,二者可以并存并续。在中世纪末期,王朝国家通过强大的国家
15、权力、统一的国内市场以及文艺复兴促成的民族语言和文化运动将统治范围内的居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经过长期而持续的政治整合、经济整合和文化整合,国内居民被整合为内部具有高度同质性的民族。因此,美国著名汉学家史华慈得出结论说“是国家(State)创造出民族,而不是由民族创造出国家”l81o如今,民族国家的世界体系已经建立起来,这种制度在实现和保证民族对国家的认同的同时显示出发展经济的巨大优势。中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必面对56个民族共生共存的现状,为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我们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同时,更要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将国家认同放在高于各民族认同的地位,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
16、然民族差异注定存在,那么我们所应强化的就不是彼此的“他性”和差异,而是更多的“我们感”和共同性。共同性是可以在历史长河和现实空间中形成和增强的,要造就作为国家民族一一中华民族一一的共性,就要用国家观念淡化民族界限,不分民族,不论出身,把忠于国家、忠于宪法、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作为公民必须坚守的最高理念、基本原则和基本价值观,并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叶礼庭曾提出要将“民族视作一个平等的、权利共享的公民共同体,通过依附于一套共享的政治实践和价值之上的爱国主义而实现统一”,因此,国家和各项法律制度要充分体现公民政治平等和机会均等,使个人因国家而感到荣耀,从而提高国家的凝聚力。同时,借助国民教育、公共
17、空间、大众传媒、国家庆典等方式,强化国家认同,不断积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历史文化上说,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依托于各民族群体长期交往交流交融,从政治上说,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构建的产物,它“既是命运共同体,也是文化共同体,更是政治共同体”。为此,要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推进国民族源归属感,深化中华文化认同增强国民精神归属感,强化国家认同促进国民身份归属感,通过增进作为“国家民族”的中华民族的整体归属感凝聚人心、汇智聚力,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三、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厚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水本无华,相荡乃生涟漪:族本无界,团结乃生和谐。中国一直以来都有着大团
18、结、大一统、大同世界等传统思想精髓,由其衍生出来的民族教育观强调“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以和为贵”。这些思想对塑造社会道德价值观念、捍卫国家统一,以及维系社会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为方向、以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为指导的民族团结教育凸显出其在培养一个国家公民的民族共同体情感方面所具有的特殊功能,成为维系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独立存在与和谐发展的纽带、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关键。立足于新的时代背景和以往历史经验,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UI)1%进一步显露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方 民族大学 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 论文 投稿 模板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9938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