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曲》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月光曲》教学设计.docx(2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月光曲教学目标:1 .熟悉课文内容,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2 .通过朗读从贝多芬的言行中体会他丰富的心理和情感,感受音乐家对穷人的同情和对音乐的热爱。3 .借助联想和想象,感受艺术之美。教学重点:通过朗读从贝多芬的言行中体会他丰富的心理和情感,感受音乐家对穷人的同情和对音乐的热爱。教学难点:借助联想和想象,感受艺术之美。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音乐导入:由课前播放的命运交响曲,引入贝多芬: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欧洲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被尊称为“乐圣”、交响曲之王”。今天我们所要学的是和他的一首曲子有关的一段传说,让我们一起走进月光曲。设计意图:由课前播放的音乐引入课文所涉及的音乐家
2、贝多芬,吸引学生阅读文章的兴趣。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1 .用一句话概括文中的主要内容预设: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2 .“传说”什么意思?预设:有关某人、某事、某地的传闻。3 .朗读全文,课文能分成几个部分?试着划分一下,概括段意。预设:第1自然段:简要介绍贝多芬,点明月光曲的创作故事是一个传说。第2自然段:贝多芬散步时听到一所茅屋里传出钢琴声。第37自然段: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一曲。第89自然段:贝多芬即兴创作并弹奏了月光曲。第10自然段):贝多芬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的工夫把曲子记录下来。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解“传说”的含义,通过划分层次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三、再读
3、课文,想象画面1 .贝多芬弹了几首曲子?预设:第一次弹奏的是姑娘弹的曲子。第二次即兴创作月光曲2 .究竟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使他要弹琴给盲姑娘兄妹听?分角色朗读第3段兄妹俩的对话,想象他们的神情、语气。读出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对哥哥的体贴;读出哥哥对妹妹的内疚和关怀。追问:盲姑娘的家境如何?盲姑娘的家境贫寒,从“茅屋”“微弱的烛光”“lH钢琴”“入场券太贵”等词语可以看出来。小结:贝多芬被这个贫穷但是热爱音乐的盲姑娘以及兄妹互相关爱的亲情所感动。3 .贝多芬为什么弹完一曲后又弹一曲?预设:文章用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生动地刻画了盲姑娘陶醉于音乐艺术中,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很有音乐素养,贝多芬为在
4、这儿遇到了知音而激动,因此用“我再给您弹一首”来回应盲姑娘。引导学生体会贝多芬此时的情感,再分角色朗读第5、6、7自然段的对话。皮鞋匠:先生,您找谁?走错门了吧?(意外、吃惊。)贝多芬: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平静、肯定。)盲姑娘:弹得多纯熟哇!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激动、兴奋。第一个“您”表示猜想,语调稍延长一些;第二个“您”是做出了判断,要读出肯定的语气。)贝多芬: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高兴、真诚。)4 .如此清幽的环境,如此热爱音乐的盲姑娘,此情此景让贝多芬想了许多,于是他想把心中这份情感借助于这清幽的月光用音乐释放出来。面对清幽的月光,他按起了琴键
5、听!(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学生静静欣赏。)在这样优美的音乐声中,我们的脑海中是否浮现出了一幅幅画面?兄妹俩身处这美妙的旋律中,他们仿佛看到了什么?品读第9段,想象画面。交流语段中的“变”,指导朗读。月亮的变化(升起一一越升越高一一穿过微云。)大海的变化(微波粼粼卷起巨浪一汹涌澎湃。)朗读指导:语气由轻到重,语速由慢到快,语调由轻柔徐缓到激昂。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从贝多芬的言行中体会他丰富的心理和情感,感受音乐家对穷人的同情和对音乐的热爱,并借助联想和想象感受艺术之美。四、小结课堂这是一个多么宽阔自由的天地,又是多么光明、美好的景象,这正是兄妹俩所向往的情景。贝多芬的琴声带给了兄妹俩无穷无尽的想象。音乐,真的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第8、9段中,既有真实的场景,也有想象的画面。我们在写作时,也可以尝试着把现实和联想结合起来。不仅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有时还要把想到的写下来,在文中恰当地加入联想和想象,文章就会更加充实,表达的感情也就会更加丰富、深刻。设计意图:小结课堂,引导学生关注写作中联想和想象手法的应用,以读促写。板书:月光曲月亮升起舒缓月亮升高明快月亮照耀高昂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994490.html